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经济带建设的地方实践

2020-05-20 15:03王生
唯实 2020年3期
关键词:栖霞经济带长江

王生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是华夏儿女共同的乡愁记忆。但在最近几十年的经济建设过程中,由于对自然资源的过度攫取,长江中下游沿线生态环境遭受了严重损害。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建设长江经济带战略,指出长江经济带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南京市栖霞区作为拥有长江岸线最长的区县级行政单位,依托长达82.5公里长江岸线,一度成为南京市化工产业集聚区,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但也导致了产业结构偏重、生态环境致损、产城融合不够等问题。为响应建设长江经济带决策部署,近年来,栖霞区在保护环境和经济建设的“破”和“立”上下功夫,一举转变了数十年来以环境破坏为代价的发展模式,走上了一条依靠创新驱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突出河道建设的蓝线,恢复一江清水。进入加速新旧动能转换、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曾经支撑着栖霞区经济大半壁江山的化工产业,却成了长江岸线保护整治工作中的“拦路虎”。如不能下狠心关停污染企业、整治入江河道,便会陷入“整治—再污染—再整治”的死循环。栖霞区迎难而上,以舍弃十亿税收的代价,抓住企业整治的关键环节,坚持从源头上治污,全面消除长江经济带环境污染。

清岸線,全面推进污染企业整治。近年来,按照去产能、除污染的要求,栖霞区相继推进小化工企业整治、污染企业整治、“三高两低”企业专项整治、去产能整治、“263”整治、金陵石化及周边地区工业布局调整、排放不达标等三类违规企业专项整治等各类多轮整治行动,同时还推动了沿江砂场、非法码头、港口企业整治,累计关停企业2117家,区内基本完成落后产能淘汰,长江岸线全面消除小化工企业环境污染。

清水源,大力推进河道整治、水源地保护。栖霞区共有8条入江河道,总长76.7公里,流域范围覆盖全区9个街道中的7个,市考以上断面12个,在全市各区中入江支流最多、整治和达标管控任务最重。栖霞区有市级以上饮用水源地4个,占全市总数近40%。面对面广量大的整治任务,一方面,栖霞区结合中央环保督察,稳妥做好水源地保护;另一方面有序推进河道整治。2016年起,把河道环境治理与防洪排涝功能相结合、把景观建设与生态修复相结合,完成黑臭河道整治17条,创建排水达标区103个,基本实现水清岸绿。

清江面,快速推进“三无”船舶整治。栖霞区沿江停泊的非法捕捞船、住宿船、“僵尸船”等无船名船号、无船舶证书、无船籍港的“三无”船舶,严重影响水上交通安全和长江水质。栖霞区下决心去沉疴,划分燕子矶、栖霞、八卦洲、龙潭和新港五个片区开展专项行动,水面和陆地双管齐下,综合运用主动上缴奖励、企事业单位自行拆解、驱离外地籍、清拖拆解等多种方式,推动203艘“三无”船舶10个月内全部整治完成。

严守生态环境的红线,打造绿水青山。栖霞区在前期沿江岸线污染整治基础上,坚持生态必须优先是“红线”和第一位的要求、发展必须绿色是“底线”和最根本的出路、“两山”必须有机统一是“生命线”和新时代的发展目标,努力让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空气更清新,打造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夯实绿色本底,集聚高质量发展的生态优势。

净化土壤、空气,恢复净土蓝天。严格按照国家、省、市相关法律法规要求,栖霞区委、区政府对搬迁企业退役场地开展“祛毒疗伤”、土壤修复。燕子矶地区被评为江苏省“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先行区”,并积极创建国家土壤综合防治先行区。制定《栖霞区年度大气行动计划》,挂图作战实施重点涉气企业减排管控,推进电厂、水泥等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开展VOCs整治、燃煤及生物质锅炉整治、高污染车淘汰等一系列整治行动。加大控尘力度,首创三级扬尘管控网络,在南京市得到推广;首创“智慧工地”系统,并被住建部推广。2018年空气质量优良率为69.9%,PM2.5平均浓度为41.7μg/立方米,同比基准年2013年下降46%。

推进岸线复绿,恢复绿地茂林。见空补绿、见缝插绿、见墙添绿,栖霞区努力打造视野范围尽绿的沿江绿色界面。累计投入1.66亿元,重点加强八卦洲、龙潭江堤外侧、长江干流岸线,高速、高铁、国道沿线,园区、村庄绿化工作,新增绿化造林面积20811亩,村庄绿化176个,岸线复绿50万平方米。推进八卦洲长江沿线湿地修复,全区保有湿地8094.26公顷,建有省级湿地公园1个,湿地保护率41.15%。区域内生态水平日益提升,仙林大学城内先后发现野猪、猫头鹰出没,八卦洲湿地公园更是成了候鸟迁徙的重要补给点和休憩地。

推进景观提升,打造滨江风光。栖霞区按照“去丑”“提升”的要求,着力打造滨江风光。投入511.72亿元,完成棚户区改造656.39万平方米。推进滨江河、便民河、百水河沿河岸线整治,二桥沿线环境、明外郭百里风光带(栖霞段)等沿江景观提升工程。以幕燕风光带为例,这里“滨长江,倚外郭,拥名矶”,分布有历史上“金陵四十八景”中的六景。但近现代的开山采石让幕府山变得伤痕累累,景观遭到较大破坏。经过生态修复和景观打造,幕燕地区重新焕发出历史人文与山水城林、大江风貌交相辉映的独特魅力,成为南京市民和外地游客休闲观光的胜地。

紧扣转型发展的主线,拥抱金山银山。不搞大开发不是不要大的发展,而是在大保护的前提下,有序有度进行创新开发、绿色开发、可持续开发。破旧是为了立新,发展中的问题最终还是要依靠发展来解决。栖霞区坚持破立并举,即破无效供给和低端产能,立中高端环节和中高端产业。利用前期淘汰落后产能腾出的发展空间,腾笼换鸟,筑巢引凤,通过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产业布局优化、结构调整、创新提升,构建自主可控、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探索出一条转型升级、创新驱动的新路子,“既要GDP,又要绿色GDP”。

壮大绿色主导产业。以“高新产业集聚、创新驱动引领、体制机制高效、生态环境优美”为目标,打造栖霞高新区、新港高新园等重点优质平台,建成载体478.9万平方米,入驻企业2281家。大力培养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环境友好型绿色生态产业,围绕新型显示、智能网联汽车等先进制造业,科技和信息服务、文旅健康等现代服务业,人工智能、生命健康等未来产业的“2+2+2”产业体系加快企业引进培育,“移大树育小苗”,催生“老树发新芽”。以人工智能产业为例,区内集聚人工智能企业120家,占南京市60%以上份额;共建人工智能主攻方向的新型研发机构9家,全力建设总面积70平方公里的“中国南京智谷”。

构筑创新人才高地。近十年来,栖霞区不断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集聚各类高层次人才5891人,其中诺贝尔奖得主4名,图灵奖得主1名,两院院士12名,国家级人才计划专家79人,海外高层次人才258人,省“双创”团队4支,省“333工程”人才46人次。栖霞区连续三年荣获“省双创大赛”一等奖,连续三年荣获“省人才工作先进区”称号。

推进“两落地一融合”。聚焦“国家科技创新2030”,加快引进一批体现国家战略意图的重大科技项目。32家新型研发机构落户,其中和“双一流”高校合作共建达65%以上。推进仙林文澜路“双创大街”建设,建成大学科技园5家,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2个。成立栖霞高校技术转移联盟,建设运营“霞科行”区技术转移市场,建成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30余个,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4家,国家级众创空间8家,国家级科技创业孵化链条建设示范单位1家,累计毕业和在孵科技型企业1400多家。截至2019年底,全区获得高新技术企业认定337家,万人有效发明专利60件。栖霞区先后被评为“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示范区”“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两次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

描绘绿色发展的绿线,建设江南福地。在建设长江经济带、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栖霞区坚持以人为本,准确理解“五个关系”,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坚持全流域规划布局、全要素优化配置,科学把握点、线、面关系,做到“一张蓝图干到底”,在打造良好生态环境和优秀产业环境基础之上,着力提高城市的宜居性,提升人民群眾的幸福感、满意度,努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产业和城市融合发展的美丽示范区。

统筹布局,坚持规划引领。抢抓南京市强力推进东部地区建设的机遇,进一步优化区域空间布局,深化多规合一,强化对长江岸线保护利用。栖霞从西至东沿长江岸线分别为燕子矶新城区、南京仙林副城新港片区、栖霞山片区、华侨城片区、龙潭新城片区,截至2019年底,各片区城镇开发边界内沿长江岸线用地基本实现法定化控详覆盖,并配合完成好《南京滨江核心区概念规划》,同时高标准完成燕子矶老镇、栖霞古镇、华侨城片区等近10项城市设计。

融会贯通,升级交通路网。作为推进宁镇扬同城化的枢纽区域、南京融入长三角的门户地带,栖霞区交通四通八达。近年来,该区不断放大交通优势,加快和燕路等4条过江通道、宁句城际等4条轨道交通、312国道等5条主干道路建设,提速全市首个区域换乘项目马群综合换乘中心建设,形成陆上沪宁城际、京沪高铁穿境而过,地铁1号线、2号线、4号线纵横连接,沪宁高速、宁杭公路、宁镇公路互通互联,长江二桥、四桥南北贯通,并与栖霞大道等区内道路形成环网相连。水上长江-12.5米深水航道全线贯通,5万—10万吨海轮可直达龙潭港的大交通格局,加速形成30分钟的快速通道圈,1小时的休闲旅游生活圈。

产城融合,提速城市建设。栖霞区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按照以人为本、成片开发、产城融合的思路推进城市建设。以仙林副城片区为例,自2002年启动仙林新市区建设以来,迅速完成从为城市生产农副产品的仙林农牧场向仙林大学城的嬗变,建成区面积从8平方公里扩展到47平方公里,集聚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12所,在校师生20万人。人口迅速流入,仙林金鹰、万达茂商圈迅速发展成形,区域内人才集聚、环境优美,并正向一流的生态型、开放型、国际化的科技城转型。栖霞区依托自身丰富的科教资源和完善的城市服务,与行政区、开发区共同构建起创新圈—孵化圈—产业圈互联、互促的发展模式。这样的城市转型在如今的栖霞到处可见,迈燕新城、新尧新城、西岗地铁小镇、龙潭新城等片区都已发生了焕然一新的变化,栖霞已蝶变为美丽宜居的现代化滨江新城。与此同时,美丽乡村建设持续推进。龙潭“水一方”、八卦洲“陌上花渡”被评为省四星级乡村旅游点,西岗桦墅村被评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

综合分析栖霞区的实践探索和取得的成绩,对于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新发展理念,对于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特别是对于加快长江经济带建设,有一些有益启示。

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必须强化机制创新。长江经济带建设是个巨系统,涉及污染治理、岸线保护利用、产业转移等多项工作,栖霞区由行政区牵头,联合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仙林大学城,建立起横向三区联动、纵向区街村三级逐级负责,具体任务到边到底的组织体系;长江经济带发展领导小组下设多个专门工作组,抽调专员实体化运作,并同步形成定期会商、现场调度、督办问责等一整套配合机制,确保长江干流岸线利用项目清理、“三乱”整治、“百项提升工程”涉及栖霞的项目全部帽子底下有人,并按节点全速推进。栖霞区的实践表明:建设长江经济带,必须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不断加强制度创新和政策供给,同时制度设计必须和基层首创相结合,才能激发制度活力,激活基层经验,激励干部作为,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

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必须落实生态优先。长江是母亲河,江苏省八成饮用水源来自长江,保护好、提升好长江水质刻不容缓。栖霞区拥有流域内区县级行政区中最长的岸线,做好治污减排,保护长江生态责无旁贷。为此,该区强化政治站位、大局意识和担当精神,不断自加压力,以减少10亿税收的代价,自2010年起,通过多轮整治行动共关停企业超过2000家,境内全面消除小化工污染。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加大投入,治污水、保清水、清岸线、广增绿、抓整改、强监管、综合施治、协同并进,向生态治理要碧水蓝天净土茂林,在长江边打造出一片自然、美丽、宜居的人文生态新城。栖霞区的实践表明,保护长江生态、确保绿色发展是主基调。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必须转变发展方式。长江经济带人口和面积分别占全国40%、21%,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东中西协调合作发展带和沿海沿江沿边全面推进的开放带。过去依靠大量资源消耗的粗放式发展,给长江经济带带来一系列严重的生态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最终还要依靠发展方式转变,产业转型升级。栖霞区通过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淘汰落后过剩产能上做“减法”,在改革创新和发展新动能上做“加法”,在集聚人才智力、强化创新引擎上做“乘法”,推动制造业、服务业由全流域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发展,形成集聚度高、国际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走廊,实现了转型发展的华丽转身。栖霞区的实践表明:只有放弃过去粗放式发展的路径依赖,走创新驱动、绿色发展之路,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才能建成生态更优美、交通更顺畅、经济更协调、市场更统一、机制更科学的黄金经济带,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必须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的根本问题是“人”的发展,发展归根结底是为了“人”。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面对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政府必须立足当下,主动作为,拿出硬招实招,解决群众关心的突出问题。栖霞区自始至终本着“以人为本”“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始终关注空间公平、包容和低碳发展,在“拆”与“建”的同时不断探索人居软环境的改善、维护、提升,在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始终融合社会综合治理目标,努力把城市建设成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栖霞区的实践表明:只有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在长江经济带建设中始终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才能让发展的成果为人民所享,才能实现让人民满意的真正意义上的高质量发展。

(作者系中共南京市栖霞区委副书记、区人民政府区长)

责任编辑:张蔚菊

猜你喜欢
栖霞经济带长江
棒槌花边:指尖绕出别样韵味
长江掠影
长江经济带主要城市经济数据排行榜
赵学敏书法作品
赵学敏书法作品
长江经济带发展要靠城市群带动
新疆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
长江8号
长江8号
长江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