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静
[摘 要] 森林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一个独立的生态系统。如果森林生态平衡遭受破坏,所导致的后果难以估量。基于此,本文在分析森林生态平衡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总结防治森林害虫的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 森林生态系统;生态平衡;害虫防治
[中图分类号] S7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0)07-89-2
森林是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与诸多物种存在密切的关联,但由于森林所处环境的不同,其生态因子间的差异尤为显著。在绿色节能环保理念的号召下,国家对于维持森林生态平衡与森林害虫防治十分重视,但实际效果并不乐观。因此,研究森林生态平衡与森林害虫防治意义重大。
1 影响森林生态平衡的主要因素
1.1 不合理使用农药
大量使用农药虽然能在短期内消灭大量的害虫,但是从长远来看,这种行为会导致森林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具体表现为害虫天敌误食农药大量死亡,并且一部分幸存的害虫经过多次繁衍后后代会产生抗药性,在天敌减少的情况下害虫成活率会大幅度提升,一段时间后害虫总量又会恢复到原来的数量,这也是导致治虫效果逐年下降的主要原因。比如,21世纪初,东北某省发生了落叶松毛虫灾害,当地有关部门采取了化学防治手段,通过大面积使用农药在短期内遏制了虫害的蔓延,但产生的后续影响延续至今。农药的使用使原有生态平衡遭到破坏,森林生态系统丧失了原有的功能。化学防治后第2年,落叶松鞘蛾、松卷蛾等害虫大量出现,给当地带来了严重的损失[1]。
1.2 大面积种植人工纯林
与自然林相比,人工纯林生长周期较短,故生态系统完整程度不足,尚未形成完善的食物链。这种森林生态系统很难在短时内适应环境的变化,在内外部因素的影响下,森林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会断裂,从而导致害虫数量大增,最终酿成灾祸。比如,20世纪90年代初,某地区为扩大森林覆盖率,营造了大量的人工林,但是在人为因素的影响下人工纯林虫害频发。
2 森林虫害防治对策
农药的不合理使用与人工纯林是引发森林病虫害的重要原因,在虫害的影响下,森林生态平衡会遭到破坏,故探索防治森林虫害的途径是维持森林生态平衡的有效措施。下面提出几点防治森林虫害的对策。
2.1 应用合理且科学的经营措施
应用合理且科学的经营措施,有利于维护森林生态平衡,并提升森林虫害防治效果。相反,则会导致森林生态防护能力下降,虫害发生次数随之增加。比如,森林管理人员在修剪树枝时,如果修剪过度,则森林生态系统的干燥程度会上升,除树木以外的其他植物会逐渐丧失生存环境,其数量会越来越少,与其相伴生的动物由于生存空间被压缩会逐渐走向死亡,而一些害虫却会在这种环境下大量繁殖,致使树叶被害虫啃食,树木生长严重受限。由此可见,应用合理且科学的经营措施十分重要。故建议森林管理部门采取有效的经营措施,维系森林生态系统平衡,使森林的抵抗能力得到提升,使虫害发生概率和次数下降。这里所说的经营措施主要是指,遵循预防为主的原则,提高对测报工作的重视程度,采用营林技术,从源头解决害虫问题,促进林木健康生长[2]。
2.2 保护害虫的天敌
作为一个生物系统,森林内部必然存在食物链,我们通常将以害虫为食物的动物或昆虫称为害虫天敌或有益生物,这些生物在防治森林虫害时可以起到关键作用。因此,建议林业管理部门加强对这些生物的保护。比如,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瓢虫、螳螂、各种鸟类、蛇类等生物都属于有益生物,故林业部门应制定规章制度,禁止无关人员进入林区捕捉有益生物。此外,可以主动投放一些害虫天敌,以维护森林生态系统平衡。
2.3 监测预报和检疫森林
林业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应定期深入林地,近距离观察林木的生长情况,掌握第一手信息,并在此基础上采取预防措施,以阻断害虫传播路径。如果在检测过程中发现一些区域的植物已经受到侵害,应将这些区域作为疫区,与其他区域进行隔离,使虫害传播范围不断缩小,最终采取合理的措施彻底解决问题。此外,在日常工作中,应将树木種子、树苗和其他材料作为重点管理对象,通过检疫制度的落实,使营林造林的健康性得到保证,以增强林木的抵抗性,实现对森林虫害的有效控制。自21世纪以来,我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与其他国家之间的交流日益密切,但与此同时加大了森林虫害发生率。因此,林业部门应重视植物检疫工作,应用先进的检疫技术,最大限度地降低国外虫害进入我国的概率。
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林业部门可以将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应用于森林虫害防护中。比如,利用监控设备,对森林虫害发展情况进行监测,同时记录数据和信息,汇总成资料,与当地气候条件相结合,准确预测森林虫害的发生时间、规模和种类,之后采取预防措施控制虫害[3]。
2.4 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做好封山育林
封山育林是防治虫害、维持森林生态平衡的重要途径。所谓的封山育林,是指在一段时间内,通过应用各种选育方法,培育更具抗虫害能力的树木种类,然后在封山区域内种植,经过一段时间后会在这一区域形成完整的森林生态系统。此外,可以通过混交的方式,增加森林中的植物种类,有助于增加害虫天敌的种类和数量,抑制森林虫害的发生。
2.5 应用生物防治技术
与化学防治技术相比,生物防治技术属于一种绿色防治技术,能在防治病虫害的同时,消除传统防治方式对于环境造成的影响。现阶段,常用的生物防治技术包括以下几种。
2.5.1 应用昆虫病原病毒。目前,DCPV在我国森林虫害防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应用范围十分广阔,尤其是在马尾松毛虫治理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5.2 应用昆虫生长调节剂。与普通杀虫剂相比,虽然这种药剂的直接致死率不高,但造成的间接影响却远远高于普通杀虫剂。究其原因,主要是这种杀虫剂通过释放因子,延缓害虫的生长周期,简言之,吸收这种因子的害虫发育十分缓慢,故逐渐被环境所淘汰。而且这种杀虫剂不会对森林平衡产生过度的影响,害虫防治效果显著。
2.5.3 应用生物酶技术。蛋白酶抑制剂是大部分生物都存在的一种基因,森林害虫也不例外,其作用为帮助生物进行新陈代谢,从而使生物形成防御外界蛋白水酶的能力。在生物技术日益成熟的背景下,科学家将目光放在了这种制剂的研制上,并发现了其在防治森林虫害方面的效果。这种蛋白酶抑制剂的使用,可以使害虫肠道的蛋白活性下降,害虫生长随之受到影响,其体内氨基酸总量下降,无法保持正常的生长速度,最终被生态环境所淘汰。
3 结语
森林是自然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本身就属于微型生态系统,其内部生存了大量的动植物,如果害虫数量较多,就会发生森林虫害,导致森林生态系统失衡。据了解得知,导致森林虫害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不合理使用化学农药及大面积种植人工纯林。因此,建议林业管理部门应用合理且科学的经营措施、保护害虫天敌、监测预报和检疫森林以及应用生物防治技术,保证林木健康生长,从而维持森林生态系统平衡。
参考文献
[1]蒋得红.强化森林资源保护,维护森林生态平衡[J].现代园艺,2019(24):141-142.
[2]杨阿莉.森林保护和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探究[J].现代园艺,2019(11):200-201.
[3]邱家鸿.森林资源管理现状及优化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9(9):139-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