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文献何以为本地文化续脉

2020-05-19 14:57靳伯云
科技风 2020年14期
关键词:古籍

摘 要:石家庄市图书馆收藏着一批古籍,这批古籍是晋冀鲁豫解放区文化工作者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从社会上收集来的。本文从古籍的来源、概况及内容分析入手,探讨了古籍保护和利用,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赓续本地文脉中的一些实践和思考。

关键词:古籍;本地文化;赓续文脉

一、文脉与古代典籍

文脉,简言之,是“一种文化的脉络”[1],于精神上,体现的是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生活方式等精神内涵;物质上,表现为文化遗存和古代典籍,其中尤以古代典籍最珍贵、最核心、最精髓[2]。何为典籍,即用文字记载的人类文明和历史文化,中华文化传承数千年不绝,根本在于典籍承载传统文化之脉络,是文脉所系。

二、石家庄市图书馆(以下简称石图)古籍概况

(1)古籍来源。其来源可追溯到1947年石家庄解放,从冀南军区图书馆、晋冀鲁豫边区图书馆(后改为华北政府图书馆)等解放區图书馆(室)调进一批古籍。之后,图书馆前辈和有识之士又从社会上陆续收集了一些流散的古籍,最终为石图古籍打下了典藏基础。

(2)馆藏古籍概况。石图古籍总量约16万册,其中现代影印古籍约1万余册;民国线装古籍4万5千余册,此数字源于2014年石家庄进行的可移动文物普查结果。1911年以前即清代以前古籍7776种,约10万册。

(3)古籍特点。①从内容上分,体例完整,种类丰富,经、史、子、集诸类皆备。②从类型上讲,有主流的刻本,也有写本、抄本、活字本、钤印本、套印本等。③不乏珍品,孤本若干。④方志较丰,独具特色。

三、利用馆藏古籍文献,为本地文化续脉

(一)加强古籍编目,系统梳理文脉资源

石图成立初期,限于多方面的原因和条件,古籍一直没有进行全面的清理。直到七十年代初,国务院成立了古籍整理小组,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古籍普查选善工作。石图从社会上聘请了一批学识渊博的文史工作者参与古籍版本的鉴定、选善和编目工作。石图选送了一批古籍,经审定有34种640册编入《中国古籍善本书目》。选善之后,石图继续开展古籍整理工作,初步建立了分类、书名、著者三套卡片式目录。厘清馆藏,出版古籍目录一直是石图几代古籍人的愿望。这一愿望随着全国古籍普查登记工作的开展得以实现,2018年5月,《石家庄市图书馆古籍普查登记目录》由国家图书馆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这是我市古籍保护工作的重要成果,是石图几代古籍人的心血结晶。目录共收录清代以前古籍7756种(未包括域外古籍),约10万册,摸清了家底,揭示了古籍品种、书名、作者、版本和存卷数等基本信息,为今后古籍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了坚实的依据。

(二)举办古籍活动,推广优秀传统文化

现代图书馆,已不再是传统的“藏书楼”,古籍也不再束之高阁,开放与共享,已成为共识。

我们以馆藏古籍资源为依托,在三楼展览厅举办特藏古籍文献展览,一年两期,每期一个主题内容。从2013年1月至今,我们已坚持了八年,共举办了二十期十六个主题的展览,树立了“汲古润今—特藏古籍文献系列展览”这一服务品牌。

“润古汲今 翰墨流芳—珍贵古籍书影特展”,是石图成立以来最大的一次珍贵古籍书影展。从入选国家及河北省珍贵古籍名录中的善本古籍,撷选出34种,每部书拍摄书影两至三张,并撰写提要,做成精美的展布展出,同时在本馆网站上在线展览。

举办古籍知识讲座。石图的古籍讲座,未邀请知名专家学者,而由古籍部工作人员主讲:以本馆古籍为例,讲述了古籍知识及古籍背后的故事,分享了在古籍保护和整理工作中的经验和体会,重点介绍了本地文化。

在互联网时代,网络媒介是信息交流和文化传播的新途径。石图正在尝试开设网上古籍展览馆,在线介绍古籍,讲述古籍故事,或将古籍展览内容与线下同步展出。让观众足不出户,轻点鼠标,即可了解古籍,可以身临其境的观看一场文化盛宴。

(三)抓紧古籍修复,保护和传承本地文脉

石图新馆在正定新区已经建成,在馆领导的支持下,将建立古籍修复室列入开馆规划中,让我们看到了希望。但修复人员问题又是能否顺利开展工作的关键。希望政府重视古籍保护事业,在政策和体制上给予重点扶持,促成人才引进,解决图书馆修复人才稀缺问题。另外,我馆积极参加国家和省图书馆举办的古籍修复培训班,培养现有的古籍人员学习修复。多条腿走路,抓紧濒危和破损古籍的修复,为古籍续命,保护城市文脉。

(四)盘活古籍资源,加快古籍整理与利用

为使古籍不消散于历史云烟,明清时学者和读书人多是通过抄书、或翻刻、影刻宋元旧藏实现古籍的保护与利用。现今,可以通过影印出版古籍,传本扬学,化一为百,达到积极保护与广泛共享的目的。

(五)讲好古籍故事,弘扬本地民族精神

长期以来,石家庄被贴上“无文化”的标签,实则石家庄所辖区,古为燕赵之地,是中国文明开发较早、文化底蕴十分丰厚的地区。燕赵自古名人备出,先达硕儒,著述甚富,以我馆藏书为例,讲述完整而多层面的古籍及背后的故事,展现本地源远流长的文化传承,激活古籍文献中的思想和民族精神,为当代民众提供丰富的精神给养。

文脉延续,非一代之功,作为图书馆古籍人,应充分珍视馆藏古籍,注重整理、研究、开发与利用,积极开展古籍的普及推广活动,让古籍工作汇成传承之河,滋养民族心灵,赓续本地文脉。

参考文献:

[1]习近平.《福州古厝》序言.2002.

[2]武晓丽.古籍整理与文化传承的所思所想.兰台世界,2010.1(下).

[3]曾燕芬.一缕文脉的赓续——从东莞博物图书馆到莞城图书馆的文化传承.图书馆论坛,2018(8).

[4]向辉.图书馆讲好中国故事的探索:以珍贵古籍特展为例.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18(11).

课题项目:本文为石家庄社科联2019年度社科专家资助项目(课题编号:2019zjpy21)

作者简介:靳伯云(1965-),女,汉族,河北保定人,本科,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古籍整理与编目。

猜你喜欢
古籍
古籍修复师妙手补书
尽快制定《贵州省古籍保护条例》的几点建议
西藏大批珍贵藏文古籍实现“云阅读”
全国7.2万部古籍已上线,足不出户浏览高清古籍
古籍修复师的巧手与匠心
古籍普查在古籍传承与保护中的推动作用
江苏完成九成以上古籍普查
古籍收藏可先从藏经入手
我国将建统一的中华古籍目录
古籍出版的困顿与生机访谈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