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培婷 光诚
【摘要】随着河南省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深化,经济发展也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高光时刻。河南亟须以多语种人才为代表的外语复合型人才。本文试图从第二外语教学的角度,浅谈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本文分析了省内第二外语教学的现状,并据此提出了增加第二外语语种多样性、增加第二外语教学课时、建立校企合作基地、开展跨文化教学等建议。
【关键词】第二外语; 教学;外语复合型人才;河南省
【作者简介】张培婷(1993-),女,河南郑州人,黄河科技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跨文化交际;光诚(1986-),女,河南郑州人,黄河科技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外国语言文学、翻译。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9年度河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调研课题(编号:SKL-2019-1390)阶段性研究成果。
外语复合型人才的紧缺,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本地经济的发展,这对省内高校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来说,是一个严峻的挑战。之前河南省诸多校的外语教育仍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为主,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情感目标和能力目标的达成与培养,这显然不能满足当今社会的发展需要。“英语+第二外语”“英语+商务”“英语+旅游”等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正在成为教育主流。本文试图以第二外语教学为例,来谈论外语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一、迎合时代发展需求,增加第二外语语种多样性
目前,省内高校英语专业学生的第二外语绝大多数为日语,第二外语语种较为单一。相较而言,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郑州大学、河南大学在学生第二外语语种的选择上更加多元化,除日语外,还有德语、法语、西班牙语、俄语等可供选择。
虽然英语作为全球通用语种,在世界范围内有着重要的影响力,但是,在“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其他非通用语语种的地位也是举足轻重。河南省内高校应增设非通用语课程,为英语专业和其他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提供更多的第二外语语言选择。
二、以学生为中心,增加第二外语教学课时
开设第二外语的时间由各高校根据人才培养方案自主决定,多为大二下学期开始,同时具有一定的共性,即教学时间短,学习任务重。以笔者所在的高校为例,根据旧版的人才培养方案,第二外语从大三上学期开设,共开设两个学期。每学期64课时,共计128课时。而这对于一门新语言的学习来说,无论以升学为导向,还是以就业为导向,都很难满足要求。
对诸多高校研究生入学的二外考试大纲调研之后发现,两学期学习之后的教学进度仅能达到大纲所要求的一半,而剩下的部分只能依靠学生自学,这无疑削弱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经多方调研,笔者所在的高校将采用新版人才培养方案,将第二外语的学习时间提前至大二上学期,这无疑会给学生第二外语的学习起到正面的激励作用。
三、建立校企合作基地,培养应用型多语种人才
成功的复合型人才应来自社会实践,并用回于实践。尤其是作为外语学习者,应该在该领域进行实际观察和实践,从而真正领会语言中所包含的信息。就第二外语的课程而言,传统的教学模式偏重于理论教学,以在课堂上讲解知识点为主,这显然无法满足以就业为导向的学生的需要。
以第二外语西班牙语为例,经过对主流人才招聘网站在省内的招聘信息分析发现,主要需求职位为亚马逊平台运营、外贸等,均为实操性较强的工作。为进一步培养多语种应用型人才,应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同样也加强了学校和企业之间的沟通,有利于产学研的结合。
四、开展跨文化教学,促进多元文化认同
第二外语的教学绝不仅仅是语言知识地灌输,更多的是对其他民族文化和思维方式的理解和认同。应全面了解目的语国家的礼仪规范、宗教禁忌等,任何的疏忽都会导致交往中不必要的矛盾甚至冲突。在河南省不断深化对外开放的过程中,需要的不仅是精通外语,而且是熟悉相应国家的政治、地理、风土人情的外语人才,这也是外语人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通识教育,提高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自觉自信,能够让他们在跨文化交际中能够有理有据,用目的国语言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从而实现信息沟通、分享与传播,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了解对方,有礼貌,不盲从。
五、结语
“一带一路”经济带的发展,给河南省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应坚定从中原走向世界的决心,努力建设内陆开放的新高地。在此过程中,对以多语种人才为代表的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已被提上日程。从这个角度来理解当今省内外语人才培养模式中所存在的問题并提出解决方案,具有非常好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尹悦.“一带一路”背景下河南区域多元外语教育政策研究[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6,17(3):7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