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何天虎。
10年前,我来到陕西的大熊猫繁育基地,成了一名饲养员。我运气还挺好,工作两个月之后,我饲养的那只大熊猫就生下了一只熊猫宝宝。熊猫宝宝刚出生时,身体比较弱,而熊猫妈妈非常尽责地照顾它,常常抱着它待在原地不动,连食物也不去找。
当时,我的工作内容之一就是喂熊猫。我会把竹叶一片一片地剪下来,然后卷成一团,递给熊猫让它吃。如果你动作太慢,它等得不耐烦,還会回头给你一个眼神,好像在问:“你是怎么回事?怎么动作这么慢呢?你这个饲养员还想不想干了?”
和熊猫相处久了,我发现熊猫特别像人:它们的前掌特别灵活,可以轻松抓起东西,吃东西会用前掌来拿,抱孩子也会用前掌去抱。
2014年,我到了世界自然基金会,第一次见到了野生大熊猫。其实,熊猫相对于其他动物,性格是很温和的,这和它的生活习惯有关系。它吃竹子,就不再是捕食动物。但它毕竟是熊,其他动物也很少会去攻击它。在野外,它跟其他动物的关系算是比较佛系的——我吃我的竹子,你们爱干吗干吗去,别来惹我。
熊猫和人之间的关系就比较曲折。熊猫的历史有800万年,而且它的发源地就在中国。人类从森林里面出来,开始搞农耕。“刀耕火种”,就是放火把森林烧了,在上面种地。这样熊猫和其他动物的栖息地就被压缩了。
再往后,我们搞工业化,需要更加方便的交通,就开始四处修路。我们把修路这个工程叫作线性工程,因为它真的就像一条一条的线一样,这些道路把熊猫的栖息地分割成了很多碎片。
大熊猫栖息地的碎片化很早就引起了国家的关注。咱们国家是非常重视大熊猫保护的,目前已经建成了67个大熊猫保护区。
大熊猫是非常有魅力的动物,WWF(世界自然基金会)一直致力于野生大熊猫的保护。我们这么多年做的事情,其实总结起来就是两个方面:第一,恢复被破坏的大熊猫栖息地;第二,寻找人和大熊猫相处的新方式。
要恢复栖息地,比较重要的工作就是建立走廊带,把破碎的栖息地重新连接起来。
举一个有关秦岭的例子,20世纪70年代,国家修了一条公路——108国道。它横穿秦岭,刚好也穿过了秦岭大熊猫的核心种群的生活地带,把这个种群分成了两块。西边这一块,大熊猫的数量有200多只,还比较稳定。东边这一块,只有20来只,这些大熊猫就处于比较高的灭绝风险中。
后来,国家在秦岭又修了一条隧道,这条公路就被废弃了。我们就和当地的保护区决定,在这里建一条走廊带,把这条公路封起来。
公路封闭之后,大熊猫就可以从这边走到那边去了吗?其实没有那么简单,因为大熊猫真的是一种不太喜欢运动的动物,它每天总共就走几百米,而且还得边走边吃,没有食物的地方它是不去的。
所以我们就要做两件事情:第一就是空间上的联通,把路封起来,不让人进去干扰;第二就是恢复这里的植被,尤其是竹林。
2018年,我们终于看到有一只大熊猫在隧道北侧的公路上活动,这才证明这个走廊带是初步见效的,而这前后经历了大概15年的时间。
另外一个工作,就是解决人和熊猫相处的问题。
大熊猫的分布区生活着很多老百姓。为了保护大熊猫生活的地方,他们被要求不准砍树、不准挖药,也不准打猎。当地许多老百姓都是靠山吃山的,现在怎么办呢?WWF在保护区必须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在不破坏环境的前提下,帮助当地的社区发展经济,比如发展中草药的种植和生态友好的农家乐等,以及让老百姓做巡护员,直接参与保护工作。
我们把熊猫叫作伞护种,因为保护了熊猫,和它有关联的森林、森林中的动植物、水源、空气、土地等等都可以得到保护,我们人类也或多或少享受到了保护大熊猫所带来的生态效应。
我是一个科学乐观主义者,我觉得人类的未来一定非常了不起。到那时,我们回过头来看今天的生态、气候方面的一些问题,可能就会有一种洞若观火的感觉。那时候,我们可能才会真正明白,像大熊猫这样让我们达成一致去保护的动物,对这个世界的过去、现在、将来,到底有什么样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