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
语文课堂上适时融入激励性的语言,既能够全面激发孩子的自主性,又能助力授课成效的提升。语言激励不仅包含口头上的言语鼓励,还涉及书面以及肢体层面。教师需联系具体状况针对性地给以学生多元化的语言激励,使学生可以直观地接收到来自教师的赞许和激励,增强其表现自我的信心。例如,课上朗读时,学生读得磕磕绊绊,很不流畅,笔者并未批评他,而是给以语言上的鼓励“耐心读,多熟悉几遍,老师觉得你的水平没发挥出来”。学生得到鼓励之后,再熟悉了一下课文,重新朗读时明显比前一次进步多了。此时,笔者适时给以肯定“非常棒,进步明显,下次朗读前记得多熟悉一下课文,你的朗读水平才能发挥出来”。总之,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在课堂上点点滴滴的進步,并适时给出鼓励,方能建构幸福的激励型课堂。
再比如,课上提问时,若是有学生回答不出来,抑或出现过度紧张的状况,此时教师需注意对其加以激励,可以是口头言语上的鼓励也可以是肢体动作上的鼓励。首先注意表情,需带着微笑,缓解学生的紧张感,继而给以鼓励的眼神,传输“你能行”的讯息,这些激励行为对学生来说是无声而有效的。此外,书面语言的鼓励也必不可少。针对部分内敛羞涩,课上发言不踊跃的学生,可以以书面形式的鼓励来引导。如在试卷或者作业本上多加几句激励性的评语,“这次成绩很好,要再接再厉呀”“作业写得尤其认真,如果你在上课时也能认真表现,踊跃发言,那就更棒了”……以书面评语的形式于无声中将激励情感渗透其中,使学生感知到教师的赞许和激励,感受到幸福,继而不断督促自己进步!
兴趣是引导学生学习的第一导师,是督促他们自主听讲、踊跃探究的潜在助推力。调查发现,授课方式的多元化和新奇程度是引发学生关注、调动内心热情的重要前提。无论哪一学科的教学,如果教师固化地沿用平淡无奇的语言叙述来讲解知识,都无法调动学生的探究热情。没有深入学习的热情,就更别提再思考、再成长了,语言激励活动的开展亦是如此。从本质来看,开设语文这一学科的核心目标在于使学生可以习得更多语言文化知识,强化语文综合素养。创设“小幸福”语文课堂激励型氛围的目标也在于确保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小学生本身爱玩喜动,竞争意识强烈,各种竞赛形式的语文活动,更能激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并引导他们发现自身缺陷,继而明确日后继续努力的方向。竞赛活动五花八门,如朗诵竞赛、作文竞赛、辩论赛等等。开展竞赛活动时,教师需进行一定的讲评。那些表现优异的学生可以赢得奖品,在奖品的激励下,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明显提升,获奖的学生会再接再厉,没获奖的学生会发扬蹈厉,力图下次获奖。在学习《生命的壮歌》一文时,课后题目要求学生要有感情地朗读原文,笔者便设计了一次课文朗读竞赛,学生在老师的激励、奖品的吸引以及同学的带动下,纷纷参与到活动中,自主性和积极性得到有效提升。
语文课程改革强调教师应注意凸显学生的天性,将激励教育理念贯穿教学工作始终。有部分教师激励过度,评价时语言夸大,脱离实际,无论学生对错与否,给出一些过甚其辞的评价。这种盲目性的评价方式虽然也有一定的激励作用,但也容易使学生一叶障目,并彼此模仿,导致思想的日益固化。教师需结合学生实际,给以多元化的辩证评价。比如,学习《变色龙》一课。在正式讲解课文前,笔者会让学生先描述一下自己脑海中变色龙的形象。因为孩子同成人的价值观念、思考方式不同,描述出的变色龙形象也不尽相同,此时便要由教师给以辩证引导,不要立马给出结论,也不要随意判断对错,应基于多个视角,给学生以足够的赞赏,鼓励他们各抒己见。评价时,要注意尊重学生的观点和思想,做到真切、得体,使他们接收到暖融融的爱意,尽量避免生硬、固化的评价。再比如,在学习《雪儿》一文时,笔者重点强调最后“雪儿展开双翅飞起来了”,让学生发散思维,联系前文,想象一下雪儿伤好“飞起来”以后会做些什么。学生的想象力被全面激发,情感也融入课文情境中,争先描叙自己对雪儿未来的展望。此时笔者并未阻挠学生的想象力的扩散,给出绝对性的对错评价,而是因势利导,鼓励学生探讨学习,协作交流,看谁的想法更奇妙。学生们以满腹激情深入到探讨中,在畅所欲言中将想象推向高潮。
总而言之,语文教师要采取多元化措施,通过耳濡目染的渗透、以身作则的示范、有的放矢的建构,打造课堂激励型氛围,使学生在“小幸福”语文课堂中自主学习,主动探究,踊跃表现,全面成长。
作者简介:江苏省常州市溧阳市第二实验小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