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志杰
(江苏省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江苏 盐城 224005)
人工关节置换术可有效矫正患者的关节畸形,缓解疼痛,并提高其关节活动能力,是治疗髋、膝关节疾病的有效外科重建手术之一。但多数患者因为手术产生较为严重的并发症,导致疼痛难忍,从而使术后康复训练受到较差的影响,使患者能够自行行动的日程推后,这就会严重影响进行的人工关节置换术的效果,因此,在对这些并发症的认识上,再加上人们对人工置换关节术的术后护理理念的认识有所提高,多模式镇痛护理干预这种方式也被越来越多的患者及其家属和医护人员肯定和认可。[1]
对我院2016年2月~2018年2月的86例进行髋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进行研究,并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均43例。其中实验组女23例,男20例,年龄57~79岁,平均(61.7±1.8)岁;对照组女21例,男性22例,年龄59~77岁,平均(61.4±2.6)岁。两组患者在年龄、病情、性别和知识水平各项常规资料相似,P>0.05,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此次所获病例均经过患者及其家属同意,所有患者均处在知情状态下。
1.2.1 两组患者的护理
对照组:采用常规镇痛方法对患者进行术后镇痛护理,并不采取多模式镇痛护理干预的方式,记录该组各个时间段的镇痛强度数据留作后用。
实验组:在对照组的护理基础上实施多模式镇痛护理干预方法,并也记录该组各个时间段的镇痛强度数据,最后将两组数据对比分析,观察研究其差距,得出结果。
1.2.2 调查问卷
我院自制调查问卷,设置题目“对于多模式镇痛护理干预你怎么看”,问卷内容均为镇痛护理干预的相关知识,问卷共计100分,每小题1~4分,患者得分越高,说明越了解多模式镇痛护理干预,越支持这种护理方式。根据答卷结果可分析出患者及其医护人员对改护理模式的态度及看法。[2]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8.0分析此次研究数据,描述性分析多模式镇痛护理干预应用于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临床效果的分析研究结果,以x2值进行检验,同时利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多模式镇痛护理干预对髋膝关节置换术后的患者作用为何。
两组患者的痛感数据在术后随着时间推移差距逐渐拉大,实验组患者相较于对照组患者来说,疼痛强度要更低一些,且痛感持续时间也更短,且P<0.01,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3]。具体数据可见表1。
表1 两组术后各个时间段的疼痛强度(±s)
表1 两组术后各个时间段的疼痛强度(±s)
组别 术后各个时间段的疼痛强度6 h 12 h 24 h 36 h实验组 4.98±1.23 4.31±1.62 3.67±1.52 2.83±2.01对照组 4.76±1.43 4.52±1.34 4.28±1.76 4.02±1.92
需要做人工关节置换术的疾病包括:骨性关节炎、骨无菌性坏死/股骨头坏死、髋部骨折/股骨颈骨折、类风湿性/创伤性关节炎、良性/恶性骨肿瘤等,这些都是因为患者的关节有被破坏的X线征象,且伴有中度至重度和持续性的关节疼痛与功能障碍,并且这种症状无法通过其他各种非手术治疗得到有效治疗或缓解,那么就需要进行人工关节置换术。[4]
我国相关医疗单位和机构在过去认为,60~75岁是进行全髋和全膝关节置换术最合适的年龄范围。但在近十年的科技发展大背景下,关节置换术的年龄范围已经是一个高龄和年轻患者都可以接受的范围了。尽管如此,年纪较轻的患者比较活泼,其活动量也是一个十分可观的数据,且其术后存活时间相较于老年患者来说是比较长的,因此其对人工关节的要求更高,而目前世界的人工关节都达不到让青年患者终身不换的标准,大多数都寿命有限,年轻患者不得不面临在未来的日子里进行第二次甚至第三次关节返修手术的可能场面。且近年来的人类肥胖现象越发严重,而肥胖被认为是人工关节置换术相对的禁忌,而年轻患者的肥胖现象更为严重,综上所述,对于年轻患者的人工关节置换术应更加慎重,术后的镇痛护理也应当更加科学合理。我院进行的这项研究给予了更大年龄范围患者进行关节置换术的可能性,也更能提高患者术后康复的效率。[5]我们可以得出一个较为妥善的结论:对进行了髋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给予多模式镇痛护理干预,可以更高效科学的减轻患者疼痛,使患者早日康复,提高患者及其家属满意度,也使医院的信誉度得到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