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家”式班级的建构模式探析

2020-05-19 15:17钟建文
教育界·中旬 2020年3期
关键词:高中

钟建文

【摘要】伴隨高中学业压力的增大与学习竞争的日趋激烈,“班级”渐渐演变为一个单用于聚集学生而使教学活动有序开展的空间概念,其基于“集体”的属性所应具有的归属感、温暖感与凝聚力则悄然失落,这些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情感体验,影响学生为人做事,最终又反作用于学习成效。因此,对班级“集体感”的赋予、对班级“家的感觉”的营造应成为班主任在班级建构上应竭力落实的方面。文章就“高中‘家式班级建构模式”的话题对班主任“家长”角色演绎、班级内部“家”式环境的打造、班级内部集体活动的展开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高中 ;“家”式班级;建构模式

教育归根结底是一项育人的事业:一方面育其文化,另一方面育其品德。以衡量学生自身内心快乐感与被人接纳的程度为原则,后者地位应位居前者成为教育之“魂”。而班级是育人工作的主要阵地,“家”式班级的建构是主要目标,班主任成为主要的建构者。在此理论背景之下,班主任教师可从班主任“家长”角色的演绎、班级内部“家”式环境的打造、班级内部集体活动的展开三个方面着手推进上述目标的实现。

一、班主任“家长”角色的演绎

构成“家”的核心前提,在于“家长”此引导性角色的存在,因为其具有守护、凝聚“子女”的功能,以“爱”维系“家”的构成。因此,班主任应承担起对此角色的演绎责任,具体的演绎方式为依托自身高尚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真诚且平等的爱、学识的渊博等,基于此使班级学生对自己产生充分的信任、敬爱的情感,使自己在班级范围内具有强大的号召力,从而为之后“家”式环境的打造与家庭集体活动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平常的课堂、课间、班会等与学生相处的时间里,笔者会放下教师威严的架子,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谈论热点话题、共同参与课外活动,并适时伴以些许的调侃、戏耍以努力融入学生的圈子。例如,当走入教室看到同学们认真自习时,笔者会以东北口音发出惊叹,如:“哎呀,这状态、这劲头,还上哪旮沓找去啊,我老爱你们了。”同时还会伴以夸张的惊叹表情与新潮的“比心”手势语,以娱乐、鼓励学生,带给其班级氛围宽松、舒适的感觉。当然,只凭借“幽默”是远远无法演绎好一位“家长”的角色的,还需要对学生予以平等的关心与呵护,那么学生才会真正喜爱、信任、依赖自己,因此“师爱”才是师德的灵魂。比如,班级里内向、腼腆的学生往往容易受到师生的忽略,因而其对“班级”的感知大多都是冰冷的,且不易对班级产生归属感,同时,他们在内心深处又极度渴望被关注与关爱。作为班级管理者的班主任的主动关爱,则会极大消融他们与班级之间竖起的坚冰,同时也能够慢慢引起其他同学对这类同学的关注。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笔者会主动用眼神和他们沟通,并叫他们回答问题;在课下,笔者也会主动和他们进行交谈,询问其学习与生活状况;在考试结束后,笔者还会单独和他们谈心,探讨其学习方法、鼓励他们上进等;在他们生病时,笔者也会打电话关心问候……这会增进其对班级的归属感。

二、班级内部“家”式环境的打造

继“家长”角色的具备及合乎角色要求的演绎之后,对“家”的外在环境的打造也至关重要,即对班级教室内部空间的装饰,以使班级具有学习的氛围,具有“温暖”的属性。同时班级内部各成员共同装扮的过程,也是一个极好的班级凝聚力、团结性生成的过程。加之班主任此“家长”角色的组织引导,班级之“家”的空间建构对于学生内心而言,又增加了一重归属感。

例如,在班级环境卫生管理方面,笔者并没有采用模式化的“分组值日”形式,而是按照班级内每名同学的性格、喜好、特长等对其进行了“同类编组”,如文艺组、体力组、家饰组等,以让学生分别负责教室的黑板报制作工作、卫生打扫工作、教室美化工作等,且规定大家在每一天的某一特定时间内共同进行,如在中午或下午放学后抽出大约15分钟的时间,以营造集体班级建设、集体家园建设的氛围。同学们在此氛围中,能够进一步生成归属感,培养团结精神等。例如,在集体劳动中,一位家饰组的同学正在思考,尝试窗帘的美观化绑法,一位体力组的同学在扫地时抬头看到,便说:“在两面墙上挂两个挂钩,把窗帘搭上去会比这样垂直的绑着更美观一点,你试试,我在这个位置上看看。”一位正在黑板上写字的同学回过头来调侃道:“呦,体力组的也这么有审美艺术细胞呢。”大家相视而笑……在之后班会与课下谈心时,有好多同学反映每一天的这段时间是他们最期待的时段,因为这是同学们的心靠得最近的时候,是欢乐制造得最多的时候,也是最温馨且能够感受到友爱与归属感的时候。

三、班级内部集体活动的展开

班主任“家长”角色与教室“家”的空间的确立、建构之后,便是班主任带领学生开展“家庭”内部活动,以使学生在真实事件中感受到班级的集体性、一体性,这也是学生感受温暖、打开心扉的过程。

例如,在经过一个阶段紧张的学习生活之后,笔者便定期抽取一节自习课,只在班级内部开展班级活动。如组织一次“班级篮球赛”活动,具体活动形式将是班级会打篮球的男同学分为两组进行篮球对抗,女生则席地而坐在旁观战、择队加油。男生在女生的旁观下表现得更为积极,而女生则可以专注观看男生打球。对于男女接触之事,有的教师可能会持排斥态度,但这是高中学生成长必经的心理过程,此集体活动的形式反而会促进学生关于异性交往健康心理的形成。与此过程相伴而生的则是每一名同学的班级集体感、归属感的深化,具体表现为:在女生大声喊加油时,男生内心会产生被信任感与亲切感;女生在成团为某一战队加油的过程中,彼此会产生同心协力感;还有班级较为内向的男生、女生在集体氛围中,会尝试积极上篮、大声喊加油,努力融入班级。这些对于学生之间友谊与亲和感而言,皆是有益的催化剂。除此之外,还有诸如“你做我猜”“撕名牌”等活动,都在定期策划与举办中……

总之,“家”式班级建构模式以素质教育为指导、心灵感化为原则,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也能够快乐地体验成长与交往,从而留下关于校园生活与美好师生情及同窗友情的记忆,这是现代及未来高中学校在教育进步的趋势下必然会采取的一种班集体建构模式。

【参考文献】

[1]李永德,胡乃云.浅谈高中班级管理的有效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2019(23):43-44.

[2]骆圆.悉心相伴,让高中班级管理充满爱的阳光[J].教书育人,2019(16):75.

[3]刘长会.高中班主任应如何做好班级管理工作[J].课程教育研究,2019(34):199.

猜你喜欢
高中
如何让高中政治课堂“活”起来
谈高中英语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