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网营销与配电一体化信息通信技术平台研究

2020-05-19 03:16单晓晨
科学与财富 2020年6期

单晓晨

摘 要:智能配电网的信息化发展,改变了传统的运营模式,实现了双向互动,进一步提升了供电安全和电能质量。电网配电不再是孤立的环节,而是将其与营销、生产紧密的联系起来,资源共享,协同发展业务,进而实现电网营销与配电一体化。而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依托于完善的信息通信技术平台,实现标准化和精细化管理。

关键词:电网营销;配电一体化;信息通信技术平台

随着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智能配电网正从传统的供方主导、单向供电、基本依赖人工管理的运营模式向用户双向互动、潮流双向流动、高度自动化的方向转变,以满足现代社会对供电可靠性和电能质量的要求。与此同时,为适应未来智能电网中配电环节的发展要求,必须打破营销、生产以及配电部门之间的信息孤岛,实现企业内部数据的高度共享和业务协同一致,从而实现生产业务的精细化管理,提升用户服务质量,塑造良好电力企业形象。因此,营销与配电一体化平台建设也应运而生。

1营销配一体化系统的概述

营销配一体化系统的引入及定义。营销配一体化系统是在结合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将信息化管理应用到配网生产作业现场,这其中包括线损管理、客户的停电管理、业务的扩张以及及配网建设规划等领域标准化、一体化的企业级信息平台。通过营销配一体化门户支撑配网规划决策、面向用户的供电可靠性管理、工程资料电子化移交、用电客户营销配综合信息查询、辅助制定抄表路线、准实时数据展现和业扩报装供电方案分析等业务,用信息化流程制定的思想建立营销配一体化系统。

2营销配一体化系统特点

營销配一体化信息系统工作的目标是运用信息化手段,实现现场作业和安全监护的全过程信息化管理,提高作业人员的工作效率。从工单签收、作业前准备、作业过程管控、作业终结分析、表单数据统计归档等环节进行信息化管理,建设目标如下:

2.1建立统一管理,综合接入平台。管理平台涵盖各种现场作业及其作业表单,统一现场作业接入方式。平台具有良好的通用性,满足多样性移动终端,又能整合后台多种不同的数据库和服务接口,满足终端、软件生命周期、补丁分发、许可管理等各种管理需求和运行维护需求。业务无缝对接,增进既有系统功能。通过数据与现有系统的无逢对接,满足现有配网生产系统对表单和现场作业管理的需要,增进现有系统的功能。

2.2安全高效。严格按照信息安全的管控要求,满足终端、网络、数据和后台系统等对信息安全的要求。做到数据访问有控制、数据传输有加密、数据备份有保障;支持全局生产班组多用户同时接入系统。

3营配一体化信息通信平台设计方案

3.1网络架构方案

目前配用电通信网承载的主要业务是配电自动化和配变检测。从业务角度出发,配电自动化系统通信网络分为66kV骨干层通信网络和接入层通信网络,其中,骨干层通信网络实现配电主站与配电主站以及配电主站与配电子站之间的通信;接入层通信网络(含配用电通信网络一般模型中的用电接入网和用户室内网)主要实现配电子站到配电终端之间的通信。

(1)配电通信网网络架构。配电通信网承载的业务主要包括:配电自动化业务、用电信息采集业务,其中用电信息采集业务又承载了包括视频通信业务、双向营销互动业务等,网络架构应结合不同业务对网络带宽、实时性、安全性的要求选择合理的组网技术。因此,为满足营销与配电功能一体化的需求,信息通信平台必须实现对“多网融合”的支撑。这种融合既包括将营销管理系统纳入整个配电通信网的规划中来,又包括及时将配电信息上传至用户营销侧,使用户实时了解电网运行信息,调整用电策略。

(2)电力营销与用户接入网网络架构。电力营销与用户接入网在整个营配一体化信息通信平台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用户接入网负责监控包括空调、洗衣机等智能家电的用电信息和开关情况,将这些信息通过以太网、窄带电力线载波和无线传感网反应在智能表计上,这些信息是配电网侧实现合理配电和主动营销策略的依据,因此必须保证该信息传输的准确性和实时性。多个智能表计与集中器相连,实现整个智能小区的用电信息采集,集中器将屏蔽前端设备的差异,提供统一的接口给上层变电站,从而将整合和预处理的信息交给配电通信网。

3.2组网方式

营配一体化信息通信平台承载的业务主要包括两大方面:一是配电自动化业务,一是用电信息采集以及相应的营销业务。在配电网自动化通信系统中,既有传输容量非常大,可靠性、实时性要求很高的区域站到主控制中心的通信,又有传输容量不大,但对通信实时性、可靠性要求非常高的线路分段开关测控装置和配电变压器测控装置到其相对应的区域工作站的通信(带宽要求一般为kbps~Mbps之间)。还有对实时性、传输速率要求不高但通信数量非常庞大的智能电能表到主控制中心的通信(带宽要求一般小于kbps)。就目前配用电通信网的组网方式来说,由于低压配电网处于供电末端,并具有覆盖广、受众多、布局密、变化快、标准低、年限长等特点,因此,配用电通信网的组网方式也包括了光纤、载波、宽带无线等各种有线及无线方式。毋庸置疑,光纤通信以其频带宽、损耗低、抗干扰能力强、可靠性高、成本不断下降等优势在电力通信网中广泛使用。营配一体化信息通信平台的最终组网方式将是多种通信方式的混合应用,尤其以光纤为主,宽带无线为辅,公网为补充的“一主一辅一补充”的混合组网方式。

3.3营配一体化信息通信平台与配网GIS的结合

营配一体化信息通信平台的建设旨在完善工作规范和技术标准,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营配一体化协调工作机制;普查营销服务、配网管理相关客户和电网数据资料,建立更深层次的电网设备和客户基础资料的对应拓扑关系;建设贯穿客户服务全过程的基于配网GIS的营配一体化信息平台,重点在于集成营销管理信息系统、配网生产管理信息系统、配网工程管理信息系统、计量自动化系统、调度自动化系统,根据实际情况逐步集成配网规划系统、配网自动化系统的相关数据,实现配网规划、建设、运行和营销服务一体化协同运作的应用功能。

基于配电网GIS的营配一体化信息通信平台搭建的主要任务在于完善配电网、用户基础数据一体化管理,建设基于GIS平台的中、低压配网的电网模型与营销系统中用户资料一体化关联,形成由变电站到馈线到配变到用户的一体化电网企业供电模型,并在GIS平台上展现整个电网的拓扑关系以及客户关系。通过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保证基础数据及时更新维护。同时,集成配网SCADA、集抄等实时采集系统的数据,用于电网企业主营业务的综合信息分析与统计,提高电网企业精细化管理水平。

4结语

电网企业营配一体化信息系统建设,就是运用一体化集成的信息化手段建立电网设备和电力客户基础资料的拓扑关系,形成“变电站—10kV线路—配变低压线路—客户”的一体化数据模型,提高电力营销管理、电力客户管理、电网运行管理、电网可靠性管理等跨业务、跨部门的协同管理,解决目前电网企业信息化在主营业务的“信息孤岛”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王瀚秋,刘开锋.低压配电网GIS结合电力营配一体化信息平台的建设与应用[J].电力信息化,2010,8(1):71-74.

[2]杜礼锋.营配一体化系统及其信息集成平台[J].现代计算机(专业版),2010,(3):9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