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印发《企事业单位复工复产疫情防控措施指南》提出,使用指纹考勤机的单位应暂时停用,改用其他方式对进出人员进行登记。用技术实现佩戴口罩“刷脸”登记,正成为新趋势。
人脸识别并不罕见,但当脸部大部分区域被口罩遮挡,实现有效识别就需要更加精细的捕捉和精准的算法。百度、京东数科、腾讯等多家互联网公司从算法和数据出发,对识别技术进行了模型优化与体验升级,增强精准性。
以京東数科为例,通过在算法层面引入注意力机制,加大鼻部以上特征的识别权重,合成各类口罩模板模拟佩戴等,可实现口罩场景下人脸检测算法准确率超过99.87%。
“机器还可对未佩戴口罩人员进行语音提示,并同步给防疫值班人员,做到主动管控。”京东数科AI实验室首席科学家薄列峰说,此项技术还可用于安防、客流识别产品中。
工业和信息化部提出,支持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服务疫情监测分析、人员流动和社区管理。同时明确,将搭建数据融通平台,对企业复工率、到岗率、开工率等进行全方位实时监测,提供精准服务。
借助人工智能进行无接触操作与服务,科技给复工复产带来更多安全感。
2020年2月21日,中国饭店协会、美团宣布与真功夫、汉堡王等餐饮品牌联合落地首批无接触餐厅。通过扫码点餐、自助收银等开启无接触营业方式。根据美团《无接触配送报告》,1月26日至2月8日期间,采用无接触配送的订单占整体订单80%以上。
用餐需要安全保障,而办公环境消毒作业也可更智能。
上海钛米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智能消毒机器人能识别环境内的物品进行自主避障,并配备有消毒管理软件,可自动根据空间面积计算消毒时间,自主围绕目标进行360°无死角消毒。
从2月14日开始,百度在北京市海淀医院投放无人车,负责隔离点的无接触送餐工作。在深圳、广州的医院、保税区等地,无人车在重点区域和隔离区域进行消杀作业。
“大数据、人工智能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公共安全治理、城市运行等领域都发挥着重要作用。”百度CEO李彦宏说,科技公司更应有创新的紧迫感和使命感,以更大的责任心发挥创造力,帮助解决问题。
从病毒分析、疫苗开发、药物研发,到诊断辅助、智能测温、智能消毒……在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中,人工智能技术前所未有地被应用其中。值得一提的是,有不少“黑科技”出自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
3月9日,科技部发函支持重庆、成都、西安、济南四地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加上此前批复的北京、上海、天津、深圳、杭州、合肥和德清,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上升为11个。
“2019年,科技部启动试验区建设工作,各地政府专门出台支持试验区发展的政策措施,在促进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治理伦理工作等方面迈出新步伐。”3月10日,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专业委员会专家、上海大学教授李仁涵在接受采访时说,各试验区在推进疫情智能化防控方面发挥了重要示范作用。
李仁涵表示,北京、深圳、杭州、合肥等城市充分发挥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企业的作用,动员产、学、研各方力量主动服务疫情防控一线。
疫情防控期间,这些企业积极研发抗疫产品,有温度的产品比比皆是。前段时间网友们秀出花式电梯按键方法,纸巾、笔帽齐上阵。现在不用麻烦了,借助语音识别算法和自动控制技术,“小度无接触式电梯服务”实现了语音呼叫电梯按键,从而减少电梯接触式病毒传播的风险。
测体温、戴口罩,已成为不少人外出的自觉行为,但在人流密集区,逐个测温难免排长队,带来交叉感染的隐患。
这不,无微不至的人工智能出手了:北京市政府利用百度研发的“口罩人脸检测及分类技术”在清河火车站、北京南站等人流密集地区,实现了体温异常、未按规定佩戴口罩等违规人员的精准识别。海淀区政府利用北京旷视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AI测温系统和Brain++人工智能平台在海淀区政务大厅和海淀区部分地铁站展开无接触测温应用,实现疑似患者精准快速筛查。
上海依图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无接触测温技术通过热成像测温,可对人员进行非接触的实时测温和预警,精确度在温度正负差0.3 ℃以内,符合新冠肺炎病理要求。
如何通过信息技术完善管理,怎样对接上下游供应商,企业运行需要关注哪些政策……一堂堂针对中小企业的“企业微课”在线上开讲。
工业和信息化部对此发布通知,要求组织开展线上培训,为中小企业送政策、送技术、送管理。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帮助中小企业复工复产,云服务正成为一种主要的方式。
江苏通过开通远程座席、来电名片、云视讯等新型增值电信业务,帮助企业“轻装上阵”加快复工;福建通过推广云空间、云办公等满足中小企业远程办公的需求;北京市通信管理局组织运营企业开通调测5G物联网业务,实现医院内及跨院设备间的高清互联。相关部门和地方积极推动企业上云,为复工复产提供支撑。
百度免费开放AI技术帮助传统企业转型;飞书宣布向所有企业和组织免费开放线上办公全部套件功能;中国软件评测中心面向湖北地区免费提供软件测试、评估、认证等29项服务……各界为企业复工积极提供“云帮助”。
目前,工業和信息化部已部署推动制造企业与信息技术企业合作,支持运用云计算大力推动企业上云,下一步将推动企业加大相关产品和服务的开发,做好生产协同。
2月28日,河南省和浙江省签订合作协议,建立两省疫情防控健康码互认合作关系。据悉,两省持对方省份健康码的人员,可参照本省健康码规则予以亮码通行或落实相关管控措施,跨省使用还可自动转换为当地健康码。
不止河南,全国多地都已实现健康码互认互通,努力打通复工复产人流堵点。四川主动和七省(区、市)签署《合作备忘录》,成为第一个和其他省建立起健康检测互认工作机制的省份;海南也与浙江签署了健康码互认合作协议;同时,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防疫健康信息码也已上线,更多省(区、市)正陆续接入。全国范围内的健康信息互认互通正成为当下疫情防控的一个新变化。
一张二维码的生成看似简单,背后却与企业发展和外出务工人员返岗就业息息相关。一方面,广大外出务工人员迫切需要返岗或者外出就业,但本地开具的健康证明在外地却面临认证难问题;另一方面,众多企业虽已摩拳擦掌等待复工,但工人迟迟无法返岗,也非自身一己之力可以解决。由此产生的时间和经济成本,无论对于外出务工人员还是企业来说,都是一笔代价高昂的负担。健康码的跨省互认互通,打破了这种两难局面,解除了企业复工复产中的一些障碍。“一码行天下”真正使复工效率得到了提升,无论是对打通人员流动“大动脉”,亦或是加强企业内部管理,都有着积极意义。
不可否认,一些地方在跨省间的信息互通上还存在一定程度的技术壁垒,并由此产生了使用不便等问题,下一步需尽快解决。应该注意,未来各地在加快完善健康码系统的同时,也要加强对个人信息的保护,杜绝隐私泄露风险。同时,针对部分文化水平较低的人群,可安排村(社区)工作人员指导完成信息登记工作,真正在推广中实现人性化、差异化管理。
健康码跨省间的互认互通体现出各地真正将大数据的应用嵌入到了政府日常管理工作中,现代化治理能力正在提升,未来不妨在更多的治理领域中让这样的步伐走得更快、更远、更稳。
在企业复工复产的大潮中,科技的力量已然崭露头角。
来源|《经济参考报》《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