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题呈现
在第二届中国匠人大会上,来自全国的2000多名优秀工匠济济一堂,泥塑、木板画、青瓷、苏绣、玉石雕刻、紫砂壶、珠宝等匠心之作在“手艺长安”作品展中展出。这既是在最高平台上给予老一辈工匠的高度褒奖,也是对后辈匠人的非凡激励。何为匠心?有人说:青山沃土,精耕细作,是为匠心;工厂车间,极致追求,是为匠心;数字互联,缜密推敲,是为匠心;人情冷暖,专注用心,是为匠心……
请以“匠心”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不要出现真实的姓名、学校等敏感信息。
下水作文
匠 心
◎董问博
儿子四岁多的时候,一天,他神秘兮兮地告诉我:“外公是个修东西的高手!”我笑着摸摸他的脑瓜,故作惊诧状,问他怎么知道的。他拉着我的手让我看刚修好的儿童自行车。好几天前,自行车上的一个辅轮被疯小子磨掉了,车座也歪了,车筐的一个侧面也掉了,那自行车简直成了一只斗败的公鸡,垂头丧气地倚在阳台角落。“经过外公的修理,自行车又跟新的一样啦!”说话间,儿子露出狡黠且得意的眼光,那表情,对外公崇拜极了。
思绪一下子回到了好多年前,在我小的时候,老爸修和做的能力就已经深入民心。不管是高尖精的电视、洗衣机,粗糙的诸如自行车等简单机械,抑或是细致的缝缝补补,他似乎都很在行。家里的直尺、三角板、丁字尺、游标卡尺,不在少数;散步沿途捡回来的木板、木条、木块,堆积在阳台的角落,占有一方天地。闲暇时候,老爸总是做东西来打发时间,今儿做一个小板凳,明儿做一个小桌架,抑或给一些能利用的空间,加一块挡板,加一个木条。在阳台上总能看见他大兴土木的身影,不多时,一个精巧耐用的物什便出现在眼前。家里有一台黑白电视机,屏幕只有摊开的语文课本那么大,别看这是个老古董,据说是我出生那一年,老爸和老妈买了元器件自己组装的,当时比买成品便宜200元。能省则省成了那一代人的生活理念,也正因为这种理念,在白手起家的初期,他们积累了尽可能多的财富。
老爸量东西,总爱用游标卡尺,为的就是不差丝毫,当然这与他从事精密仪器制造的工作有关。他教导我时,总是千叮咛万嘱咐“零差错”。我小时候,因为审题不清,漏题没做,或者抄错行、写错字等低级错误而被老爸责打的次数远比学不会时多。大概就是因为老爸几十年的教导,所以我做事的精准度比别人高了些。
老爸年纪大了,仍改变不了做东西的爱好,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他生活中难以或缺的一部分。最近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我买书成癖,每讲一篇课文,都把作家的其他书买来看看,看完又没有时间归整,就暂时成堆摞在窗台上。一天下班回家,我发现写字台上的书本已经被移到了两个纸箱里,而桌子上,摆了一个四层的大桌面书架,和桌子完美贴合。老爸见我进屋,只淡淡地说:“喏,书可以摆上面。”简洁的语言,竟让我一时语塞,眼眶濡湿。
老爸那里总有很多修了又修,补了又补,明明破烂又舍不得丢弃的物什,我越来越知道,它们承载了很多光阴。可能是受老爸的影响,我从小也喜欢做手工,中国结、刺绣、串珠、草编、剪纸……最后把串珠发扬光大了。看着儿子早已成为老爸做东西时得力的小帮手,时常拿着一个报废的游标卡尺(已成为儿子的玩具)这儿量量,那儿量量,俨然一副小匠人模样的时候,我突然明白了这其实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家风的传承,一种匠心的体现。
时光流转,岁月匆匆,在我的成长路上,始终不变的,是老爸的匠心带给我的感动……
老师的话
从文题的导语上看,对匠人的界定和匠心所涵盖的内容,说了好些方面。但是我们发现,在写那些各行各業名人的时候,很难收集到第一手真实的材料,除非我们身边亲朋中有匠人。在大家都是凡夫俗子的现实当中,着眼于我们生活的小团体,或是周围的人,能更好地驾驭这个作文题目。
于是,我选择了身边最熟悉的人——我的老爸。以他擅长修理东西和做东西并沉醉其中为内容,写出了他们那代人的生活理念、教育理念和对我、对儿子潜移默化的影响。文章写我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理解了老爸的兴趣爱好,对匠心所承载的内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文章到此戛然而止,留给读者去思考,去体悟。
学生习作
匠 心
◎张伊彤
落日的余晖从车窗外洒进来,洒在车内座椅上,留下点点光斑。一位中年司机坐在驾驶位置上,脸上挂着笑容,看着放学的学生背着书包奔跑过来。杨叔叔,我们这些外地求学的学子的司机师傅,每周五放学,都准时把车停在校门口,然后把我们拉回家乡。多少年如一日,像一名工匠一样一丝不苟地做着自己的事业。
记得刚接到来西安上学的通知书时,欢欣雀跃之后夹杂着忐忑担忧,家和学校相隔200多公里,每周怎么来回呢?最后,母亲把我委托给这位姓杨的司机,他负责周五放学的时候找宿管签字,并把我带回家。
我那时一直在想,杨叔叔长什么样呢?他的车干净不干净,宽敞不宽敞?母亲带着我找到杨叔叔时,他正在擦车。看见我们,他揩了揩头上的汗水,笑容可掬地对母亲说:“这是您女儿?安全问题,您就放心吧!好几个孩子都是咱们小区的,准保送到家门口。”听着他自信的话语,细细打量这位身材不高、一脸憨厚的杨叔叔,我焦虑的内心渐渐平和下来。
周五放学,每次上车都感慨车垫是那么干净,车窗是那么明亮,车内空气是那么清新。杨叔叔说,每次来西安前,都会专门洗擦车,在等我们放学的空当儿,又把车窗打开通风。每次上车时,都能听到杨叔叔用乡音问候我们:“小同学,回灵宝,是吧?”那一声雄浑但又富有磁性的声音,听起来是那么让人熨帖。开车前,他把我们的书包摆放好,生怕汽车颠簸砸到我们。每每舒适地坐在杨叔叔的车上,想着马上要回到生我养我的土地,想到父母做好的可口的饭菜,脸上就浮现长久的笑意,这笑意漫过光阴,温润着许多异地求学的日子。
杨叔叔总劝我们好好学习,说自己文化程度不高,好不容易才谋得这份职业,我们诺诺连声的同时,心里暗说:您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是做事的精致,也很值得我们学习。
是的,从杨叔叔对车对我们的关照上,能看出他对自己工作的热爱,就如工匠对自己的作品精雕细琢,在完成作品的过程中,忍得住寂寞,抗得住诱惑,持之以恒,那么就能达到至高的人生境界。其实,每个人都是匠人,人生亦是我们的作品。
到家了,杨叔叔送我们下车,暮色中,他的身影无比高大。一车一人一微笑,连同他的匠心,永远印刻在我心中。
(陕西西安市铁一中滨河中学初2021届S14班)
点评
作文用细腻的笔触写出杨叔叔对于工作的态度,包括对我们的关照,并将这个平凡的人事上升到匠心这个主题上来,写出了人性的光辉。材料选取了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真实而感人,易于打动读者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