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雅婷
(南宁市第五人民医院,广西 南宁 530031)
Sz属临床中常见重型精神性疾病,患者需要长期服用抗精神药物[1]。然而长期使用药物会导致患者出现药源性肥胖,葡萄糖调节功能受到影响,进而导致伴发糖尿病[2]。对于确诊为Sz、躁狂症并且伴糖尿病的患者,需给予针对性的护理,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本研究探讨了使用将针对性护理干预应用到Sz及躁狂症且合并糖尿病疾病患者中的效果,具体研究过程及结果如下。
将本院2016年4月~2017年5月精神科接收的56例Sz、躁狂症同时伴2型糖尿病疾病的病患作为试验对象,入院研究的病患都经检查及症状评估判定符合试验所需病例。根据患者就诊的先后顺序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8例。对照组男17例,女10例;平均年龄(41.6±4.7)岁;平均病程(1.2±0.4)年。对照组男16例,女12例;平均年龄(40.9±4.5)岁;平均病程(1.1±0.4)年。对比两组一般资料,组间差异小,可比性高。
对照组按患者病情予以对症用药治疗,期间给予常规的护理干预,如病情监测、心理干预、病房护理等。观察组给予患者对症治疗的同时,给予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具体如下。
1.2.1 用药指导
Sz与躁狂症并颁发糖尿病的病患患者常常需要同时使用抗精神药物以及降糖药物。然而抗精神药物与降糖药物之间常常存在干扰,所以在用药期间需要护理人员密切监测患者的血糖指标情况,如果患者出现血糖指标异常变化的情况需要及时通知医生进行调整[3]。
1.2.2 健康教育
患者入院后,需要及时进行集中的健康教育及个性化健康教育。具体教育的内容包括如下几方面:Sz的发病机智、躁狂症发病机制、伴发糖尿病的机制、疾病间相互影响机制、抗精神药物同降糖药物的作用等,让患者及其家属对疾病获得基本的认识,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及取得家长的配合及信任。
1.2.3 心理护理
责任护士在护理患者期间,对患者的心理状况、心理变化要第一时间掌握,且护理人员需要同患者本人及其家属保持密切的联系,给予患者及时的心理疏导,如果发现患者出现负性心理情绪及精神病症,护士需要及时同患者进行交流与沟通,让患者的情绪稳定在良好水平。此外,让主治医师尽快对患者的心理及病情进行评估,分析患者的实际情况,快速控制病患情绪,帮助患者病情改善,进而让患者可尽快恢复正常生活及人际交往能力。
1.2.4 生活干预
依据患者实际情况需为其安排膳食,确定患者主食、蔬菜及肉类摄入量,避免患者食用高糖以及高热量的食物。指导患者及其家属在平常生活中需要注意个人卫生与清洁,以避免患者出现皮肤损伤与各种感染性疾病。鼓励患者可以进行适量的户外运动,比如慢跑、散步等。
观察两组患者护理期间上呼吸道感染率、压疮感染率、泌尿系统感染率以及低血糖发生率。
使用SPSS 20.0软件做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使用x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护理期间各类感染发生率及低血糖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是差异并不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者护理期间各类感染情况发生率及低血糖发生率比较[n(%)]
Sz和躁狂症是精神类疾病中较常见的两种疾病。相关研究显示,相比正常人群,Sz、躁狂症患者并发糖尿病的几率非常高[4]。针对Sz、躁狂症伴发糖尿病的患者,由于患者的特殊性,所以在实际治疗过程常常存在患者不能积极配合治疗、饮食不合理等情况,这样使得治疗过程感染发生率及血糖控制不佳的情况经常发生,所以治疗期间必须要给予患者有效的护理干预。
在本次研究中,针对sz、躁狂症合并患有糖尿病的患者,给予针对性的护理干预,主要通过健康指导、饮食指导、心理护理及日常生活指导等多种护理方式综合,对患者进行全方位立体的干预,使得患者能够积极配合治疗,同时让患者家属也能够参与患者的护理中,这样保证患者治疗的合理性,有效避免患者因为不配合而导致各种感染以及血糖控制不佳的情况发生,这样对患者疾病预后有重要意义。
在本研究中,给予观察组患者针对性的护理干预,结果显示虽然在各种感染发生以及低血糖发生率上同对照组无显著差异,但是数据结果表明观察组感染发生率及低血糖发生率略低于对照组,这提示针对性护理干预有一定的效果。而在护理前后血糖水平上,观察组护理后空腹血糖及餐后2h血糖均要比对照组低,这表明针对性护理干预对Sz、躁狂症伴发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效果显著。
综上所述,针对Sz、躁狂症同时伴有糖尿病这一慢性疾病的患者,给予针对性护理干预可有效预防临床并发症发生,控制患者血糖,因此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