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正彦
摘 要:近几年,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以此为背景,以初中生为研究对象,结合初中语文内容,围绕教学改革展开了讨论,具体内容涉及立足课堂、因学施教及先学致疑等方面,希望能够给人以积极影响,使日后相关工作的开展拥有可供参考的资料。
关键词:初中语文;立足课堂;先学致疑;因学施教
在素质教育取代应试教育地位的当今社会,全面发展取代成绩至上,成为教学活动的主要发展方向,要想使学生成长为复合型人才,关键是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以课堂为立足点,对先学致疑、因学施教等原则加以落实。事实证明,这样做既有利于教学质效的提高,又可为学生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应当引起重视。
一、改革原因
首先应当明确的是,作为必修课的語文,是确保学生对其他学科进行高效学习的基础,素质教育对语文教学所提出的目标,与过去存在较大差异,改革教学模式势在必行。原有教学模式将教师置于主体地位,学生仅能被动接受教师所传递的内容,这样做的优势是便于教师对课堂进度进行把控,但是,学生兴趣难以得到激发,长此以往,不仅教学效果无法达到预期,还会有部分学生表现出抗拒心理。要想对上述问题加以解决,关键是将课堂作为立足点,以因学施教和先学致疑为原则,改革教学模式。事实证明,该模式拥有不同于原有模式的理念和方法,要求教师将课堂主导权交还给学生,强调通过自主预习的方式,达到同步学习的目的,尽量缩小每位学生的差距,在激发兴趣的前提下,活跃课堂气氛,延长注意力的集中时间,为教学任务的完成做铺垫[1]。通过上文的分析可知,对初中阶段所开展的语文教学活动落实教学改革很有必要。
二、实践分析
1.立足课堂
作为随着时代发展而出现的教学模式,本文所研究模式被引入课堂的时间较短,无论是对受应试教育影响较深的教师,还是对习惯“填鸭式”课堂的学生而言,该模式所带来的影响均十分直观,这也是对其进行研究的意义所在。初中生获取语文知识的平台以课堂为主,而在课堂上主体是学生,教师仅作为引导者而存在,换句话说,保证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是将学生提升到与教师同等重要的位置,通过拉近师生距离的方式,使课堂气氛得到有效调动。研究表明,身处活跃气氛中的学生,对教师所讲解知识的理解,通常更加深入。由此可见,课堂气氛给教学质效所带来的影响十分直观,如何使学生兴趣得到激发,自然成为教师讨论的主题。结合初中生所表现出的特点及需求可知,可被用于语文课堂的兴趣激发手段,主要是角色互换,具体来说,就是由学生对“教师”的角色进行扮演,完成讲解任务,在此过程中,教师的任务是对学生所讲解的内容进行补充,给予学生适当的鼓励,这样做既对学生兴趣有激发效果,又可使学习质效得到显著提高。
2.先学致疑
初中语文背负着承上启下的重要职责,可以说,教学有效性直接决定了学生对更高难度知识进行学习的效率,通过对多所初中进行走访可知,目前,仍然有部分教师运用原有模式,由此而引发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其一,教学效果和预期相距甚远;其二,学生对语文的抵触心理较为明显。
先学致疑将个人意识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强调“只有学生才能在自学时发现自身的不足,从而对所学内容进行深入理解”,由此可见,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应将学生意识视为需要重点培养的内容,具体表现为学生发现、思考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全面发展的目标成为现实。以阅读教学为例,在教学开始前,教师可根据《邓稼先》《黄河颂》等课文的内容,设置相关问题,再将学生划分成不同小组,要求每个小组带着问题完成阅读课文的任务,做到边阅读边思考,避免时间被浪费。对提问能力进行培养的方法,同样以小组合作为前提,详细地说,就是通过开展小组活动,使学生拥有畅所欲言的平台,主动提出并解决问题。事实证明,这样做对提高学生自学能力有十分积极的影响,应当引起重视[2]。
3.因学施教
目前,仍旧有部分教师对因学施教的认知存在偏差,具体表现为:无法判断教学所参考主体是教材还是学生。对初中教学而言,占据主导地位的应为学生,换句话说,教学活动开展的目的主要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而非单纯地完成任务,这就要求教师对教学节奏的把握予以重视,适当减少小考次数,将更多时间花费在对知识的讲解上。
由分析可知,因学施教所强调的重点,包括语文教师应对学生所表现出的个体差异给予足够重视。初中生的个体差异十分明显,这主要是生活环境决定的,要想使语文教学的价值得到实现,关键是以每位学生的诉求为依据,对教学策略进行调整。例如,在《醉翁亭记》教学中,教师可将学习任务分为不同层次,由背诵、内容理解到情感分析逐步深入,确保每位学生都有符合个人能力的学习任务。除此之外,因学施教还体现在考核、评价等方面,这一点容易被教师忽视。事实证明,只有将因学施教贯穿于教学始终,才能为教学有效性提供有力保障。
通过对上文所叙述内容进行分析可知,要想使教学效果达到预期,关键是改革教学模式,以课堂为立足点,在给予学生足够尊重的前提下,对其提出与思考问题的能力进行培养,通过对教学任务加以调整的方式,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够参与到活动中,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质效获得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杜红伟.基于生活化理念改革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亚太教育,2019(11):105.
[2]吴才排.基于生活化理念改革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内蒙古教育,2019(15):84-85.
编辑 张俐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