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三馆一中心,构筑区域美术的重要力量

2020-05-20 09:19
美术馆 2020年3期
关键词:广州美术学院藏品美术馆

①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昌岗校区)外观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以下简称广美美术馆)于1958年建成,经过不断发展扩建,目前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包括了三个美术馆与一个研究中心,分别是:昌岗校区美术馆、大学城美术馆、岭南画派纪念馆和“新美术馆学”研究中心,同时附设有胡一川研究所、材料技法与修复研究室。广美美术馆作为专业性、学术性的艺术科研机构,是广州美术学院对内对外进行学术交流的窗口与阵地,同时也是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宗旨与特点

广州美院昌岗校区美术馆侧重于20世纪中国及广东美术史、广东美术教育史的研究、展览与收藏,尤其重视:1.广州美术学院与20世纪中国美术及美术教育的研究;2.当下学院的链接与拓展,研究当下学院中的重要艺术现象;3.广东美术与港澳台以及国际的关系研究与交流。美术馆还在胡一川故居设立“胡一川研究所”,完整保管了广州美术学院主要创始人胡一川院长的绘画、手稿、日记等,并开展了大量的整理、研究工作,将展览、研究、教育与学校以及广东乃至相关国际区域的历史脉络与现状紧密联系起来,以凸显美术馆在整个粤港澳大湾区艺术格局中的价值和意义。

广州美院大学城美术馆是以展览、收藏、艺术交流、学术研究、公共服务为重点的一所综合性美术馆。在定位上侧重于青年艺术的推动、研究与展示,强调当代性、实验性、国际化。近年来,每年度的广州美术学院毕业生作品展成为艺术界及广州市民高度关注及好评的重要展事,而当代青年艺术也在大学城美术馆及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校区开放的空间内开展跨学科、实验性的展览与交流。

广州美院岭南画派纪念馆是纪念、研究中国现代美术史上极为重要的“岭南画派”中国画革新探索历程与成就的专题性美术馆,主要功能是收藏、整理、展示岭南画派画家的作品和史料,为研究岭南画派构建良好的学术平台。同时,它也是对20世纪中国美术史进行经典性研究、展示的重要窗口。

“新美术馆学”研究中心面对国际博物馆学、美术馆学的当代文化情境,为美术馆与社会文化、当代思想、学术研究、学科建构等提供新的思想、理论与实践平台。新美术馆学研究中心创办《新美术馆学》学术刊物,同时编辑出版新美术馆学理论研究及译介丛书,重视社会实践与新美术馆展览实验,同时建立美术馆及机构研究档案库,为研究者提供理论研究、思想激荡、实践实验的开放平台。

② 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外观

③ 岭南画派纪念馆外观

建筑与环境

广美美术馆的建筑设计具有地域风格、文化特色和时代特征,兼具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特点,较好地体现公共文化设施的属性。美术馆总建筑面积约23500平方米,艺术品收藏库房面积为1427平方米。美术馆功能布局合理,涵括了展厅、画库、学术报告厅等功能。广州美院昌岗校区美术馆于2003年11月在旧馆原址上建成新馆,建筑面积约4500平方米,为广州美术学院昌岗校区标志性建筑物。广州美院大学城美术馆坐落在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校区正门广场东侧,于2005年建成,馆内分为4层,总建筑面积约16000平方米,为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校区标志性建筑物。广州美院岭南画派纪念馆,由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建筑家莫伯治与何镜堂共同设计监造,坐落在环境优雅的广州美术学院内,于1991年6月正式落成开馆,总建筑面积3300多平方米,主楼共设3层展厅,该馆为20世纪90年代中国建筑史上具有突出意义的历史文化建筑。

三馆建筑视觉造型独特,具有很高的识别度和知名度,建筑内功能布局合理、完善。美术馆按标准化、规范化、专业化标准建设,设有多功能学术会议厅、学术报告厅、档案室、咖啡厅等。展厅、画库均配置恒温、恒湿设备。展馆照明、保安、监控等系统均按国际化标准建造,馆外环境整洁、美观,绿化面积、停车场面积符合相关建筑标准,并正在作进一步的提升,能够满足美术馆业务开展需求,为公众参观带来优质文化体验。

藏品资源

(一)藏品数量与质量

①“珂勒惠支作品展”现场合影,1991年,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

美术作品典藏是美术馆立足的基础,是美术馆的核心工作组成部分。建馆60余年以来,广美美术馆积累的丰厚藏品,不但是广州美术学院不可多得的物质文化财产,同时也是美术研究与教育不可或缺的精神财产。广美美术馆现有藏品总数为20000余件(套),包括绘画(国画、油画、版画、水彩、素描等)、雕塑、工艺美术、书法篆刻作品等,形成门类齐全、涵括古今中西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美术作品及以多个品类齐全、自成体系的藏品序列。具体藏品包括古代及近现代书画、新兴木刻、陶瓷、民间工艺,居巢、居廉、高剑父、陈树人、关山月、黎雄才、赵少昂、杨善深等岭南大家代表作及文献,以及各历史时期广州美院教师及青年学生以及相关重要艺术家的作品,尤其是李铁夫的油画、水彩画等,以及极为珍贵精美的区域美术文物如潮州木雕。它们集中反映了20世纪广东乃至全国美术发展的历史状况。

(二)藏品管理与保护

广美美术馆作品典藏工作分了三大部分,一是美术作品的征集;二是美术作品日常保管维护;三是美术作品的修复研究。

1、美术作品的征集。立足于学院基础上,着眼于精品意识,力求收藏在现当代艺术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名家名作,同时关注青年新锐艺术家的作品。通过购藏、捐赠、代管等多种渠道收藏艺术品,使馆藏作品数量、质量持续提升。近3年,通过捐赠、购买等形式收藏了黎雄才、黄新波、王道源、郑餐霞、刘其敏、冯健辛、蔡克振、陈金章、廖慧兰、林毓豪、曹国昌、潘行健、潘绍棠、桑德罗·特劳蒂等与广州美术学院密切相关的重要艺术家作品2000余件,接收民国新兴木刻重要作品234件。

2、美术作品日常保管维护。藏品常规保管与维护工作包括藏品登记、建档、安全管理、藏品档案信息管理建设等。2016年三馆开展藏品普查工作,开展图文信息的采集、审核、上报工作。2017年完成了广州美院院内其他部门移交书画藏品的信息收集、拍摄、数据采集、系统录入、上传等入藏程序与普查工作。2018年继续开展藏品信息的采集工作,三年来,累计完成超过一万余件藏品的信息采集工作。

3、美术作品的修复研究。近年来,广美美术馆立足于馆藏作品,与全国范围内重要大学、研究所等学术机构建立联系,共同开展修复研究。组织中法协作,完成“广东省宣传文化人才专项资金——广州美术学院李铁夫作品研究”项目,推进签订了《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与澳门文物保存修复学会协作开展艺术品保护修复的协议》《中国广州美术学院与法国阿维尼翁大学合作协议》《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与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文物保护与修复学院共建教学基地及开展学术协作的协议》《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与广东省博物馆藏品保护修复领域合作意向书》《黄飞鸿纪念馆藏品保护修复项目保护修复服务合同》等文件,成功举办“国际纸本艺术品及古籍保护修复培训工作坊”“潮州金漆木雕研究与修复工作坊”“移动的修复学堂——广东省跨学科文化财产保存修复知识普及教育”等活动。

(三)藏品展示与学术研究

为顺应当代美术馆发展趋势,近年来广美美术馆致力于推进馆藏作品的研究与活化工作,并取得卓著成效。围绕藏品开展的研究工作主要包括馆藏作品展览与学术研究。

1、馆藏展览

为活化藏品,近年来,广美美术馆连续推出多个具有重要影响的馆藏展览,包括:“从武汉到广州——广州美术学院藏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术作品展”“观看的立场——王肇民、郭绍纲、冯健辛与新中国艺术造型的探索”“咫尺写江山——黎雄才手卷研究展”“人中奇逸——李铁夫艺术精品展”“乾坤戏场——广州美术学院明清潮州木雕藏品研究展”“鸿雁传春声——赵少昂、黎雄才、关山月、杨善深合作画展”“广州美术学院藏20世纪50-70年代‘海洋建设’主题作品展”“翰墨绘新图——岭南画派画家描绘新中国作品展”“白咬着黑——新兴木刻运动中的‘现代版画会’馆藏作品展”等,屡屡获得文化和旅游部年度全国美术馆优秀展览、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优秀项目、青年策展人扶持计划等荣誉。除策划精品馆藏展之外,还通过巡展、借展等形式,加强藏品的对外交流,提高藏品的利用率,比如借展“其命惟新——广东美术百年大展”,巡展北京、广州、深圳三处场馆,扩大了藏品的社会影响。

2、学术研究

除上述馆藏展览外,广美美术馆近年开展的重要研究课题还包括:(1)胡一川研究。策划“胡一川与新中国”专题学术研讨会,邀请了10位国内著名美术史研究学者撰写关于“胡一川与新中国”专题的研究论文,出版《胡一川与新中国专题文集》。文集基本囊括了胡一川前半生最重要的历史事件和艺术历程,完整丰富地展现了各研究者对胡一川与新中国关系的认识和独到见解。(2)李铁夫研究。近年开展的馆藏作品与馆藏艺术家研究主要有《李铁夫与中国早期油画研究》,本课题为2017年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一般项目,经多年细致的筹备,我馆推出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藏品图录系列《李铁夫油画水彩》《李铁夫国画书法手稿》作品集,同时推出《李铁夫研究文献集》,为李铁夫研究的开展奠定重要基础。

展览与社会影响

(一)展览的学术方向

作为广美美术馆对外交流与学术推广的重要平台,在展览方面采取多种模式,紧扣社会主题和公众需求,通过不同序列的展览构成了广州美术学院梳理自身发展脉络以及沟通内外的重要展示平台。与展览同时举办与主题相关联的学术研讨会、讲座,从实践和理论两个层面对当下艺术界的关注点进行深入的学术探讨。

重要的学术方向包括:1、广州美术学院与20世纪中国美术研究。以广州美术学院的历史脉络作为切入点,展开20世纪中国美术重要个案和现象的研究,如:“艺事重述——艺术史进程中的‘广美摹本’”“从武汉到广州:广州美术学院藏20世纪五六十年代作品展”“观看的立场——郭绍纲、王肇民、冯健辛与新中国艺术造型的探索”“理想与诗情——黄新波百年艺术纪念展”“人中奇逸——李铁夫艺术精品展”“向海洋——广州美术学院藏20世纪50-70年代‘海洋建设’主题作品展”“大德化人——广州美术学院‘987口述史工程’”“新风入南国——新中国广东美术中的珠三角水乡建设”“站在人生的前线——胡一川艺术与文献展”等。

2、岭南画派与20世纪中国画研究。以岭南画派的梳理作为切入点,展开20世纪中国画重要个案和现象的研究,如:“百年雄才——纪念黎雄才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系列展”“扬时代之光——杨之光艺术研究展”“山月丹青——纪念关山月诞辰100周年展览”“关山无限——纪念关山月诞辰105周年展览”“曙色——20世纪前期广东中国画变革之路”等。其中,“曙色——20世纪前期广东中国画变革之路”集合了省内多家文博学术机构珍藏的作品及文献资料,展览结合报刊杂志、照片、手稿等大量文献史料,详细梳理并充分展现了晚清至20世纪上半叶广东地区的艺术面貌,立体呈现20世纪前期广东中国画变革之路。该展览以历史的角度展现了广东美术对新中国画发展所作出的贡献,在学术深度及展示方式方面受到观众的肯定和赞许,《国画复活运动与广东中国画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辑录并梳理了高剑父、高奇峰、黄宾虹等老一辈画家关于国画复活运动与广东中国画方面的历史文献,以及众多学者关于国画复活运动与广东中国画方面的论文,获得了中国编辑学会颁发的第26届优秀美术图书“金牛杯”银奖。

3、区域文化与国际艺术交流。以珠三角为核心研究对象,渐次扩及东南亚等国家或区域的地缘关系研究,作为华南地区艺术重镇所展开和形成特色的方向之一。策划和举办的展览有:2016、2019珠三角艺术单位观察展(巡展澳门),“聚焦——艺术中的当代社会”“回归本体:广东新时期抽象型艺术溯源”“广东当代陶艺大展”“广东雕塑邀请展”“广东当代艺术研究·后岭南文献作品展”“2016中韩当代艺术20人展”“亚洲丝链美术展”“新传统的再发明:作为灵感、遗产和生产的区域民间美术”等。其中,“珠三角艺术单位观察展”每三年一届,成为持续观察珠三角当代艺术组织的品牌项目。

②“咫尺写江山——黎雄才手卷研究展”展览现场,2017年,岭南画派纪念馆

③“曙色——20世纪前期广东中国画变革之路”展览现场,2017年,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

①“万物与虚无——迈克尔·查莱赫斯基个展”展览现场,2020年,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

在此基础上,广美美术馆还推出“泛东南亚三年展”,从珠三角、南中国延伸到东南亚以至更广泛范围的文化与艺术研究,以探讨作为该地理范围中最重要的美术学院及大学美术馆,如何建构具有区域特色的国际化学术研究与展览平台,以此回应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下建设沿途沿岸国家与区域间文化交流桥梁的责任。这类展览包括广州美术学院中青年教师提名展、广东省青年人才培养项目、“青苗计划”以及呈现广东青年艺术现象的专题展,如“潜变——南方青年水墨的新视域”等在内的青年艺术支持系列,以及为学院师生的教学研究和实践提供展示平台的“开放的课堂”,和全国美展、广东省美展、大湾区展览以及各类纪念活动展等“大展系列”。

每年一度的广州美术学院毕业作品展,参观总人数已达30万人次,展览吸引了省内外院校、业内人士和社会观众的目光,接待了来自广东、湖南、湖北、江西、港澳等省内外的数百个团体。

(二)社会影响力

近三年来,广美美术馆举办的展览以自主策划的展览为主,涵括了省级、国家级和国际性展览。广美美术馆具有自主策展能力和策展人队伍,能够切入当代前沿研究,展览主题鲜明、充分体现本馆特色。展览陈列形式设计新颖、切合展览主题,风格突出,能够综合运用多种先进技术手段强化展览效果。

许多重要展览也巡回到国内其他重要美术馆展出,比如中国美术馆、中国国家博物馆(“关山无限——纪念关山月诞辰105周年展览”)、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站在人生的前线——胡一川艺术与文献展”)、北京画院美术馆(“心曲人间:黄新波艺术研究展”“人中奇逸:李铁夫艺术精品展”)、岭南美术馆(“观看的立场:王肇民、郭绍纲、冯健辛与新中国艺术造型的探索”)等。还有众多国内外巡展至此的重要展览,比如:“中国当代水墨年鉴展(2016-2017)”“历史的分途——叶世强个展”“魏因加特的文字设计中国巡展”“光之言说——2018中国高校玻璃艺术展”“中华意蕴——中国油画艺术国际巡展国内汇报展”“启功、台静农、王静芝、陈其铨四老书法遗墨展”“新的旧物——处于传统与革新张力关系中的设计”“万物与虚无——迈克尔·查莱赫斯基个展”“沙龙沙龙:1972-1982年以北京为视角的当代艺术实践侧影”等。馆际之间、艺术机构之间密切的交流与互动,极大地提升了优秀展览的传播效应。

作为学校的美术馆,广美美术馆积极利用学校及院系资源主办和承办与之相关的优秀展览,比如“广美·北美——广州美术学院北美校友作品展”“广州国际藏书票暨小版画双年展”“中国插图艺术展”“全国大学生工业设计大赛优秀作品展”“曾竹韶雕塑艺术奖学金全国巡展”“全国艺术高等院校青绿、重彩山水画教学研讨会暨创作作品展”以及各院系自身历史和现状的研究展等。各种类型展览的举办既配合了学校的学科建设与发展,又通过与外界的交流与合作,提升了学校的整体形象,扩大了学校和美术馆在社会各界的影响力。

②“热烟流——2019珠三角艺术单位观察展”展览现场,2019年,澳门后牛房实验场

③“热烟流——2019珠三角艺术单位观察展”展览现场,2019年,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

公共教育和公共文化服务

围绕展览,广美美术馆制定了周密的公共教育工作方案和针对不同观众群体的公共教育计划。积极举办与艺术相关的讲座、观众互动工作坊等公共美术教育活动。依托美术馆的展览资源,应用现代教学方式,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美术教育培训。提供人性化的导览讲解服务,利用互联网、观众留言本、观众调查表等方式,征求观众意见或建议。

“罗曼·西格纳——1975至1989和现在”影像作品展展览现场,2015年,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

针对展览,广美美术馆开展的公共教育活动有展览座谈会、与展览相关的品牌导览活动,如“馆长带你看展览”“导师带你看展览”和专门性的互动活动(如木刻工作坊、艺术魔方、艺术集邮、剧场表演、夜场音乐会)等,注重与学校各院系的交流,使美术馆成为师生们的第二课堂。

专题论坛与讲座方面,“日常连接与艺术主张:艺术自媒体论坛”(获2016年度全国美术馆优秀公共教育项目)“中国近现代美术史研究国际论坛”“粤港澳台艺术管理教育模式论坛”“新媒体策展青年论坛”以及与广东美术馆合作的“媒介化感知与创造性未来——第六届广州三年展国际论坛”等一系列有影响的论坛带动了学院内外的学术氛围。“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大讲堂”围绕美术馆的馆藏和所涉及的艺术文化背景,邀请20世纪中国历史、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国内外重要学者开设讲座;“艺术与科学”系列讲座围绕关于艺术的材料、保护、修复方面的研究开设跨学科讲座;而“新美术馆学系列讲座”则是近一年最为艺术界所关注的,它聚焦于美术馆前沿动态和学术新视野的探讨,激发起业界新的思想活力。

“移动的美术馆”将美术馆公共教育延伸到美术馆之外的社区、机构等,进行社会参与以及巡回讲座与调研活动,开展了包括:“移动的修复学堂——广东省跨学科文化财产保护修复知识普及教育”“艺术家在田野:珠三角工厂大考察”“艺术家田野调查:参与式美术馆在乡村”等活动,获得文化和旅游部年度公共教育优秀项目和提名。在疫情闭馆期间,广美美术馆开展了“疫情期间的我和我的书”“闭馆期间,美术馆人在做什么”等线上公教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丰富了特殊时期的人们的精神,和对于艺术和美术馆的认知体验。

检视未来

作为大学附属美术馆,广美美术馆在学术研究上,能够得到学院的全力支持;在美术作品收藏上,能够得到大量老艺术家的无私捐赠,并收藏到具有潜力的青年艺术家作品;在公共教育上,以青年在校学生为重要载体。广美美术馆“三馆一中心”下所设的胡一川研究所、材料技法与修复研究室也体现出依托学院的学术研究气氛和理论与实践高度结合的特点。

在广美美术馆总称下的三个美术馆形成了立足区域的现当代美术史的完整序列,从20世纪广东国画、油画、版画、雕塑及工艺美术的发展延及当下与区域地缘相关的国际艺术前沿动态,各自定位清晰而又相互紧密联系,共同构成研究区域美术不可或缺的重要对象。

广州美术学院依托广东作为改革开放排头兵、先行地和实验区的优势,立足粤港澳大湾区,具备历史、区位、经济发展、文化资源以及人才汇聚的多方面优势,作为华南地区唯一独立建制的高等美术学府的广州美术学院,有着与华北、东南等地区的美术学院不同的历史传承和发展取向,这都铸就了广美美术馆区别于其他馆的学术品质和特色,未来围绕馆藏进行有关广美和区域美术的历史梳理研究和展示,从珠三角扩及东南亚和更广泛领域的前沿艺术动态,广美美术馆势必成为中国美术馆界重要的一支力量。

“新传统的再发明:作为灵感、遗产和生产的区域民间美术”现场,2020年,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

中央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主办的“站在人生的前线——胡一川艺术与文献展”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展出,2020年

猜你喜欢
广州美术学院藏品美术馆
岭南画学之路
——教学文献展
李燕婷、邓灵康作品
抱朴斋藏品
李杰森藏品
林安国藏品
谭礼藏品
去美术馆游荡
美术馆
吕学晶作品
吕学晶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