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士忠
摘要:“礼义廉耻”被称为“国之四维”,是每个国人都必须遵守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是治国安民的要务,是支撑国家大厦的四根柱子。在新的时代,重拾“礼义廉耻”并赋予其新的内涵,有助于党员干部道德修养的提升,有助于社会风尚的净化,有助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推进,有助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关键词:礼义廉耻;道德修养;从严治党;民族复兴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坚持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把全面从严治党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并通过“群众路线”“三严三实”“两学一做”等教育实践活动,凝心聚力,强力正风,党风、政风为之一新。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一靠法,二靠德,要坚持依法治党和以德治党相结合。依法治党固然重要,但汲取中国传统德治智慧同样重要。王岐山指出:“还没有哪个人敢挑战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被称为“八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做人的根本。其中的“礼义廉耻”更是被称为“国之四维”,是支撑国家大厦的四根立柱,無论哪一根有了问题,国家都会产生动摇。习近平同志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到:“国有四维,礼义廉耻,‘四维不张,国乃灭亡。”身为社会一分子尤其是党员干部,在新的历史时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关键的是要充分认识“礼义廉耻”的重要性,修好四维功课,应该成为当下党员干部的重要任务,以此弘扬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并从中汲取修齐治平的文化营养,提升个人道德修养。
一、党员干部要“明礼”
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中曾经说过,我国古代主张民惟邦本、政得其民,礼法合治、德主刑辅,为政之要莫先于得人、治国先治吏,为政以德、正己修身,居安思危、改易更化。礼,就是礼节。见到人要有礼貌,做人做事要遵守各种规定,遵纪守法(也包括礼貌)。不但表面上要敬礼,心里上更要恭敬,这是一个人的道德修养的体现。礼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质,是传统文化中最为重要的内容。从西周的“周公制礼”到春秋的“克己复礼”,到汉代的“以礼入法”再到唐代的“一准乎礼”,可以说中国古代治国理政,其实质就是礼治。“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礼”属于社会道德范畴,后经儒家宣扬和教化受到统治阶层关注和利用,形成典章制度和社会规范。孔子曾经说过:“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具有广博的人文学识,如果能用“礼”来约束自己的行为,那就可以称得上“君子”。他又说“不学礼,无以立”,把“礼”当作一个人的立身之本,进而升华为立国之本。作为党员干部,要以“明礼”为第一要务,即使官居高位,也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处处自觉把“礼”作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做好“人民公仆”的本分。要用“礼”拉近与人民群众的距离,倾听百姓声音,了解民间疾苦。要把国法党规挺在前面,信守宗旨、心存敬畏、慎独慎微,讲规则、守戒律,决不能无法无天、胆大妄为。
二、党员干部要“晓义”
习近平曾经说过,中华民族历来主张“君子义以为质”,强调“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无论是人与人之间,还是国与国之间,要注重利,但更应该注重“义”,这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以义为先、先义后利的义利观。“义者,宜也。”义,是儒家强调和极力推崇的社会道德规范。孔子曾经说过:“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董仲舒主张“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谋其功”。儒家认为“仁、义、礼、智”是人的本性,其主张的利,也是在“仁”和“义”之道基础上的利,要求人们“利不背义”且坚持反对“见利而忘义”。所以修身要以义为主,正所谓:义在则无欲,无欲则心正,心正则身修。革命先烈李大钊说:“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作为党员干部,要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应尽的那一份责任,认识到党赋予你自己的那一份“义务”,遵行责权利对等原则,用“道义”著“文章”,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常言道“身正不怕影子斜”,只有有“义”的人,其行才清,其身才正,才能够挺直腰杆,“义形于色”。 在新的形势下,作为党员干部就是要做到取大义、弃小利,就是要做到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就是要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把党和人民的事情做好。
三、党员干部要“崇廉”
习近平曾经说过,我们党的执政基础很牢固,但如果作风问题解决不好,也就可能出现“霸王别姬”这样的时刻。他这里所说的作风问题实际上就是廉洁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在从严治党方面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得到人民群众称赞,党心民心得到极大提振。但反腐败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程,没有终止符,需要制度化、规范化,可以说反腐倡廉工作仍然“任重道远”。何为廉洁?廉本指“堂屋的侧边”――廉隅,是棱角,引申为品行端方,有气节,进而引申为廉洁、廉正、廉明。“临大利而不易其义,可谓廉矣。”“不受曰廉,不污曰洁。” 这些都是古人对廉洁的定义。同时对廉洁进行极力推崇,对贪腐进行竭力反对,认为“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儒家认为每个人都要常修“廉隅”,即是对为人品行是否端方、心胸是否具备大志气节的一种社会规范和要求。党员干部要做到廉洁,因为清正廉洁,是立人之基,更是为官之要、为政之本。要认真学习和努力践行《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明辨是非,奉公守法,尚俭戒奢,拒腐防变,真正做到廉洁从政、廉洁用权、廉洁修身、廉洁齐家。要甘于像方志敏等革命先辈一样,过着清贫、朴素的生活,并以此作为战胜各种困难的武器。古人常讲:公生明,廉生威。只有正气在身、清风两袖,才能真正做到“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才能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才能真正践行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四、党员干部要“知耻”
《习近平的文学情缘》一文中有一段习近平的深情回忆:“上山下乡的时候,我15岁。我当时想,齐家、治国、平天下还轮不到我们去做,我们现在只能做一件事,就是读书、修身。‘一物不知,深以为耻,我给自己提出了这样一个要求。”英国哲学家卡莱尔说:“羞耻心是所有品德的源泉。”我们古人常说“知耻而后勇”,一个有羞耻心的人,才能够勇于改过自新,才能够“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可谓是名副其实的“耻感文化”,《论语》一书全文498章中,有58章与耻感有关,《孟子》中也有9处使用“耻”字,耻感的取向性十分明显。《论语》中的“耻”大多是针对一些具体事情上的评判,而《孟子》中就有不少概括性的论述,比如“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无羞恶之心,非人也”。可见孟子对无耻者是多么痛恨!康有为也说过:“人之有所不为,皆赖有耻心。”有了羞耻心,才明白“有所为,有所不为”的道理,才不至于因为胆大妄为而作奸犯科。新的历史时期,每一位党员干部都要牢记“八荣八耻” 和习近平“常怀敬畏之心,戒惧之意”的嘱托,并付诸于行动,要常怀羞耻之心,不行耻辱之事。无清廉之德不可为官,无羞耻之心不可为人。每个党员干部都要警钟长鸣、知荣辱、明是非,不为情所困,不为利所惑,不为色所诱。要端正品行、心怀敬畏,做到不贪婪、不低俗、不懈怠,强化荣辱观,把好小节关,培养积极健康的生活情趣。不丢掉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不舍弃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的优良传统。常怀羞耻之心,方能克己守心;常怀羞耻之心,方能干事创业;常怀羞耻之心,方能赢得民心。
礼义廉耻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支柱兴则国家旺,支柱废则国家亡。党员干部要通过“明礼”来修身立德,通过“晓义”来赢得民心,通过“廉崇”来守住底线,通过“知耻”来扶正祛邪。党员干部只有深刻领会礼义廉耻的深刻内涵,时刻将礼义廉耻四个内化于心,外化为行,引领社会崇德向善,助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国之四维,是每一位党员干部的必修课,也是常修课,是当下党员干部道德教育题中应有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