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书 刘志清 李丽
虽然制定规则需要以成人为主,但孩子是规则执行的主体,因此,让孩子参与规则的制定,可以引导孩子理解并认同规则,建立规则意识,同时发展主动性。
4岁的豆豆已经上中班了但是却变得越来越不遵守规则,玩具玩了之后不收拾,到点儿子不去洗漱。家长还发现,有时候越不让他做的事情他越要去做。真不矢口道怎么
管教才能让他学会遵守规则。孩子参与制定规则的3大好处帮助孩子理解规则
1岁左右的孩子虽然并不明白为什么,但基本也会服从成人给出的规则。孩子在3岁之后,随着能力的发展和自我意识的觉醒,他逐渐有了自己的想法。此时成人在给孩子定规则时,不能一味使用强制性的手段,而是要重视孩子对规则的理解,倾听他的想法,坐下来跟孩子商讨为什么要定规则。让孩子在合理的范围内参与定规则,有利于加强孩子对规则的理解,发孩子的自律性。
让孩子的需求得到尊重
5岁的淘淘喜欢开着水龙头玩水,但妈妈考虑到浪费水不允许他这样玩。如果妈妈只是简单地立下“不许玩水”的规则,就忽视了淘淘想玩水的需求。孩子会产生一种不被理解、不被重视的感觉,导致他对规则本身也产生反感,甚至可能会故意破坏规则。
让孩子和大人_起来定规则,可以使孩子有机会将自己的需求表达出来,大人再根据实际情况与孩子协商,确立一个双方都接受的规则。比如,妈妈和淘淘商量之后,允许淘淘每天可以在卫生间里用澡盆玩水。孩子参与定规则的过程可以让他知道,虽然自己不能随心所欲,但家长能够理解并尊重自己的需求。一旦孩子获得尊重感,就会减少对规则的敌意,执行规则时也更加配合。
培养孩子的主动性
主动陆并不仅仅意味着孩子对活动有兴趣,愿意去挑战新活动,还意味着孩子要具备完成活动的计划能力和协调能力。如果孩子想要去做某个活动(比如想踢球),他需要制定计划(去哪里踢,什么时候踢,踢什么球,穿什么衣服和鞋),而且要为活动全程负责(去球场的路上自己拿着球,到点儿要回家)。
当孩子参与制定规则的时候,就需要思考怎样才能既满足自己的愿望,又符合环境的要求,还需要明白按规则去做事的結果,这个过程就是在培养孩子的主动性。只有当孩子知道怎样完成一个舌动,才能对自己的能力充满自信,真正具备主动性。怎样让孩子参与定规则?
1.在合理范围内参与
家长需要事先给孩子参与制定的规则划定一个合理的范围。首先,有些基本规则是不能由着孩子的,尤其是涉及孩子人身安全,确保孩子不会伤害他人、破坏环境的规则;其次,要考虑孩子现有的能力水平,孩子难以理解或者难以执行的规则也不应该让孩子参与制定。比如家长让孩子参与制定早上穿衣服的时间,孩子说10分钟内穿好衣服,但孩子的能力还达不到,并不能独立完成这项任务,即使孩子参与制定了这样的规则,也无法真正执行,规则无效不说,也打击了孩子参与制定规则的热情。
2.在社交型游戏中学习规则的制定
孩子最终需要实现自律,即从内心认同并自觉遵守规则。为了做到这一点,社会互动是必需的。当孩子在和同龄人玩耍时,他们自然而然地会商讨游戏规则,此时双方的地位平等,孩子有机会能够进行充分的自由讨论,认识自己与他人、集体的关系,理解平等互惠、互相尊重的意义,认同规则的意义。
家长也可以跟孩子一起玩虚拟游戏,模拟一些社会互动甚至是冲突形式,跟孩子一起制定游戏中的一些规则,让孩子在模拟活动体验各种复杂的社会规则,更好地建立起对规则的理解。
3.允许孩子提出不靠谱的想法
刚开始让孩子参与定规则时,有些孩子提出的想法会过于离谱、不符合现实,甚至互相矛盾。比如妈妈跟小明商量每天晚上几点练钢琴,小明非要在听完故事的9点半开始练习,妈妈则认为那时候会打扰邻居休息;小亮和朋友们玩剪刀石头布的游戏,他出了一根手指头,说这是带着锥子的锤子,能够戳破布,也能够砸碎石头。这些不靠谱的想法应该允许孩子提出,毕竟孩子的能力有限,还不能够很好地}办调自身需求与环境之间的矛盾。
家长应该将孩子这些脱离实际的想法看作是—次孩子成长的机会,通过与孩子的商讨、孩子与孩子的互动,帮助他理解规则的现实性和规则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