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雯
古诗词融诗人、词人的思想意识于其中,古诗词教学要深入挖掘古诗词的精神意蕴,在教给学生古诗词基本知识的同时,更应关注学生的精神境界。
古诗语言精练,讲究平仄,严于用韵,含蓄优美,意境深远,“言有尽而意无穷”。教师可以通过配乐朗诵、图片再现等形式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大胆想象、联想来再现、丰富诗词形象,从而引发情感共鸣。李清照的《如梦令》中就出现了一条小舟,这条小舟载着她遇见了一个个美好的意外。上课之初,以关于“舟”的诗句引入,并以意象“舟”为切入点,引入词的教学,学生自然而然走进诗词意境,引起情感共鸣。
入情入境是朗读的最高境界,古诗词的朗读也是如此。因此在教学时应在学生读出诗韵、读懂诗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入古诗词情境,进入角色,获得自己的独特体验, 创造性地领悟古诗词的思想感情,感受诗词人文情怀。如在教授《如梦令》时,我引导学生多重诵读,感受词的音韵美。首先,让学生自由朗读,做到读准字音,并通过追问“兴尽晚回舟”中“兴”为什么读第四声,让学生在读音的选择中明白此处“兴”字的意思。接着适时点拨要注意词句的节奏和停顿,读出它的音韵美。经过多次指导,学生读得抑扬顿挫。然后让学生根据理解再读,慢慢把自己的理解读进去,学生读得入情入境。最后,引导学生读出词的三个画面,充分想象,读出词的意蕴美。通过多重诵读,学生真正走进了词人的内心深处。不同类型的诗词要读出不同的情感,如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读出王维以酒送友,借朝雨、青柳、美酒表达对友人依依惜别之情;写景词《渔歌子》读出风景优美的田园风光,感受词人对大自然、对劳动人民的赞美;思乡诗《静夜思》读出诗人对月当空、依窗思家的思乡之情……
(一)丰富想象——感悟意境美
古诗词语言精练而意无穷,教师应引导学生透过诗词表面的人、事、景、物,展开想象和联想,走进诗词情境,触摸文字背后的情感。如教学《绝句》的第一句时,先出示两个黄鹂在翠柳之间鸣叫的画面,想象此时正是阳春三月,天气晴好,微风徐徐。这天清晨,杜甫正在窗前研读诗文,忽然听见窗外鸟叫的声音,他往窗外一看,看见了什么?将诗句融于画面,融于故事,学生随着诗人的视野观察、感受,犹如置身其中,自然而然能体会到诗人的情感。
(二)紧扣字眼——品味语言美
诗词,是要品的,如清香的茶,醇浓的酒,需要细品慢尝,才能悟出其味道。我们可以采用“品悟”的方法,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紧扣字眼,领悟诗词中的精妙词句,咀嚼每一个表达感情的字眼,自由而灵动地与诗文对话,这样对诗文的感悟也就会独特而深刻。如讲授《清平乐·村居》时,我让学生找出最能够表达词人心情的词语——喜。然后紧扣“喜”字,感悟:辛弃疾到底看到了什么,那么欢喜呢?请同学们默读词,从词中寻找答案。学生自然找出他喜爱小儿的自由自在;喜爱大儿、中儿的勤劳孝顺;喜爱迷人的乡村风景;喜爱老夫妻的恩爱。在学生的品词析句中毫无声息地将这首词的内容串联起来,自然而然感受到宁静、和谐的乡村生活图蕴含着词人的一片情,他发自内心的喜爱,喜风景宁静,喜夫妻和美,喜两儿勤劳,喜小儿自在。
白居易曾言:“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意为写作一定要和时代配合,有感而发。这也从另一个角度提醒我们,鉴赏文学作品应从背景入手,这样才能更深入地理解诗文,品味出作品的主旨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在背景学习中让学生感受诗人的人文情怀,感受社会的本质、生活的真谛,受到人文教育。如教学《清平乐·村居》,恰当地引导学生了解辛弃疾的经历,能更好地使学生与作者的情感达到共鸣。此时带着新的认知读词,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语文课程蕴含的人文内涵影响着人们的精神领域,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应把握人文教育的内涵,重视语文的感染熏陶作用,在让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其受到人文熏陶。
作者简介: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市城北中心小学校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