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奥
有一种苦难,叫命运多舛;有一种责任,叫养家脱贫;有一种志气,叫自强不息。这就是宁都县安福乡罗陂村石杵组贫困户杨小仁的现实写照。
先天的聋哑,不是他放弃的理由;致富的梦想,是他奋斗的目标。扶贫先扶志,脱贫先立志。杨小仁身残志坚,不等不靠,自立自强,积极种植白莲、水稻,养殖黄牛和鸡、鸭,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奏响了一曲脱贫致富的华丽乐章。
勤劳不息,承担家庭重担
51岁的杨小仁是一名先天性聋哑人,妻子赖宁红因幼时突发脑膜炎,身体虚弱,每年还要花费不少医药费,日子过得紧巴巴。
杨小仁虽然身体残疾,但他从不怨天尤人。坚强乐观、勤劳自立的他,为了能养活一家人,他起早摸黑,努力学习各种种养技术,种田、养牛、养鸡、打零工,撑起了全家人的天 。
只要能挣钱,他什么活都干,什么苦都吃。为了多挣些钱,杨小仁常常利用农闲时间,跟村里人去外面打零工。看着他如此拼命,妻子也格外心疼,为了减轻他的负担,赖宁红经常下地帮忙。然而,天有不测风云。2017年,赖宁红因胆囊结石,大病一场,现在几乎干不了重活。
自己残疾,妻子重病,儿子又在上大学。面对如此困难,杨小仁没有向生活低头,他更为勤快了,农忙时,天刚放亮就开始干活,夜色降临还在地里忙碌,采摘莲蓬,抢收稻谷,忙个不停;农闲时,就到附近工地上做搬运,打零工,从不停休。
“杨小仁为人本分,做事勤劳。”村支书杨新生介绍说,虽然杨小仁是一个残疾人,但他手脚勤快,肯吃苦,做事卖力,大伙都很乐意带上他。
村里不管谁家有事,他都随叫随到。“小仁,不但人勤,气力还轻(方言表示乐于助人)。”说起杨小仁,邻居赖月秀竖起了大拇指:“看到我们这些老人挑了重物,他都会放下手中的活,帮我们挑。”杨小仁身残志坚,直面困难,不等不靠,奔走在脱贫致富路上。
精煉技能,提升脱贫能力
刚开始,杨小仁将自家的6亩多田全部种上了水稻和白莲,怎奈缺技术,产量低,一年辛苦下来也赚不了几个钱,日子依然过得紧巴巴。但是他没有放弃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听不到说不出,日常做小工他就让村里的能人(包工头)带着去,示范做给他看,让自己在农闲时能有事情可做、有活可干、能经营好自己一家。
深刻的改变始于2015年,他评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扶贫工作队进驻安福乡罗陂村,专门指派驻村结对帮扶干部对口帮扶杨小仁一家,量身制定了种水稻种白莲、养鸡养鸭的“脱贫计划”,并帮他申请了3万元的产业贴息贷款。
杨小仁虽然听不到、说不出,但是勤奋好学,他通过乡农技站技术员的耐心指导,掌握了种养技术。由于家人没有经过专业的手语学习,简单的手语交流还可以,一到传授技术时就“有口难言”,但是他从不言弃。懂技术会手语的村支书杨新生当起了同声翻译。教的有耐心,学的有决心,翻译的有细心,就这样,他们陆续比划了大半年手势,杨小仁终于掌握了种养技术。
学了本领,有了资金,杨小仁信心大增,甩开膀子干起来。近几年,他捡拾了村里30多亩耕作不便的撂荒地,种上白莲和水稻,还养了两头黄牛和100多只鸡、鸭,真正实现了稳定增收。
与此同时,他还积极参加各种技能培训,通过就业扶贫,学会了木工模板安装,现如今,种养规模大了,农活多了,信心也更足了,每天从早忙到晚。幸福生活等不来,要靠自己的双手去创造。一组数字记录了杨小仁的成果:目前,他家白莲、水稻收入3万余元,养牛收入2000元,养鸡收入2563元,养鸭收入1820元……
言传身教,斩断贫困“代际传递”
杨小仁育有两个小孩,对于自己的家庭状况,杨小仁深深体会到只有小孩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才能真正断穷根,斩断贫困“代际传递”,根本改变贫穷的面貌。
“再穷也不能穷孩子”。为了让孩子们安心读书,杨小仁省吃俭用,起早贪黑的干活,家里的农活做完了,他就去工地找事做,挑砖、搬水泥、装模板……只要能挣钱,什么脏活累活,他都干。
杨小仁不能“言传”,但是无时无刻都在“身教”,他用实际行动鼓励小孩好好读书,勉励他们勤奋学习。大儿子杨伟荣不负所望考上了西南大学,小儿子杨凡的成绩也十分优异,一直在学校名列前茅。
父亲无言的身教,让两个儿子自小懂事,品学兼优。“再苦再累也值得!”提起儿子,杨小仁双手不停地比划,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只会干,不会说,干出幸福生活。身残志坚的杨小仁撑起全家的“脱贫梦想”,他勤奋好学的儿子更为全家带来致富奔小康的希望,如今,他的大儿子已成功保送华南理工大学读研。如今,身残志坚的杨小仁靠着自己勤劳的双手、顽强的斗志,正走在脱贫致富的路上,成为宁都家喻户晓的典型人物。
责任编辑:朱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