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价值的激活: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愁理论价值研究

2020-05-19 09:48马蕾蔡明明
乡村科技 2020年7期
关键词:理论价值乡村振兴

马蕾 蔡明明

[摘 要] 乡愁是延续主体记忆的纽带,包含多维度价值,是助力乡村振兴的情感基础。本文将乡愁内涵、乡愁主体、乡愁客体、乡愁载体及乡愁价值等作为主要分析对象,探索激活乡愁价值对推进乡村振兴的理论意义。通过探究乡愁理论价值,为助力乡村振兴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 乡愁情感;乡村振兴;理论价值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0)07-08-3

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中提出的重要战略部署,是我国解决乡村问题的重要途径。2018年,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1]。乡村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方面,而乡愁的基点在于乡村,因此以乡情乡愁为纽带,挖掘其多重功能与价值符合乡村振兴的发展要求。本文旨在通过挖掘和梳理乡愁理论内涵,探索激活乡愁价值对乡村振兴的推动作用,发掘乡愁价值的实践功能,从乡愁情感的角度为乡村振兴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1 乡愁的内涵

1.1 乡愁之“乡”:主体对地理故乡的精神皈依

乡愁之乡是一个具有特定指向性的区域地理概念,因此乡愁之愁不是无缘之愁,而是有根之愁。乡愁是基于特定的地理位置产生的,其承载着主体浓烈的情感记忆,蕴含着主体对地理故乡的精神皈依。张帅等指出乡愁是内心深处一种对曾经生活过的地方的记忆与怀念[2]。也有学者提出乡愁是现代人对“回不去的故乡”的主观体验的观点[3]。乡愁中的“乡”是对乡愁主体生活过的故乡的地理泛称,是乡愁地点的代名词。

1.2 乡愁之“愁”:主体内嵌的故乡感怀情感

何谓乡愁,郑文武等指出乡愁的“愁”包含2个方面:一方面指主体对故乡的记忆和怀念情感;另一方面指一种文化,一种对故乡的情感文化,包含强烈的情感共鸣和文化认同感[4]。乡愁的本质是个体关于情感认同的记忆,是个体在不同成长阶段超越地域、空间等客观现实条件的不断反思和感怀。

2 乡愁构成

汪芳等指出乡愁是社会发展中必然产生的复杂抽象的集体情感产物,其是由乡愁体验的发生主体、客体、载体构成的(见图1)[5]。乡愁因依附于这些构成体,才使我们的思乡情感会在现实的真实情境中得以触动。

2.1 乡愁体验的发生主体及诱发要素

2.1.1 发生主体。乡愁体验的发生主体即为具有情感诉求的“记忆者”。广义上,乡愁主体包括离开家乡到异地定居并已完成城镇化的人;曾经离开故乡到异地谋生,最终选择返回家乡生活的人;曾经因为一些主观和客观因素短暂或者长期居住在某一地方的异地人;在异乡出生长大的新一代对父辈故乡怀有情感的人。

2.1.2 诱发要素

2.1.2.1 乡愁源于主体的情感需要。在新的时代环境中乡愁的发生主体,由于角色转化、缺乏归属感等原因而产生的失落、焦灼等情绪急需找到情感寄托。王新歌等认为,乡愁的产生根源是主体的深层次情感需求,且具有细腻且复杂的情感特质,其从情感维度指引着主体主动构建曾经的美好,唤起主体的精神动力[6]。

2.1.2.2 社会高速发展背景下主体的精神反思。社会高速发展的背后有着不可忽视的严峻问题,如在建设过程中资源匹配不均衡、超大城市与中小城市发展不均衡、城市与乡村发展不均衡等。新的时代背景赋予了乡愁更深层次的内涵,成为主体在身体和精神的漂泊中产生失落、痛苦、矛盾、焦灼等多重情绪之后的精神自省。

2.2 乡愁的客体构成

乡愁的客体构成可理解為被记忆的对象,即为主体的认识和活动对象。刘丹阳认为乡愁客体包括具象的空间信息,如村落的空间结构、具有代表性的空间符号等,以及具有特定意义的日常活动、重大事件、传统节日等[7]。乡愁的客体构成是发生主体的记忆线索,是给予乡愁主体归属感和环境认同感的原动力。

2.3 乡愁的载体构成

2.3.1 乡愁的物质载体构成。物质载体是承载主体记忆的基础,汪芳等认为乡愁的物质载体包括自然和田园景观、乡村公共空间、日常生产生活场景、农特产品等[8]。这些承载和唤起主体情感的物质载体富有生动的内容情节和情怀,与主体过去的日常生活实践息息相关,因此即使主体离开故乡多年依然能对其产生情感驱动,慰藉游子的思乡、精神失重等情绪。

2.3.2 乡愁的精神载体构成。相较于“能具化”的物质载体,乡愁精神载体具有鲜活性且蕴含深层的文化内涵。成志芬等认为乡愁的精神载体由中国核心价值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具有厚重蕴涵的文化,以及农耕文化、乡贤文化、民俗文化等乡村非物质形态组成[9]。乡愁的精神载体是聚积一个地域具有独属性的“乡土承载”,以地域性、独特性、文化性成为驱动乡愁主体情感的精神暗码。

3 激活乡村价值助力乡村振兴的措施

3.1 发挥乡愁社会价值导向作用,助力推动社会健康发展

孙瑾琨指出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现代化建设加速发展,社会形态的转变、城乡矛盾的逐渐深化等一系列深刻问题标志着社会发展正在经历过渡与转变[10]。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愁社会价值,本质上就是从情感的角度引导社会各项资源向乡村倾斜,乡愁价值功能符合社会发展需求,在社会发展过渡中起着“纽带”和“导航”的重要作用。乡愁价值通过发挥积极的导向作用,理性疏导乡愁发生主体与社会发展间的矛盾,推进个体与社会的追求统一,进一步推动社会和谐稳定和高质量发展。

3.2 激发乡愁经济价值,助推服务于乡村振兴的经济建设

我国经济正处于飞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乡愁依托主体的情感需求及情感衍生,在乡村振兴的经济建设过程中,助力激活和实现乡愁内生的经济价值。杨晓曦等提出,在社会的关键转型节点,城市资源的各项指标趋于饱和,资金、科技、人才等资源向乡村倾斜成为必然趋势[11]。乡愁的内生经济价值的特点就是可持续化,有助于把握乡村振兴战略给乡村经济带来的机遇,平衡社会经济改革与乡村经济发展的矛盾,推动各项经济资源向“三农”倾斜,助力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的经济建设。

3.3 激活乡愁文化价值,助力提升乡愁主体的人文精神

乡愁的基点在于乡村,是传统农耕文明的结合,其包含着“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勇恭廉”等丰富的文化意蕴,具有深刻的文化价值内涵。曹萍萍等指出乡愁的深层价值就是“文化”,一方面通过乡愁的发生主体的情感构建和文化需求,传承传统文化,提升人文精神,使乡愁文化在现代化重塑下慰藉主体的精神故乡;另一方面乡愁作为乡愁主体的心理起点,能通过情感感召,不断引导主体深度挖掘乡村文化的潜在价值[12]。深入挖掘乡愁内生文化价值,有利于延长乡愁相关的文化产业链,促进农村生产、生活、文化间的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助力打造更加完善的乡愁品牌。

3.4 激活乡愁内生生态价值,协助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乡村作为乡愁载体是最值得利用和发掘的宝贵资源和财富,这与习近平做出的“留住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等关于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指示不谋而合。乡愁生态价值的本质就是,以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发展作为核心,坚持“用生态留住乡愁,用乡愁留住生态”的发展原则,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通过引导作用使主体加深对故乡生态文明的认识,加快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平衡现代化建设和生态环境间的矛盾。

4 结语

乡愁是复杂的情感集合,挖掘乡愁理论价值,激活乡愁内生价值,凝练乡愁价值的现代意义,有助于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发展高质量新型乡村。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乡愁价值是维系乡村振兴的精神纽带,蕴含着丰富的价值内涵,探索乡愁价值在乡村建设中发挥的价值功能,从情感的角度凝聚和激活乡愁内生價值动力,有助于为推动乡村振兴治理现代化奠定理论基础,促进乡村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N].人民日报,2018-09-27(001).

[2]张帅,李涛,杨晓霞.人口-土地-产业视角下丘陵山区乡村空心化研究:以奉节县12个调研村为例[J].中国农学通报,2019(22):156-164.

[3]陶成涛.文化乡愁:文化记忆的情感维度[J].中州学刊,2015(7):157-162.

[4]郑文武,刘沛林.“留住乡愁”的传统村落数字化保护[J].江西社会科学,2016(10):246-251.

[5]汪芳,孙瑞敏.传统村落的集体记忆研究:对纪录片《记住乡愁》进行内容分析为例[J].地理研究,2015(12):2368-2380.

[6]王新歌,陈田,林明水,等.国内外乡愁相关研究进展及启示[J].人文地理,2018(5):1-11.

[7]刘丹阳.集体记忆的激活与重构:纪录片中的“乡愁”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7.

[8]汪芳,吕舟,张兵,等.迁移中的记忆与乡愁:城乡记忆的演变机制和空间逻辑[J].地理研究,2017(1):3-25.

[9]成志芬,周尚意,张宝秀.“乡愁”研究的文化地理学视角[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4):64-70.

[10]孙瑾琨.乡村振兴背景下留住乡愁的困境及对策研究[J].农家参谋,2019(9):7.

[11]杨晓曦,张克克.价值认同视角下乡愁对乡村振兴的路径规训[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6):109-116.

[12]曹萍,李艳,王彬彬.乡村振兴视阈下乡村精神家园构建研究[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9(6):194-199.

作者简介:马蕾(1979—),男,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设计管理、品牌形象与体验设计。

猜你喜欢
理论价值乡村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的当代价值
论王阳明民族观的当代启示
共享发展的哲学基础及其实践路径浅探
施行“少教多学”,实现初中语文教、学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