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木琼
(四川省达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急诊科,四川 达州 635000)
脑出血( intracerebral hemorthage,ICH)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疾病,发病率为60~80例/10万,占我国全部脑卒中的20%~30%[1],其临床表现有突然性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四肢抽搐等。其病症多在情绪激动、用力过猛及活动剧烈时发病,具有发病突然、病情多样、致残致死率高等特点,严重影响患者生命安全。因此,进行科学及时的急救护理,为后续治疗提供时机与保证是减少并发症发生、提高治疗效率的重要手段之一。本研究选取我院进行治疗的急性脑出血患者10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予以常规护理与院前急救护理及患者预防模式,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6月于我院进行治疗的急性脑出血患者1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50例,男29例,女21例,平均年龄(65±1.9)岁,其中小脑出血18例,丘脑出血11例,脑桥出血15例,脑叶出血6例;观察组患者50例,男27例,女23例,平均年龄(63±2.4)岁,其中小脑出血15例,丘脑出血13例,脑桥出血12例,脑叶出血10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致病因素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础资料具有可比性。
(1)所有患者于我院进行首诊,其症状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2]指定的相关标准,经CT、SDA等影像学检查确诊为急性脑出血;(2)排除脑肿瘤、脑栓塞患者;(3)排除严重肝、肾以及心脏功能不全患者;(4)排除精神疾病及重大遗传疾病患者;(5)护理研究征得患者同意,且签署同意书。
1.3.1 对照组
采取常规护理措施。由家属自行送入医院进行治疗,医护人员实时监测患者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进行常规急救护理操作。保持气管通畅,必要时及时行气管插管术,遵循医嘱采取降低颅内压、维持电解质平衡等药物治疗。
1.3.2 观察组
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取院前急救护理及患者预防模式,具体方法为:(1)自我急救与指导:医护人员在接诊后迅速出诊,同时有专门医护人员与患者家属实时电话沟通,询问患者情况,评估患者病情并指导家属进行自我预防急救。如保持患者就地平躺不要挪动;头部抬高、偏向一侧并固定,以促进血液循环;清除口腔异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心理疏导,以免心情波动加重病情等;(2)现场及转运途中急救:医护人员到达现场后,实时监测患者脉搏、血压、体温等生命体征。如患者体温过高应给予冰袋、酒精擦拭等方式物理降温;所有患者给予氧气面罩或鼻导管吸氧;快速建立静脉通道,给予甘露醇、地塞米松等降压、利尿药物治疗;对于心脏骤停患者给予心肺复苏治疗;(3)入院准备:提前与医院相关科室进行沟通,开放绿色通道,联合专家会诊,保证患者第一时间入院进行治疗。
治疗效果:显效:患者可独立生活[3];有效:患者需要他人照料;无效:患者为植物人、瘫痪或者死亡。
所有数据资料采用SPSS 18.0系统软件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并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并用x2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表1 治疗效果[n(%)]
急性脑出血发病突然,病死率为30%~70%,病情恶化多发生于1~4h内,有23.4%的患者在发病后24内死亡,其中50%以上在12h内死亡[4]。因此,抓住黄金抢救时间,及时施以正确急救措施是降低致残致死率、提高治疗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院前急救护理是一种科学的预见性护理模式。通过在入院前进行实时监测观察以及指导抢救,使患者病情在入院前得到控制,极大的提高患者治疗效率。同时,对于患有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院方应进行定期、及时的宣教,告知患者及时服药,定时检测血压血糖,保持情绪平稳,适当运动切勿用力过猛等,使患者具有自我预防的意识,防止脑出血疾病的发生。
在本研究中,通过应用不同护理方法进行管理,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明显,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方法的应用有效提高了患者治疗效率,改善患者预后,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