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杰妍 叶晓文 李深丽 何泳仪 温绮婷
摘 要:垃圾分类是对垃圾收集处置传统方式的改革,是对垃圾进行有效处置的一种科学管理方法。人们面对日益增长的垃圾产量和环境状况恶化的局面,通过垃圾分类管理,最大限度地减少垃圾处置量,实现垃圾资源利用,改善生存环境质量。垃圾分类不仅是基本的民生问题,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议题之一。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物质消费水平大幅提高,我国垃圾产生量迅速增长,不仅造成资源浪费,也使环境隐患日益突出,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制约因素、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城市垃圾分类中,主要分为社区垃圾分类遵循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原则,实施垃圾分类处理,引导人们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可以有效改善城乡环境,促进资源回收利用,也有利于国民素质提升、社会文明进步。
关键词:社区垃圾分类;对策;资源化;无害化
1绪论
1.1研究背景
2019年1月31日,上海市十五届人大二次会议表决通过《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并将于7月1日正式开始实施。今年3月份,上海出台了《关于建立完善本市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的实施方案》,4月份又出台了《上海市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建设行动计划(2018-2020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条例提出到2020年底,基本实现单位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全覆盖,居民区普遍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制度。上海市的“三年计划”颁布,上海市作为一个试行区域,带动中国其他所有城市的垃圾分类发展。2019年8月15日,《广州市深化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下称《计划》)已正式印发,广州市全面开启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今年7月,广州市就已启动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工作,《计划》要求到2021年12月,实现全市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同日(15日),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布《广东省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其中提出,2019年起,全省地级以上城市全面启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制定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实施方案。到2020年,广州市、深圳市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到2025年,全省地级以上市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
1.2研究意义
根据国家统计局和OECD数据显示,近几年我国生活垃圾产量保持5%左右的增长,2018年全国生活垃圾清运量达到2.28亿吨,[1]当前中国已超过美国,成为全球产生垃圾最多的国家。在过去全国生活垃圾清运量始终高于无害化处理量,大量城市生活垃圾未经处理直接堆放,垃圾分类显然很有必要。垃圾分类回收最终创造的是一个无垃圾的社会,一个资源循环、永续利用的社会。现在重建中国的垃圾回收体系必须与市场经济的转轨结合起来。在宣传教育、建立法规等环节,各种民间组织,社会力量也应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垃圾分类政策自广州市实施以来,实施的状况仍为未知数。作为城市垃圾制造主力军的各个社区的垃圾分类实施程度更是能彰显城市垃圾分类的实施程度,广州市市民对于社区垃圾分类政策的了解程度和各社区的宣传力度的成效如何,本论文将通过调查市民对于广州市白云区内社区垃圾分类实施状况的意见,研究广州市对于垃圾分类实施的力度和更好的发展方向,更加贴切地了解民生意见,给市民敲醒垃圾分类的警钟,为推进广州市社区垃圾分类工作提供相关的参考。
2国内外文献综述
罗艺(2017)认为,当前广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政策执行存在居民分类标准认知不足、中间环节混合收运、垃圾处理收费遇瓶颈、垃圾处理缺乏监督、相关企业运营陷入困境、惩罚机制形同虚设等问题,并提出应该合理制定政策及完善相关立法、改革垃圾处理收费制度、促进各执行主体之间责任明晰及相互沟通、加强宣传教育及公众参与、维持良好的经济基础和社会文化环境等优化政策执行的建议。[2]
熊文辉(2016)认为,生活垃圾中存在大量可回收利用的资源,另一方面生活垃圾处理能力明显不足。在这种形势下,垃圾分类收集已成当务之急和必然趋势。生活垃圾混合收集存在的弊端,阐明了分类收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仔细分析广州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管理示范点工作及运行机制,明确提出了造成目前广州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工作面临的困境,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仅凭诱导机制发挥作用,然而大量的宣传工作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因此只有盡快建立垃圾排放收费制度和资源回收补助制度才能实现分类收集工作的突破,通过经济手段来改变公众的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3]
孔劲松(2019)调查结果显示,社区的垃圾分类设施和配套的监督/培训人员均较为缺乏,这极大地限制了部分具有较高垃圾分类意愿和环保意识的居民进行源头垃圾分类的积极性。李冬梅从行为经济学的角度分析,认为城市居民垃圾分类低效的原因在于城市居民自愿合作的脆弱性、居民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信念教育的缺失。[4]
3相关概念和理论
垃圾分类,就是将垃圾按其源头在垃圾不同成分、属性、利用价值和对环境的影响,根据不同的处理方式,分成属性不同的若干种类,将废弃的物品分开处理,将无法利用的无用垃圾填埋处理,通过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和分类处理,达到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处理化。
垃圾不分类,会产生很多的问题,首先是污染环境,很多垃圾是带有有害物质,处理不当会直接污染土壤,空气和水源。其次,还会侵占地表,破坏生态自然环境,最终会影响人类的生活。
4广州社区垃圾分类的现状
调查在发出之后收到211份问卷,回收139份,有效回收率为65%。问卷调查包含15个问题,分别涉及社区垃圾分类实施问题和建议意见,以及市民对于社区垃圾分类工作的评分等。
一、在广州市100个生活垃圾强制分类样板小区中,白云区样板小区占6个,占比6%。对比广州市内其他区占比较低。其中6个样本小区几乎全部都是高端小区,由此可见中低端小区以及白云区城中村中的垃圾分类工作成效并不明显。
二、通过问卷调查,在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期间,大部分市民表示各小区的口罩并没有做好相关的分类,仍存在乱扔的现象,这不仅给病毒传播增加了机会,也给垃圾分类工作带来了压力。
三、中低端小区以及白云区城中村中的垃圾分类工作成效并不明显。超过九成的市民对垃圾分类有听说过,但近八成的市民对广州新政的垃圾分类标准只有模糊的了解甚至完全不了解,特别是老年人;近六成的市民反应在居住社区内并没有实行垃圾分类。通过走访可以看到,在广州的街头,社区等地都有相当多的关于垃圾分类的宣传,但仅限于海报,公告栏通告等,并不能真正引起市民的注意与重视,只有少部分的社区能做到上门入户宣传,宣传引导并没有真正能够做到位。在调查问卷中,在为所在社区垃圾分类强度评分一问中,半数以上的居民评分五分以下,平均分为5,NPS值-67.78%。
四、市民的态度与行动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近七成的市民表示愿意积极响应社区的垃圾分类,但自身已实行垃圾分类的仅有三成市民。要改变市民多年习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对于社区推行垃圾分类,宣传工作非常重要。在面对社区宣传力度,执行力不强,市民的垃圾分类意识薄弱的情况下,超过八成的市民同意所居住的社区聘请垃圾分类监督员,并对不自觉的住户进行处罚,例如罚款,社区义务活动或担任义务垃圾监督员等。
五、广州社区的垃圾分类在大趋势之下进行的还是可以的,除了定时定点垃圾分类投放模式外,一些条件成熟、有资金投入的社区还引入了智能化的分类系统进行垃圾分类。但也不乏“门面功夫”,在一些无物业小区,城中村等,别说宣传落实垃圾分类,就连一个像样的分类垃圾桶都没有,很难有效地激发市民去参与其中。对于垃圾的回收,多数的社区都基本拥有配套设施,但混收混运的现象依然普遍。有市民反映,大家辛辛苦苦把垃圾分好类后社区垃圾回收车却把各类垃圾全部倒归一辆车,并没有做到真正的垃圾分类,觉得自己做了无用功,不禁有些心寒;对于此类现象,政府需要建立一个有效的清运回收系统,不然会挫伤市民的分类热情,而整个垃圾分类系统就无法完全建立起来。
六、自垃圾分类各项措施开展以来,社区内的环境相比以前改变也是有目共睹的。不仅为环境保护做出了重要贡献,更成为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具体举措和重要体现。当然在社区垃圾分类实行过程中,也有岀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有很多,当然不只是某一个部门的问题,而是多个部门的问题,比如,市场监管,文化部门,卫健委部门没有实实在在的履行责任,监管和宣传力度还不到位,居民对于垃圾分类的意识还没加强,在源头上还没牢牢把握垃圾分类的问题,同时社区物管企业管理问题还很突岀,硬件和软件方面的提升还不到位。
5存在的问题和产生的原因
5.1社区垃圾分类存在的问题
1.城市人口密集与生活垃圾众多。随着城市的发展,人口聚集现象明显,因而产生的生活垃圾的产生量越来越多,且生活垃圾的种类繁多。居民生活方式快速,难以做到垃圾进行细致分类,从而出现一股脑丢一个垃圾袋里的问题。
2.居民收入与消费结构的关系。随着居民生活水平和消费结构的改变,城市垃圾的产量不断增加,其垃圾成分也越来越多,包括一次性使用材料和用品、以及不常见的垃圾。
3.社区居民垃圾分类的意愿不高以及对国家出台的广州新政策响应度不高。对于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并不深刻,认为这项工作可有可无,据调查结果显示,部分居民的家庭内部并未实行垃圾分类。
4.社区居民对垃圾分类处罚条例较为清晰但并未严格执行条例。因部分社区并未专门设置垃圾分类监督员进行专门的监督,从而居民放松垃圾分类的门槛。
5.2社区垃圾分类问题产生的原因
1.居民的垃圾分类意识薄弱。对垃圾分类知识的掌握不够,不能准确分清垃圾的类型,对不常见垃圾的所属性质更加不明确,因此居民对于垃圾分类工作有心无力,导致把垃圾都放在一个垃圾袋内的结果。并且居民垃圾分类意识不高,在于他们认为分不分类都可以,所以对垃圾分类的重要性不得而为之。
2.社区垃圾分类的公共设施建设不够完善。个别小区还没设置垃圾分类的垃圾桶,且存在垃圾桶的分类过于粗糙,仅有常见的可回收物与不可回收物两种分类方式,然而城市居民生活垃圾种类繁多,只有可回收物与不可回收物之分远远不够。垃圾桶的投放不够全面,且不够数量。从而从根源上影响垃圾分类不得真正实现。
3.社区垃圾分类的监管不够。据调查结果来看,目前只有部分小区设有专门的垃圾分类监管员,定时定点监督指导垃圾分类,然后这些参与者中绝大部分为家庭中的老人,年轻人参与程度較低。
4.部分社区治理能力弱化,推动生活垃圾分类最艰巨的任务想必是动员群众参与、通过协商形成共识。部分社区党组织覆盖不全,居委能力不强,从而极大降低群众参与的动员性,基层组织能力不强、服务功能弱化的问题比较突出,从而与推动垃圾分类的需求存有差距。
5.垃圾分类宣传不到位不深刻。尽管社区都有开展了“垃圾分类进小区”活动,借助各种媒介进行了宣传教育,但也存在部分社区宣传不深刻,只为走个过场,完成任务,而没有真正实现垃圾分类深入人心。
6.部分社区存在财力困难。从垃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设施的短板中可以体现出。部分社区面临筹措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渠道少,补齐生活垃圾分类相关设施短板的压力。
7.城乡环境卫生体系不够完善,且缺乏创新技术和创新方式进行垃圾分类。目前垃圾分类的成本极高,技术与机制体制还需不断加强与完善。
6对策
6.1完善制度,加强社区监督
加快建立和完善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垃圾分类要以制度为基础,呼吁全民积极参与,因地制宜,城市农村制定不同的制度管理方式。严格执行《广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办法》《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等法规。除此之外,制定奖惩制度,约束并鼓励全民规范垃圾分类。
6.2落实责任,发挥基层居委作用
责任要落实到点,明确各机构在垃圾分类中的职能,特别是牵头的主要机构。要明确界定住建、城管、环境、商务等相关机构在垃圾分类的投放、收集、运输、处理以及资源利用环节的管理。杜绝出现越位管理或者缺位的情况,减少推卸责任的情况出现,每个机构都要把好自己的岗位关。同时基层居委应该对各区域社区负责,对社区垃圾分类进行打分管理。同时居委应该定时举行垃圾分类专题讲座,鼓励社区住户学习参与。
6.3精细化管理,做好社区需求调查
各社区对于垃圾桶分类的需求数量不同,如有些社区住户从事快递行业,对于可回收垃圾的垃圾桶设置數量应该适当增多。对每一个垃圾投放点进行记录,对每天的垃圾投放进行数量、种类的统计,针对各种垃圾的种类和数量差异对垃圾桶的数量进行调整。
6.4强化分类,系统处理
有条件的社区可以率先使用智能系统,生活垃圾处理系统建设要软件、硬件并举。安装垃圾分类智能识别系统,能直接识别垃圾种类是否投放正确。研发有害垃圾处理分解方式,可回收垃圾如何做到“二次”利用完全。
6.5公众参与,经济激励
社区内部可以采取积分奖励机制,对于认真做好垃圾分类工作的住户进行积分累计奖励,相应积分可以用于兑换洗洁精等家居用品。家庭内部可以变废为宝的垃圾等可以上交社区相关人员统一处理,积累到一定程度可以“提现”。而对于违反社区垃圾分类规定的,给予一定程度上的罚款和公开批评,或者对其进行教育。
7结论
目前广州社区垃圾分类仍存在着许多问题,其中包括生活垃圾众多、垃圾种类和成分越多、社区居民对垃圾分类意愿不高因而响应度不高、以及不能严格执行社区居民对垃圾分类处罚条例。这些问题的存在无不体现当前垃圾分类的实施并不客观。从问题中找原因找根源,从而得到以下这些原因:首先居民的垃圾分类意识薄弱,没有真正意义上懂得垃圾分类的重要性。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垃圾分类宣传其实并不到位也不深刻。部分社区为了完成上级要求,只是形式上走个过场。其次社区垃圾分类的公共设施建设不够完善,个别小区未设置垃圾分类的垃圾桶,或存在垃圾桶的分类过于粗糙,没有符合广州政府下发的垃圾分类的要求。城乡环境卫生体系不够完善,缺乏创新技术来促进垃圾分类的更好实施,因而造成垃圾分类成本低。这也从侧面反映了部分社区存在财力困难,从而基础设施跟不上,出现生活垃圾分类相关设施的短板。最后从实施的主体对象来看,社区垃圾分类的监管还是不够的,并非各个社区设有专门的垃圾分类监管员进行监督指导垃圾分类。部分社区治理能力弱,部分社区党组织覆盖不全,居委能力不强,从而影响垃圾分类的成果大大下降。要想从原因里找到解决方案,提高真正做到垃圾分类的成功率。其中最为有效突出的方案,充分调动人力、物力,加强垃圾分类的宣传力度,提高居民垃圾分类意识和社区治理能力,加大财务的投入,增加垃圾分类的公共设施建设和完善城乡环境卫生体系。加快研发处理垃圾分类创新技术和社区创新垃圾分类管理机制,切实保证社区垃圾分类工作进行。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环境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8:146-149.
[2]罗艺.广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政策执行研究--基于史密斯政策执行模型[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7
[3]熊文辉.广州市居民生活垃圾现状分析与分类研究[D].广州:广东工业大学,2017
[4]孔劲松,谢旭禾,姚歆元.社区生活垃圾分类行为调查与优化策略研究[J].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2019,12(1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