吴春霞,罗淑媛,张丽宏,秦钟媚
(桂林市人民医院血透室,广西 桂林 541002)
近年来,中心静脉留置导管广泛应用于血液透析[1],我国2014年《中国血液透析用血管通路专家共识(第1版)》中指出,对于生命期有限的尿毒症患者、不能建立自体动静脉内瘘(AVF)且不能进行肾移植的患者、患有严重的动脉血管病的患者、低血压而不能维持AVF血流量者或者反复心力衰竭发作者以及AVF可能加重或诱发心力衰竭者均可选择经皮下隧道带cuff(涤纶套)中心静脉导管(TCC)作为长期导管[2]。而感染是透析导管常见并发症,会增加患者死亡率。2017年5月~2018年5月我科对带cuff透析导管透析患者置管口护理方法进行改进,探讨置管口护理在预防导管感染中的作用,总结分析如下。
选取2017年5月~2018年5月,置管超过6个月带cuff导管透析患者70例,患者置管口伤口均愈合良好、涤纶套固定好,随机进行分组;排除导管血行性感染、隧道感染及出口处感染病例,每组35例。均采用双腔带cuff血透导管(巴德公司生产的血透导管,使用长度为19 cm~23 cm)。每周透析2~3次。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疾病诊断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对照组患者按常规护理,严格按照导管护理流程对置管口进行换药。按使用2%氯乙己定醇消毒置管口周围皮肤,轻提导管,消毒导管出口下方脐窝处皮肤,避免污垢藏匿,消毒液待干后使用无菌纱布覆盖置管口。透析结束后使用无菌纱布将透析导管动静端外露部分全部包裹。患者注意保持置管侧皮肤清洁与干燥,导管末端妥善固定,不随意牵拉导管。
(2)观察组患者上机前导管换药护理流程同对照组,所不同的是,置管口消毒后,若未发现明显的局部红、肿、热、痛等及其他导管感染相关症状,置管口不再覆盖无菌纱布,直接敞开置管口,透析结束后使用无菌纱布将透析导管动静导端外露部分全部包裹。患者注意保持置管侧皮肤清洁与干燥,导管末端妥善固定,不随意牵拉导管。
导管感染分为导管出口感染、皮下隧道感染、导管相关性败血症。
采用SPSS 17.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患者导管感染1例,为血行性导管感染。对照组患者导管感染2例,1例为血行性感染,1例为出口处感染;其中出口处感染患者为粘贴无菌纱布的胶布引起皮肤过敏导致的皮肤损伤,导致皮肤感染至出口处感染。
观察组患者无非计划拔管;对照组患者为真菌感染,持续发热,予拔除导管1例。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非计划拔管率对照
带cuff血透导管皮下有涤纶套,能被周围组织包裹、围绕,固定导管,被周围组织包裹后封闭了隧道口,设置了感染屏障[4]。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发现,未发生感染,置管良好的带cuff血透导管一般置管3个月内涤纶套能与周围组织紧密生长在一起,形成屏障。而置管口伤口一般会在置管14天左右愈合。我们将置管大于6个月的带涤纶套导管透析患者纳入研究对象,原因在于便于年老体弱及糖尿病等抵抗力差的患者的涤纶套及伤口有更长的生长期与愈合期;另外6个月的导管使用,护士对带导管患者及家属的宣教与管理相当成熟,患者与家属的自我管理能力与依从性也日趋稳定。
本文结果显示,两组间导管因感染导致的非计划拔管率结果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对照组1例置管口感染,由于胶布粘贴敷料导致的皮肤过敏、瘙痒而至的皮肤破损感染,进而引起置管口感染。由此可见,在一定条件下,置管口无菌敷料不但不能起到屏障保护作用,而且有可能成为导管感染源。而对于涤纶套生长完好、置管口愈合良好且无导管其他相关感染的带管患者,置管口不使用无菌敷料覆盖,能有更好的带管舒适体验,减少胶布对皮肤的刺激,避免污染后的敷料成为感染源,降低医疗成本。但是对于依从性差、卫生条件差、伤口愈合不理想或者已有感染的患者,不推荐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