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唱语言的学习与思维方法浅析

2020-05-21 09:15
歌唱艺术 2020年2期
关键词:声乐学习者出版社

周 洁

一、思维方式与“美声”学习

思维方式是指人们看待事物的角度、方式和方法,对我们的行为起决定性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我们的思维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观察与体悟,具有整体性、模糊性、表面性的特点。第二个层次是抽象,具有局部性、专业性、片面性的特点。第三层次是系统,也就是唯物辩证法,具有系统性、联系性、全面性的特点。“美声”演唱的学习过程同样遵循这一规律。然而,从第一个层次进入到第三个层次的过程中,每个人都难免会出现钻牛角尖或者走弯路的现象,在声乐学习和演唱时体现为“挤”、“压”、暗淡的声音。声乐学习,除了理论学习以外,还包括联想、身体控制等,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知识运用过程。因此,声乐的学习需要充分的逻辑归纳能力,否则,就会在运用和输出时发生偏差,导致不自然、不流动的演唱。

一般来说,当声乐教学中,学生往往都会认为自己听懂了就是学会了。其实,我们无法仅凭理解某个知识点就认为学会了。知识的描述只是对学习起到了引导的作用,最终的学习一定是通过例子(即演唱)理清思路。也就是说,学生本身需要重新整理大脑里的知识,将知识点归纳、吸收、整理、分类,再输出。这就是我们学习的过程不能只是单纯地对知识点进行描述,而需要对例子(演唱)进行分析的原因。在声乐学习过程中,教师也会运用范唱这一教学手段将发声理念和风格处理方法教给学生。学生首先模仿,学会后反复练习演唱。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明白在记住歌曲具体的演唱技巧、处理方法和发音等以外,还要学会如何将知识点拆分,有意识地在这些演唱处理中寻找规律,将声乐演唱技巧和歌曲处理办法压缩成自我对声乐的认知,在大脑里重塑知识的框架。我们知道每个人的发声器官都是不一样的,身材也不同,因此,每个人都是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乐器”。最终,每个人都要寻找到属于自己的发声模式。学生学习时,耳朵听到的范唱声音和状态都只是适合教师本人的乐器,并不一定适用于学习者。模仿或者机械化重复某个发声技巧的过程,如果缺失了拆分和重塑的过程,就会延缓学习的过程,进入学习的误区。

在笔者看来,歌曲的学习包括语言学习、旋律学习与结合、练习三个部分。这三个学习过程都可以用思维引导方法来进行。在学习中,通过教师布置的歌曲学习、总结规律,达到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这样,掌握知识点后才能获得独立分析新的歌曲、演唱或者授课的能力。正如费曼所说:“如果你无法用简单的语言表述你所学的知识,你就没有真正学会它。”

本文将重点讨论声乐学习过程中的一个环节——语言学习的思维方法。首先,在学习“美声”时演唱外语经典作品是必要的过程。这些作品多用意大利语、德语、法语演唱,想要将这些作品的音乐风格表现得淋漓尽致,必须要通过语言这一手段。不了解或者不熟悉歌曲的语言,就不可能将作品演唱好。其次,由于中国声乐学习者的母语是中文,它与意大利语、德语、法语等语言差异非常大,所以语言学习是中国学生的难点,也是每个声乐学习者更应该重视的问题。事实上,关于语言学习的重要性已经得到了声乐专家、学者的广泛认可。在某论文平台上检索,得到的与声乐学习相关的论文中,其中一半都是在讨论歌唱的语言,且多是关于具体语言学习的内容。因此,本文将以歌曲为例,试图呈现“美声”学习过程中语言学习的思维方法。

二、以《致西尔维亚》的语言学习流程为例

歌曲语言学习并没有统一的模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能力创建自己的思维学习方法。一旦学习者认为有更合适自己的办法,均可使用借鉴。在此,笔者提出的思维方法,也是将自己的学习方法归纳总结以后,得出的适用于本人的思维方法,与各位声乐学习者共同交流。

学习的第一步是研究歌曲背景,以歌曲《致西尔维亚》(An Silvia,也有翻译为《西尔维亚,她是谁?》)为例。背景研究,包括作曲家创作风格、歌曲创作背景和作品所处时代背景等。这首歌曲是浪漫主义时期德国作曲家舒伯特在1826年创作的一首艺术歌曲,歌词采用了莎士比亚的喜剧《维罗纳的二位绅士》第二幕中的诗词《谁是西尔维亚》。作曲家的创作情绪是歌者进行二度创作的重要依据,因此应当予以充分的深入研究。相关的背景考察工作的还须进一步细化,在此不做展开讨论。

第二步是挑选权威乐谱版本,这往往是一个易被忽略的重要环节。因为初次学习产生的错误可能会难以改正,所以乐谱版本的挑选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第一次学习歌曲的准确性。市场上可挑选的乐谱有很多,值得信赖的出版社也有很多,比如德国朔特音乐出版社,德国卡塞尔熊骑士出版社、德国彼得斯出版社、美国IMC国际音乐公司,还有近年来崭露头角的中国的人民音乐出版社和上海音乐出版社等。《致西尔维亚》这首歌曲在德国卡塞尔熊骑士出版社的《舒伯特艺术歌曲》中能够找到。之后,就要将乐谱中的歌词梳理出来,并标注国际音标,如图1(以部分歌曲为例)。在此,笔者使用了“Leyerle”出版社出版的《舒伯特歌词全集》(Schubert's Complete Song Texts)中的音标标注。

图1

图1的第一行为国际音标,它是一个能够系统学习多国语言的语言学习工具。国际音标用一套发音体系标注出不同语言的发音规则,掌握它便可以快速学会不同语言的特点,非常适用于需要演唱多国作品的“美声”学习者。由于篇幅的原因,在此不对语音拼读和发音做过多赘述。语音标注清楚后就是字对字翻译,这一步的工作最为关键也比较容易出错。有些比较常用的歌曲可以找到权威的校对和字对字翻译,但有些歌曲找不到,在这种情况下就只能使用翻译软件配合英文字对字翻译来学习了。有人习惯使用乐谱中原文同位置下方的中文翻译,这种做法不可取。原因是,不同语言的语序不同,主、谓、宾语的位置可能是完全相反的,单词下方对应的可能是完全无关的词。因此,乐谱下方的中文翻译只能用于整体上理解乐句内容,不可做字对字翻译。《致西尔维亚》的字对字翻译可以使用由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出版的《德国艺术歌曲字对字译词》这本书(见下图2)。

图2

第三步是朗读歌词环节。用歌唱方法大声将歌词按演唱的速度和起伏将歌词反复朗诵。开始进行这个环节之前,首先要分析歌词原文中所有单词的词性,然后找到重读歌词,并与旋律律动比对、分析。歌词重音应该是语法、逻辑、感情、旋律所强调的词。从词性上看,它们可以是专有名词、谓语动词、部分形容词等。将这些重要的词与旋律重音结合分析,找到每句的重音和强调之词。然后,分析乐句与乐句之间的关系,找到歌剧情绪的最高潮部分。《致西尔维亚》这首歌词的重音就包括“Silvia”“Flur”“Schön”“ich”“Himmels”“Spur”“untertan”等(见谱例1)。

谱例1

其次,注意在朗诵歌词时也要将歌唱时的气口带入一并练习,这样才会在演唱时适应不同的断句。比如,在《致西尔维亚》中如果初学者无法将最后一句“dass ihr alles untertan”一口气唱完,则可以在“dass ihr”后面换气。

最后一步就是将自己的分析结果与著名歌唱家的演唱做比对,具体可参考五位左右歌唱家的演唱,检验学习过程中是否有遗漏或者错误,如果有则及时纠正。《致西尔维亚》是一首德语艺术歌曲,我们可以选择参考歌唱家有费舍尔-迪斯考(Dietrich Ficher-Dieskau)、罗森博格(Anneliese Rothenberger)、施瓦茨科普夫(Elizabeth Schwarzkopf)等。

至此,这首歌曲歌词部分的学习便可以告一段落。将以上的学习过程总结后制作成流程图,如下图3所示:

图3

这张思维流程图是笔者个人的总结,并不代表每一位学习者都需要完成这样的流程。任何人认为在某一个环节中需要增加或调整细节,都可以制作更适合自己的思维流程图。

小 结

知识点的分类和重组是训练逻辑思维的重要环节,在此过程中,还要不断地问自己这样的学习是否充分,哪个部分没有顾及到或者是应该补充的?学习的规律便可以被归纳得更加清晰,自己的学习任务也会更明确,最终达到高度概括并灵活运用。

猜你喜欢
声乐学习者出版社
演唱中国声乐作品的责任与使命——喻宜萱1946—1948年声乐活动考述
我等待……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非正式学习环境下基于移动终端的学习者模型研究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今日華人出版社有限公司
高校学习者对慕课认知情况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