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思想的传承与发展-基于人地关系的研究

2020-05-19 03:16马双
科学与财富 2020年6期
关键词:决定论人类理论

摘 要:本文简要阐述了对人地关系的认识,从古到今主要的人地关系理论及其传承与发展,从“天人合一”、“环境决定论”到“人地协调论”,升华到现代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是人地关系发展的需求,从理论和实践上促使人地关系优化,从而达到人地和谐发展。

关键词:地理学思想;人地关系;协调论;可持续发展

1对人地关系的认识

人地关系的经典解释是人类社会及其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1]。人地关系研究是地理学四大传统之一[2],素来是学科的研究核心[3]。在不同历史时期,由于人类认识、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不同,人地关系内涵也随生产力发展而不断向广度和深度变化[4]。在人类社会的早期,社会生产力十分低下,人类生活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自然界,在相当长的时期里,人类实际上是处于对大自然的纯依赖阶段。随着人类社会活动的进化,人类不仅不单纯地依赖自然环境,而且还改造环境、利用环境,驱使环境向着有利于满足人类需求的方向演化。人地关系矛盾的协调过程自古到今一直是地理学和其他相关科学重点研究的综合课题[5],从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到近代的人地关系协调思想,升华到现代的“可持续发展”理论[6]。

2人地关系论的传承

2.1古代的人地关系论

古代早期地理学还没有成为系统学科,研究地理学的人都不是专业从事地理研究的人,而是其他行业研究人员的粗略涉及。而人地关系研究刚开始萌芽,有关于人和环境关系的讨论多为当时的哲学家和思想家提出。在古希腊时期,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热带不可居住”学说,认为人类的可居住性是关于地点到赤道距离的函数,温带适合居住,适合孕育文明,此学说禁锢整个欧洲到地理大发现。在中国古代先秦时期,在人地观问题上形成诸多学派,有天人合一论,也有天人相分论,还有强调人定胜天的,但相比而言,天人合一论居主导地位[7]。孔子认为“天可以治命”;老子则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墨子指出,人类对自然界的索取应该是“天给多少,人取多少,多取不对。少取也不对,要恰如其分以应天”。管子的思想则比墨子前进了一步:“一物能化谓之神,一事能变谓之智执一不失,能君万物。君子使物,不为物使,得一之理”《管子?内业》。显然,早在春秋时期的“天人合一”思想强调因地制宜,强调在向自然索取的同时,要保护自然[8]。

2.2近代的人地关系发展

从19世纪中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为近代地理学时期。在人地观上流传有各种理论观点,而以环境决定论、或然论和唯意志论具代表性[7]。近代地理学奠基人洪堡先生建立了地理学研究的整体观、历史观。他认为包括人在内的自然界是一个统一整体,人是自然的一部分,离开人类现象,自然图景是不完整的。李特尔最早阐述了人地关系和地理学的综合性、统一性,主张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布满人的地球表面,人是整个地理学研究的核心与顶点,地理学的中心原理是自然的一切现象和形态与人的关系。德国地理学家拉采尔是人地关系经典解释的奠基人[9],他认为自然环境对人的身心影响很大,会“野蛮而盲目”的支配着人们的命运,从而形成了“环境决定论”。这种观点在具体论证时,往往似是而非地将环境与人的生理特点、性格、气质等不加思索地硬性联系在一起,使其立论缺乏科学思维的严密性,因而为后世哲学家和科学家所扬弃[10]。近代地理法国学派代表维达尔提出“人地相关论、或然论”,认为世界并无必然,而是到处都存在或然,人类是机遇的主人,可以主动选择自然提供的各种条件和机会。从近代地理学的研究开始,地理学界普遍认为人地关系研究是地理学的最高目标和研究核心。

2.3现代的人地关系新发展

国际上认为现代地理学从1945年开始到今天,而中国则认为从1949年开始。二战后环境问题越来越严峻且爆发的频率和强度越来越高,但地理学家对此作出的回答却苍白无力。二战后,随着科学概念的突破和科学技术手段的进步,自然科學和生产技术获得了更加迅猛的发展,为现代地理学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而且,现代地理学又大量吸收了一些新的科学哲学方法论作为指导,并确立了物质、能量、信息和时间、空间相互联系和统一的观念[7]。其内涵和外延进一步深化和扩展,成为“把人类居住的地球表层看作统一的系统,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来描述各种地理现象的内在规律,并预测其未来演变的科学”[11]。这表现在人地观上,就是协调论的诞生,也是继决定论、或然论、唯意志论后的一种新型人地关系理论[7]。协调论思想产生以后很快受到各国学者的认同和发展。上世纪70年代以后由于世界人口急剧增加,各种资源的日益减少和匮乏,以及人们对自然环境越来越密切关注[9]。所以协调论作为一种新型的人地观,普遍为人们所接受,可持续发展理论可以说是人地协调论的进一步发展[12]。

3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理论

人地关系经历了长久的历史演变,其内涵和外延不断深化扩展,走向持续发展是全球人地系统内外动因的必然结果。“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是人类发展过程中经历了许多经验和教训,经过深刻反思后得到关于人类自身长期发展的战略。是人类对自然认识、科学技术、社会文明发展到现阶段的必然结果[13]。首先,可持续发展思想反映了当代人对自然环境关系的认识,从“人定胜天”和“人是自然的奴隶”两种极端思想中,认识到人和自然应该和谐相处,各种动物、植物都是人类的“朋友”,只有这样人类自身才可能持续发展[14];其次,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不能以破坏环境、耗竭资源为代价,而是应该在不超过维持生态系统涵容能力的前提下,改善生活质量;在享用自然资源方面,不同地区之间、国家之间以及当代人和后代人之间应该协调、公平,即“代间公平”和“代内公平”[13]。

4结语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漫长过程中,人与环境形成了一种既相互对立与相互制约又相互依赖与相互作用的辨证统一关系。在中国思想史上,“天人合一”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最好的诠释。西方人总是企图以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征服自然掠夺自然,而东方先哲却告诫我们,人类只是天地万物中的一个部分,人与自然是息息相通的一体。因此,我们应该正确认识人地关系的发展历史,展望人地关系的发展趋势,从古代的“天人合一”、“环境决定论”到后来的“人地协调理论”直至今天的“可持续发展理论”,都要求我们应该尊重自然,合理利用自然。坚定的贯彻实施“可持续发展理论”,把握人地关系发展脉搏,从理论和实践上促使人地关系优化,从而达到人地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青山, 梅林. 人地关系系统与人地关系地域系统[J]. 经济地理, 2004(5):532-537.

[2] Pattison W D. The four traditions of geography[J].  Journal of Geography, 1964, 63(5):211-216.

[3] 陆大道. 关于地理学的“人一地系统”理论研究[J]. 地理研究, 2002, 21(2): 135-139.

[4] 李小云,杨宇,刘毅. 中国人地关系演进及其资源环境基础研究进展. 地理学报, 2016,12(71),2067-2088.

作者简介:

马双(1994-)、女、汉、四川广元、研究生在读、上海师范大学、200234、硕士研究生、城市生态与环境。

猜你喜欢
决定论人类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人类第一杀手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人类正在消灭自然
对麦克卢汉“技术决定论”思想的再审视
气象影响文艺:从结构决定论到文化生产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