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瑞珍
【摘 要】目的:分析并探讨难治性妇产科大出血的临床治疗方法,总结临床治疗经验与体会。方法:结合2016年7月至2017年9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难治性妇产科大出血患者60例的临床病例资料,采取分组回顾性研究的方法。结果:B组在子宫动脉栓塞手术后,所谓患者的疼痛感均有减弱,且术中平均出血量为(880.3+5.7)mL,患者的下腹部轻微有一定不适感。结论:在临床上,对难治性妇产科大出血患者实行子宫、髂内动脉栓塞,具有高效、安全的优点,可以有效避免术后并发症的产生,临床治疗效果良好。
【关键词】妇产科;疾病治疗;临床治疗;大出血;动脉栓塞
【中图分类号】R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019(2020)09--03
前言:难治性出血是妇产科常见的重要疾病。指各种妇科疾病引起的阴道出血超过1000毫升或产后出血症状超过1500毫升,外伤或恶性肿瘤。引起难治性妇产科出血。一旦发生这种情况,就会引起全身性凝血病。如果出血不能及时停止,患者将死于全身组织缺血。动脉栓塞治疗妇产科难治性大出血取得了显着成效。本研究选取2016年7月至2017年9月60例难治性大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结果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2013年11月至2014年4月收集60例难治性产科和妇科出血患者的资料,其中妇科10例,产科20例,肾功能衰竭2例,对照组30例。平均年龄(31.2±1)岁。妇科13例,产科17例,dic4例,肾功能衰竭2例。两组之间的年龄和疾病类型无显着差异(P>0x.05),表明可比性。
1.2 临床诊断 分娩后1小时内出血3次以上:1500ml以上的大出血则认定为是器官衰竭和凝血功能障碍的症状。
1.3 治疗方法 第一次搏动后,再次影响子宫壁和底部,用同样的方法结扎子宫动脉。在这个过程中,大圆针和肠,结扎的手部动作需要柔软。肌力强,防止子宫组织损伤,肌层针插入深度较深,1D后患者应卧床休息。观察组输卵管栓塞:DSA(GEAdvantxLcvt1250mA)是否需要修改股动脉穿刺的上端,将5fcobra导管插入左右桡动脉,并将子宫动脉选择性地插入目标动脉的左侧和右侧。血管造影证实了目标动脉的栓塞。最后,移除导管并在穿刺部位按压以止血。在成功止血后15分钟进行压力敷料。
1.4 观察指标 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阴道出血天数。临床疗效:两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根据病患情况的不同分为治疗,效果显著,有效和无效四个等级。治疗:所有临床症状消失,有效抑制出血,无并发症发生;效果显着:患者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出血得到有效缓解,无并发症发生;有效:部分患者临床症状消失,出血减少,并发生轻微并发症;无效:无明显变化或甚至更严重的临床症状。
结果
经过对比,实验组患者无论是出血次数、出血量都显著优于对照组。
结论
难治性出血是妇科诊所常见的急症,包括产科出血和妇科出血。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失血性休克,和死亡。手术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但需要很长时间并且很复杂。它不会很快止血。术后并发症很容易发生。因此经常需要进行子宫手术。子宫动脉栓塞血管造影可用于确定出血的位置和程度,并有效防止动脉栓塞止血,避免伤口感染等并发症,同时,术后康复效果良好,子宫保留率提高,保证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应该注意的是,在治疗期间,子宫动脉栓塞可能引起髋部疼痛。髋动脉栓塞的原因可能是臀部上动脉中存在凝胶颗粒,或者可能是由简单的髂内动脉栓塞引起的。动脉多个分支的开口。因此,在选择治疗方法时,必须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合理制定和采取有效的治疗方案,从而有效减轻患者的痛苦,促进患者的康复。难治性出血是妇产科最重要的疾病之一,如果不及時治疗,患者容易出现失血性休克,这会危及生命。子宫切除术和子宫动脉结扎术已被广泛用于过去的临床实践中。但是,由于手术创伤大和术中出血,患者不易接受。相比之下,子宫动脉栓塞近年来具有更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综上所述,子宫动脉栓塞可有效缩短妇产科难治性大出血患者的手术时间和阴道出血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具有积极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乔秀霞.应用不同止血手术治疗难治性产后出血的临床疗效对比分析[J].中外医疗,2018,v.37(10):93-95.
方宾阳.介入栓塞术治疗动脉性肾出血的止血效果及对患者肾功能的影响[J].中国临床研究,2019,32(3):371-373.
周黑云.产科出血性休克的临床原因及治疗对策分析[J].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2019(8):84-84.
张虎.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注射液联合宫腔填纱及改良低位子宫背带式缝合术在前置胎盘致难治性产后出血患者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9,19(6):978-981.
刘敏通.欣母沛联合背包缝合在难治性产后出血中的应用[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9,29(01):161-162.
张斌要.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难治性产后大出血的临床研究[J].川北医学院学报,2019,34(1):126-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