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晖,哈丽沙,陈 超,傅晶晶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八人民医院功能科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随着社会的发展,近年来我国妇女中乳腺癌发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严重威胁身体健康,造成生活质量下降。伴随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超声检查逐渐应用于临床各类疾病的检查中,其具有无创、操作简便、准确率高等特点。在乳腺癌的临床诊断中,超声表现以肿块型、特殊病变以及钙化型为主,肿块型最为多发[1]。但部分患者乳腺癌病变呈弥漫状态,表现为边缘模糊,同时呈结节或肿块表现形式,进而形成非肿块型病变。指的是在检查过程中并未发下患者乳腺位置存在肿块,在两个方向扫查后缺乏空间占位效应,误诊机率较高。随着医疗技术逐渐进步,超声诊断设备的提高,图像分辨率的增加,致使大多数乳腺非肿块病变能够被诊断出来。本此选取我院2017年4月至2019年4月间50例患者将对超声诊断应用于乳腺非肿块病变的效果展开讨论,详情参考下文。
以2017年4月至2019年4月在我院就诊的50例乳腺非肿块病变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经病理检查确诊为乳腺非肿块病变,且符合病史资料,同时排除妊娠哺乳期妇女、精神异常者、并有严重器质性疾病等情况。其中年龄最小35岁,最大58岁,平均年龄(46.54±3.43)岁,疾病持续时间8个月至32个月,平均(19.64±2.27)月。
所有患者均接受超声检查,检查前告知患者心态平稳,讲解检查注意事项。本次超声检查仪器为飞利浦IU22和飞利浦IE33,指导患者保持仰卧或侧卧体位,调整高频探头频率,通过探头扫查患者病灶部位,观察病灶直径、体积以及边界状态,分析回声和病灶钙化情况。同时检查腋下淋巴,观察是否出现淋巴结异常。
本次超声检查结果根据BI-RADS分级标准,并与病理检查结果对比,统计诊断准确率。
采用SPSS21.0分析,计数资料经χ2检验,以(%)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为P<0.05。
病理检查结果显示,所有50例患者中23例患者为恶性病变,27例患者为非恶性病变;超声检查结果显示,21例患者为恶性病变,29例患者为非恶性病变,两组对比差异较小(P>0.05),详情见表1。分析所有患者超声表现,其中25例患者为片状低回声区,占比50.00%;15例患者为微钙化片状低回声区,占比30.00%;5例患者为散状分布,占比10.00%;5例患者为钙化簇状分布,占比10.00%。所有患者中45例与病理结果一致,超声检查准确率达到90.00%。
表1 超声检查与病理检查结果对比[n(%)]
乳腺癌是临床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发生于乳腺腺上皮组织,发病率较高,也是导致女性死亡的主要肿瘤。疾病早期阶段部分患者无明显临床特征,加之健康意识的薄弱,确诊时病情已发展为中晚期,延误最佳治疗时机[2]。通过手术治疗后对身体造成较大创伤,破坏第二性征,形成较大的生理痛苦[3]。原位乳腺癌并不致命,若不及时治疗乳腺癌细胞跟随血液播散全身,危及生命。因此及时准确的诊断乳腺癌,对尽早展开治疗和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超声检查是现阶段临床不可或缺的辅助诊断方式,具有无创、快速、便捷等优势,对早期疾病诊断具有重要帮助。乳腺肿块型病变在超声表现为边缘清晰,能够有效确诊。而乳腺非肿块型病变边缘模糊,缺乏占位效应,呈结构紊乱或存在钙化情况,同时表现为低、中回声,增加诊断难度,漏诊几率较高[4]。
从本次研究结果看出,所有患者超声检查结果与病理检查检查结果差异较小,诊断准确率达到90.00%,提示了超声诊断的价值,可作为乳腺非肿块型病变的一类有效诊断方式。同时乳腺非肿块型病变在超声检查表现为片状低回声、隐匿性、微钙化性以及导管型,表明了超声检查能够有效识别乳腺非肿块型病变的病灶性质。虽然超声诊断优势较多,但长期实践发现超声检查对于弥漫性病变缺乏有效识别,容易出现漏诊。因此在乳腺非肿块型病变患者超声检查中,若存在边缘模糊等情况,应考虑结合其他检查方式确诊。
综上所述,乳腺癌对女性患者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有必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尽早接受检查。超声检查对于乳腺非肿块型病变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可作为临床有效参考依据,但根据患者情况还可联合其他影像学检查进一步确诊,确保治疗效果,促进早日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