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爽
摘要: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互联网的普及,一些突发公共事件在互联网上迅速蔓延,网络舆情的发展错综复杂,这直接影响到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在突发公共事件的网络舆情信息工作中,可以应用大数据对网络舆情信息进行处理、快速收集、报告和解决,切实满足新时期突发公共事件应对的新需求。
关键词:大数据;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
引言
近年来,我国突发公共事件屡见不鲜,给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影响。基于大数据时代,突发公共事件在互联网上迅速蔓延,造成一定复杂的网络舆情,我们可以利用大数据做好网络舆情信息。
一、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信息工作存在问题
大数据时代,舆情信息传播迅速,信息相对丰富开放,网络舆情信息呈现多元化状态。当前,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信息工作存在诸多问题。一是舆情信息分析不足,相关部门没有采取有效的方法收集和整理舆情信息,没有对公共事件的背景进行分析,难以保证信息的真实性,缺乏情报价值和参考价值。第二,舆情监测的方式相对落后。它仍然采用人工网页浏览和搜索的方式。受多种因素影响,很难在第一时间发现网络突发公关事件。第三,对舆论的分析分析不够准确,主要受专业化程度的制约。突发公共事件中隐含的信息难以有效掌握,没有事件分类,会影响后续跟踪,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事件的预警。
二、大数据在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信息工作中的应用
(一)大数据网络舆情监测
针对当前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信息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可以利用大数据优势,加强和创新网络舆情信息工作方式。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信息监测工作,以往采用人工监测,信息采集率较低,难以及时有效地掌握突发公共事件的动态,大数据的应用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如RSS提要收集、全文搜索和目标站点的网页信息捕获、根据不同突发公共事件的实际情况和特点,选择相应的方法。
例如,对于天涯、豆瓣等网络论坛上突发公共事件的网络舆情,可以采用有针对性的网站网页信息抓取方法抓取论坛上的活动,突出的信息,以有效地监测和收集网络舆论。例如,对于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可以采用社交网络信息收集方式,捕捉和收集信息中的标签和话题。此外,对于新闻网站,可以使用RSSfeeds来收集与某个事件相关的RSSfeeds,以便及时了解和掌握最新动态。此外,还可以应用全文搜索系统,通过MySQL、SQLServer等协议接口,利用全文搜索引擎对网站的数据库信息进行监控和采集,该方法具有非常强大的搜索功能,可以有效地收集公关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信息。
(二)舆情信息处理与分析
大数据在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信息工作中的应用,需要在收集舆情信息数据后进行处理,面对海量互联网数据信息,收集到的信息在结构和来源上都有所不同,包括结构化、非结构化和半结构化数据,这些数据需要进行分类、去重、索引等,如果对相似信息数据进行分类,就会对不同的信息数据进行转换,从而有助于下一步对网络舆情信息的分析。首先,根据不同的舆情信息,需要进行系统、科学的分析,有效地制定应对方案,然后进行公关。此外,当前网络中存在大量重复的垃圾信息。为了确保更高效地分析网络舆情,需要结合实际应用大数据技术,不断提高网络舆情的分析能力,从而提高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信息的效率和质量,确保能在第一时间得到处理和处理,减少舆论对社会稳定的影响。
(三)构建舆情大数据平台
大数据在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信息工作中的应用,也需要建设网络舆情大数据平台,建立和完善管理模式。综合管理网格平台的管理模式可以借鉴,建立网格网络舆情管理模式构建大数据平台。首先,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可以借鉴平台以往的公关经验,对网络舆情信息进行处理,从而有效提高应急能力,确保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信息工作的有效性,从而保证政府的公信力。另外,完善网络舆情大数据平台,由于不同地方网络舆情的发展动态不同,通过网络舆情大数据平台构建联动机制,确保在遇到突发公共事件时,有各种应急和处理方案,并且除此之外,还有各种网络舆情预警方案,从而有效地提高了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信息工作的效率,推动网络舆情信息工作的深入开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大數据在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信息工作中的应用,针对当前网络舆情信息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应用不同渠道的大数据全面检测和收集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信息,并对信息数据进行分类分析,此外,还可以构建网络舆情大数据平台,有效提高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信息的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曹海军,李明.大数据时代中国网络舆情的治理反思与路径拓展——基于“技术治理路径”嵌入视角[J].行政论坛,2019,26(05):65-73.
[2]张双狮,杨谨铖,张鹏,王娟.大数据背景下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智能决策支持研究[J].中国公共安全(学术版),2019(03):93-100.
[3]张宁熙.大数据在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信息工作中的应用[A].广西计算机学会.广西计算机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广西计算机学会:广西计算机学会,2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