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祎,居素琴*
(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手术室,江苏 扬州 225600)
颅内动脉瘤患者早期实施全脑血管造影术及介入栓塞手术的效果显著,在围手术期间实施综合护理,能够提升患者在院期间安全性,保障患者生命安全。
选择2017年12月~2018年12月于我院接受全脑血管造影术及介入栓塞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62例,采用奇偶法将其分为实验组(n=31)与参照组(n=31)。其中,男性颅内动脉瘤患者33例,女性患者29例。最小年龄22周岁,最大年龄68周岁,中位年龄(42.52±11.88)周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资料统计分析无差异(P>0.05),分组方式具备可比性。
参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形式,实验组行综合护理干预,术前给予患者全面评估,了解患者心理状态,对其实施心理干预,减轻患者术前恐惧感,进而调节其内分泌均衡性,避免患者发生术后应激性反应,提高患者治疗及护理依从性[1]。术中配合医师操作,建立静脉通路,控制患者造影剂输注速度,术中加强对患者意识状态、呼吸、疼痛感的观察,随时做好急救配合工作。术后患者卧床休息1至2日,观察其生命体征,如患者发生头晕头痛、恶心呕吐、烦躁不安等症状时,需及时告知主治医师。术后6 h左右可指导患者下肢活动,患侧可左右调整体位,健侧下肢可屈曲、伸展活动,护理人员同时应对其足背动脉波动、体温及皮肤颜色进行观察,避免患者发生下肢动静脉血栓问题[2]。患者每日饮水量保持在2L以上,防止患者发生肾功能损伤问题。出院前对患者予以健康教育,告知患者术后限制体力活动在1~2星期左右,并保持自身睡眠节律性,避免过度疲劳。
本研究62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相关数据录入SPSS 19.0软件之中,实验组与参照组住院时长、治疗费用、抑郁评分、焦虑评分数据行t检验,采用(±s)表示。两组患者颅内动脉瘤护理满意度情况行x2检验,采用n(%)表示。P<0.05为校准标准,探讨其统计学意义。
对比实验组与参照组护理相关指标数据(见表1),实验组抑郁评分、焦虑评分均低于参照组,于参照组相比,实验组住院时长较短、治疗费用较低,两者差异明显(P<0.05)。
实验组颅内动脉瘤护理满意19例,占比61.29%;一般满意10例,占比32.26%;不满意2例,占比6.45%。实验组颅内动脉瘤护理总满意29例,占比93.55%。参照组颅内动脉瘤护理满意10例,占比32.26%;一般满意12例,占比38.71%;不满意9例,占比29.03%。参照组颅内动脉瘤护理总满意22例,占比70.97%。对比实验组与参照组颅内动脉瘤护理满意度情况(x2=5.4153,P=0.0199),实验组颅内动脉瘤护理总满意率(93.55%)高于参照组(70.97%),两者差异明显(P<0.05)[3]。
表1 颅内动脉瘤患者护理相关指标比较(±s)
表1 颅内动脉瘤患者护理相关指标比较(±s)
组别 n 住院时长(d)治疗费用(万元)抑郁评分(分)焦虑评分(分)实验组 31 6.85±1.06 1.01±0.57 35.16±3.74 39.35±4.88参照组 31 9.94±2.49 1.88±0.89 39.62±4.29 47.03±5.72 t 6.5573 4.5832 4.3631 5.6871 P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护理工作是医疗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颅内动脉瘤患者实施全脑血管造影术及介入栓塞期间,通过有效护理能够提升患者术后恢复效果,缩短患者治疗时间,不仅可提升患者安全性,同时也能节约医疗资源。鉴于此,本研究针对颅内动脉瘤患者围手术期实施综合护理,其临床应用效果确切。术前护理工作以情绪稳定为主,强化术前心理指导及护理,取得患者的信任,有助于提高患者手术配合度。术中护理主要包括操作配合和体征监测,注意对患者情绪及体征的观察,保障术中安全性。术后护理工作内容较多,体位调整、不良反应监测、健康教育等均需予以重视,是提高患者术后恢复效果的重要方式。在实际操作过程之中,尤其需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患者出院后健康管理是避免并发症的措施之一,同时对患者饮食及运动予以指导,提高患者体质水平[4]。
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综合护理干预形式,在改善颅内动脉瘤患者全脑血管造影术及介入栓塞手术效果及安全性方面取得了显著效果,因此,综合护理干预具有临床推广及应用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