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社会能力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2020-05-19 02:55陈明王艳双
关键词:特征影响因素大学生

陈明 王艳双

[摘 要] 大学生心理社会能力研究是心理学领域重要研究之一,大学生心理社会能力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不仅有助于将大学生心理社会能力特点量化,了解大学生心理社会能力水平,更能帮助高校了解大学生心理社会能力影响因素,为大学生心理社会能力的培养提供直观性的参考依据。采用自编的《大学生心理社会能力量表》(α=0.880)对福建省五所高校300名大学生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心理社会能力水平中等偏上(均分为9.436),其中生活自理能力最高,挫折应对最低;大学生心理社会能力受外部环境和内在品质两方面因素影响。因此,在掌握大学生心理社会能力特征及影响因素基础上,可以通过多途径、多形式的方式,推动大学生心理社会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 大学生;心理社会能力;特征;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B849    [文献标志码]A

1993年世界卫生组织明确提出心理社会能力的概念,并联合欧美及部分发展中国家的学者推广心理社会能力培养与教育的意义,提出六种基本心理社会能力,即:自我认知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情绪调控能力、换位思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以及自律能力。[1]5心理社会能力与大学生内在品质和行为模式等方面关系密切,强调增强高校和家庭要提高大学生心理社会能力的认识,并把培养大学生心理社会能力作为一项重要议程。自振兴教育计划实施以来,我国高校大学生规模急剧增加,在读大学生心理和行为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各方关注。大学生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出现总会产生一系列不良连锁反应,比如校园贷、自杀、暴力冲突等成上升趋势,给家庭带来巨大的影响,也导致其他同学出现心理问题,影响高校正常教学工作的开展。因此,预防和干预大学生行为和心理问题,提高大学生心理社会能力已成为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方面。

现阶段我国大学生心理社会能力的培养工作仍处于发展阶段,高校普遍缺乏对在校大学生心理社会能力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的掌握。其中较为突出的问题是,对大学生心理社会能力的干预大多以理论为根据进行自主性和单一性的评定,缺少数据量化验证,对个体的全面危机水平和持久性保持水平无法有效的考察和评估。从心理测量学和统计学角度审视,以心理社会能力单一方面进行分析缺乏准确性和有效性。因此,对大学生心理社会能力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应该探究个体或群体的特征与模式转变,帮助高校和家庭更加直观的了解大学生心理社会能力的现状和特征,動态把握影响因子,能更加有效地开展大学生心理社会能力的培养工作。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为保证被试具有代表性,通过对比福建省83所本、专科院校,最终确定福建师范大学、福建工程学院、福建职业技术学院、福建农林大学及闽南师范大学的学生作为被试。

随机抽取以上五所院校的300名在读大学生作为被试。共计发放问卷300份,回收问卷295份,其中有效问卷282份,有效率95.59%,详见表1。

(二)研究方法

通过文献查阅、问卷调查和专家访谈,编制《大学生心理社会能力量表》,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最终确定量表4个维度,10个因子。各题项具有良好的区分度和鉴别度,各项目与其所属维度、总量表之间具有显著性相关。量表总体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880,分半信度为0.862,表明该量表具有良好的可应用性。

(三)调查组织

为确保问卷调查的有效性,严格规范调查过程,对主试进行测前培训,然后对选取的被试进行问卷调查。调查信息录入系统,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一)福建省大学生心理社会能力总体特征

由表2得知,福建省大学生心理社会能力各因子在平均数上的大小顺序依次为:自我接纳、生活自理、情绪识别、情绪表达、同伴关系、自我意识、协调合作、情绪理解、挫折应对、社会劳动,其中自我接纳得分最高,生活自理次之。

(二)不同类别高校大学生心理社会能力特征比较

高校是高等学校的简称,分为本科一本院校(简称一本)、普通本科院校(简称二本)和高职高专院校(简称专科),本部分主要针对不同类别高校学生的心理社会能力特征进行分析。

从表3中可以看出,福建省不同类别高校在情绪理解、情绪表达、同伴关系、挫折应对和自我接纳上存在差异。其中,在情绪理解、同伴关系和自我接纳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

1.就读一本院校学生的情绪表达和同伴关系因子得分最高,其他因子得分相对较低,尤其是挫折应对因子得分最低

一本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强调的是自我发展与探索,大部分时间是自我学习和自我管理,为了构建有规律、有规则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能够更好的适应大学生活,他们努力以社会环境的要求,合理表达情绪,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教师更多的是学习上的指导与答疑,缺乏生活的引导和管理。一旦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或挫折,将会给他们造成较大的苦恼。因此,一本院校的学生具有高情绪表达和同伴关系低挫折应对。

2.二本院校学生的情绪理解和挫折应对因子得分最高,而情绪表达因子得分最低

2014年国家鼓励并推动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建立以提高实践能力为引领的人才培养流程,率先应用“卓越计划”的改革成果,建立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2]23在这种趋势下,福建省新晋二本院校为了抓住机遇,尽快适应当前国家教育模式,大多采取“强管理、多宣传”的教育方式,将管理延伸到学生的课堂教学、宿舍生活、网络应用等各个方面,让学生按照学校的政策规定开展学习和活动。同时为了让学生更深入的了解学校的工作的初心,保证政策的贯彻落实,他们采取讲座、班会、活动等多方位宣传模式,推动良好学风校风的建设。因此二本院校的学生具有高情绪理解和挫折应对低情绪表达。

3.专科院校学生除自我接纳因子外,其他因子得分均最低

专科院校的学生与本科院校学生的所处教育环境具有较大差异,即专科院校学制为三年,注重技能的教育与培养,学生更多的时间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学习理论知识,提高技能水平,社会化发展水平和心智成熟度早于本科院校学生,因此自我接纳水平较高。

(三)不同年级大学生心理社会能力特征比较

由表4可知,福建省大学生在情绪识别、情绪理解、情绪表达、同伴关系和自我接纳五个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尤其是同伴管理和自我接纳两个因子差异极其显著。

1.大一新生在各个因子得分均低于其他年级学生,尤其是同伴关系得分最低

大一是学生从义务教育转为高等教育的初始阶段,大学对于他们而言是新的环境,无论是生活环境,还是学习氛围,与以往义务教育阶段存在巨大的差异。他们刚步入大学校园,更多的仍按照以往的行为习惯生活和学习,缺乏自我认知和自我探索能力。同时,从数据收集情况来看,大一学生中有近10%的学生心理成熟度不高。另外,大一新生来自于全国各地,彼此缺乏了解和认知,更多的是参加集体学习和活动,友情链接还没有形成。因此,大一新生在各个因子得分上均低于其他年级学生,尤其是同伴关系得分最低。

2.大二学生在自我接纳因子得分最高,情绪表达因子得分最低

经过一年的适应,大二学生对校园环境和教育模式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学生会和社团各类活动让他们较多接触社会大环境,社会化程度提高,渴望更多的展现自己,寻求自我价值的体现,自我接纳程度显著提高。

3.大三学生情绪理解、情绪表达和同伴关系因子得分最高,自我接纳因子得分最低

大三是大学时期的黄金阶段,此时的学生不仅能够很好的适应学校生活,而且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均得到显著提升。根据福建省内推动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建立的政策要求,几乎所有高校都鼓励大三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进行学习和锻炼。在实践过程中,基本上都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协作,为了完成实践任务,要求小组成员必须具备高共情能力,重视每位小组成员的感受。因此大三学生的情绪维度上的因子得分最高。

4.大四学生的情绪识别得分最高

情绪识别是情绪情感的重要组成要素,是“情商”的关键因子。大四学生经过一年的实践锻炼,社会能力得到明显加强,尤其是待人接物方面通过社会大环境的历练,推动情商水平的提高,能够通过肢體、语音语调等客观因素,做出及时、准确的判断。

(四)不同成绩大学生心理社会能力特征比较

根据被试目前所取得所有成绩的平均数为基准,界定学习成绩的优良。平均成绩高于等于80分的界定为优秀,平均成绩介于60(含)~80分的界定为良好,成绩低于60分的界定为较差。

表5可以看出,成绩优秀的学生情绪理解、同伴关系和挫折应对因子得分最高,社会劳动因子得分最低。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成绩优异,更多的得到教师的关注与指导,导师对其心理发展和社会能力提升的影响最为深刻,因此,较同年级学生比,心理社会能力发展较为完善。同时,他们也容易得到教师的认可,成为大家的学习榜样,他们也乐于在学习上帮助其他同学,人际关系更为和谐。

成绩良好的学生在情绪识别和社会劳动因子上得分最高。成绩良好的学生并非仅关注学习成绩,他们也注重学生会工作、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课余时间,他们会参加自己感兴趣的活动,提升自身社会实践能力。因此,为了更好的融入团体,他们更加注重团队成员对自己的态度,会积极主动承担团队的工作任务,一方面得到成员的认可,另一方面发展自身兴趣,提升社会能力。

学习成绩较差学生对专业课程和社会实践均缺乏兴趣,课余时间将精力全部用于网络游戏等方面,没有人生理想和目标,因此他们在心理社会能力各因子得分均较低。

(五)不同学科类别大学生心理社会能力特征比较

由表6可知,文科生在情绪识别、协调合作、挫折应对和自我接纳因子上得分最高。这主要是因为:第一,文科生更加感性,移情和共情能力强,善于设身处地考虑他人的感受,能够较为准确的把握他人的情绪情感。第二,文科生活跃性强,热衷于参加各种活动,习惯与团体聚在一起。第三,文科生情感外放强,爱憎分明,喜怒露于言表,不容易被烦扰困扰,比较乐观,自我认可度高。

理科生和工科生性格较为内向,对社团活动等缺乏兴趣,缺乏外部刺激的敏感性反应,因此理科生和工科生在心理社能力其他因子得分较低。但是工科生的社会劳动因子得分最高。这是因为工科生除了专业理论课程学习外,还需要参加实践课程。通过参考福州大学、福建工程学院等工科院校课程安排,每学期至少安排1-2个月的实践课程,因此,工科生的社会劳动能力较强。

(六)不同性别大学生心理社会能力特征比较

男生在情绪识别、协调合作、社会劳动、挫折应对和自我接纳因子上得分均高于女生,原因如下:

第一,男生的性格与女生相比较为豪放,同性之间的交往较为直接,习惯将内在情绪表露出来,因此,男生在情绪识别因子上高于女生。第二,男生在大学生活中具有更高的激情,更加热衷于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团体活动,社会能力和心理能力更加成熟,社会适应能力更强,团队协作能力更高。第三,在中国,因儒家传统思想的影响,男性被认为是家庭的脊梁,应当承担照顾家庭,在外拼搏的重任。这样的角色定位,要求男性要具备较强的生存能力和坚强的意志,面对困难勇于迎接挑战。第四,随着年龄的增长,男生更加成熟稳重,在学校学习和生活中,能够更快自我定位,实现自我价值,因此,男生的自我接纳程度较高。

女生的同伴关系因子得分高于男生,这与本研究在数据收集中福建省内被试所占比例较高有关。“重男轻女”的思想仍存在,女生在家庭生活中,较少得到家庭关注,更多的承担家务劳动。通过进一步访谈了解到,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女生与家庭情感较为淡薄,更加喜欢在校园内“平等”的同学关系。

三、讨论

(一)大学生心理社会能力影响因素

从调查中发现,大学生心里社会能力主要受外部环境和内在品质两方面的影响。

1.外部环境

(1)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坚持以人文本,做到重视教育质量与完善教育改革并驾齐驱的基础上,树立符合本校特色的教育形式。[3]49从特征分析中可以看出,不同层次的高校教育模式,对大学生情绪理解、情绪表达、同伴关系、挫折应对和自我接纳等心理社会能力具有显著影响。高校的不同教育模式对大学生心理社会能力的影响是深远的、无形的,会推动大学生自身内在因素的改变,固化特有的行为模式。

(2)社会环境的影响

社会环境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人际关系和社会活动两方面实现的。大学是集体生活的环境,需要大学生独立处理与同学和老师关系,尽快适应大学的生活和学习模式。在人际关系处理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各种困难和矛盾,不仅会影响大学生情绪情感,而且对大学生思维模式也产生影响;社会活动主要是指社团、学生会活动和社会实践。大学期间的社会活动是社会的缩影,在团队活动中,对他们的心理承受力、耐受性、领导力和归属感等心理和社会能力具有重要的影响。

2.内在品质

大学生心理社会能力内在品质影响因素主要体现在积极心理品质的构建。积极心理品质是个体通过情绪情感和行为模式反映出来的内在人格特质,从宏观角度可分为外显结构和内隐结构。[4]60积极心理品质的外显结构是可被感知的部分,包括情绪情感、行为模式、认知方式等;内隐结构是不可被感知到的部分,是某一心理结构的本质面目。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模式、发展水平和类别构成等因素都会对大学生心理社会能力的培养发挥着推动或抑制作用。

(二)大学生心理社会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本次调查发现,福建省大学生心理社会能力各维度呈现显著高低状况,总体平均得分为9.436(最高分为12.56),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其中,情绪理解、协调合作、同伴关系、社会劳动、挫折应对和自我意识六个因子低于平均分。基于以上研究,对大学生心理社会能力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1.搭建培养平台,推动心理社会能力的培养

大学生大部分时间均处于校园生活中,高校必须认识到提高大学生心理社会能力的必要性,并采取多种形式帮助大学生提高心理社会能力。首先,开展团体辅导,在互帮互助中成长。团体辅导是开放的、互助的团体活动,在团队活动过程中,每个成员相互尊重,彼此支持,在坦诚、真实的共享交流中更为客观的认识自己,更加深刻的了解他人,在自助互助中促进心理社会能力的提升。其次,做好宣传工作,促进心理社会能力的内化。心理社会能力是隐性积极心理品质的外显表现,培养过程是一个内化的过程,只有真正内化于心,才能真正外显于行。学校可以通过网络和校园宣传窗等平台对心理社会能力进行宣传,使学生了解心理社会能力的内涵及培养的重要性。

2.提高自我意识,奠定心理社会能力的基础

自我意识又称自我认知,是对自我身心活动的察觉,也是心理社会能力培养的基础。[5]在研究中发现,大学生自我意识得分仅为7.73,低于总体平均得分,这对于提高大学生心理社会能力的培养产生一定的影响。提高大学生自我意识水平可以从内在和外在两个方面进行。内在是指鼓励大学生加强对自我的认识,体验自我情绪,对自我行为进行有意识的调控;外在是指高校和家庭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榜样模范力量等多途径、多方法帮助大学生提高自我认知能力。

四、结论

福建省大学生心理社会能力发展水平总体处于中等偏上,部分能力亟待提升。其中生活自理能力最高,挫折应对最低。

大学生心理社会能力特征的研究在高校类别、年级、成绩、学科类别和性别五个角度分析显著差异,是否独生子女和单亲家庭等人口学及背景变量上没有显著差异。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人际关系和社会活动等外在因素及积极心理品质对大学生心理社会能力的培养产生较大影响。

[参考文献]

[1]陈明.未成年犯心理社会能力特征及干预研究[D].漳州:闽南师范大学,2013.

[2] 刘露.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定位研究[J].中国农村教育,2018(10):23-24.

[3] 王鹤岩,张志顺,徐晓宇.现阶段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及其改革途径探析[J].教育教學论坛,2013(52):49-50.

[4]何仕.福建省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特征分析[J].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57-65.

[5]赵又朴.延安大学普通全日制本科生探究式学习现状与对策分析[D].延安:延安大学,2017.

[6]刘万伦,汤静静.大学生正念水平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研究[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5):105-113.

[7]姜涛,贾蕊,郑宇姝,兰洪成.大学生学校适应、社会支持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5):123-130.

[责任编辑]王立国

Analysis of psychosocial competence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ingFactors of College Students in Fujian Province

CHEN Ming a,WANG Yanshuang b

(a.Personnel Office  b. Humanities,FuJ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Fuzhou,Fujian,350118,China)

Abstract:The study of psychosocial competence of college students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researches in the field of psychology.The study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sychosocial competence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not only helps to quantif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sychosocial competence of college students,but also it can help colleges to understan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college students 'psychosocial ability.The 300 college students in five universities in Fujian Province were investigated by using the self-compiled "Psychological and Social Competence Scale for College Students"(α= 0.880).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sychosocial competence of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in Fujian Province are at the upper level(all divided into 9.436),of which the highest self-care ability and the lowest frustration response;The psychosocial competence of college students is influenced by two factors: external environment and internal quality.Therefore,on the basis of mastering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college students 'psychosocial ability, we can promote the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psychosocial ability through  multiple ways and forms.

Keywords:college students;psychosocial competence;characteristic;influencing factors

[收稿日期] 2019-12-20

[作者簡介] 陈明(1987-),男,河北唐山人,讲师,应用心理学硕士,主要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王艳双(1987-),女,河北承德人,讲师,教育学硕士,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研究。

[基金项目] 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FJJKCG-107);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GY-Z17120)

文章编号:1003-6121(2020)02-0129-09

猜你喜欢
特征影响因素大学生
抓特征解方程组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的运行效率研究
基于系统论的煤层瓦斯压力测定影响因素分析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春天来啦(2则)
抓特征 猜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