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则得,多则惑

2020-05-19 15:12
作文周刊·高二版 2020年11期
关键词:道德经老子敦煌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老子在《道德经》中有言:“少则得,多则惑。”

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请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的理解。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这道作文题目可以分成两大部分:一是老子在《道德经》中的言论;二是写作的要求,其中“你有怎样的认识”“谈谈你的理解”,尤为重要。而且,“结合现实生活”这一要求也不能忽略。

也就是说,大家在进行写作的时候,首先要有自己对这句话的认识。

老子这句话出自于他的《道德经》,文段为:“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这是老子辩证的世界观的生动表述。“少则得,多则惑”意思是说想求取什么,少量能得到,贪多就不能得到。“少”有舍、切勿贪多之意。宋代陈蒡《农书》上也有类似的话:“凡从事与务者,皆当量力而为之,不可苟且,贪多务得,以致终无成遂也。”

老子的这句话,非常适合给现代人以教益。所以,写作中要联系生活实际:今人追求事物喜欢贪多,住房要多、存款要多、经营渠道也要多,当今社会对人诱惑的事物更多!同时,现代社会,科技飞速发展,物质极大丰富,文化多姿多彩,这带给我们更多的选择,但也带来了选择的困惑:可选的商品多了,应该选哪款?可读的书刊多了,到底选哪种?可走的路多了,到底该选哪条?多,导致了迷惑。

当然,结合现代生活对这句话提出质疑也可以,但要言之有理。

弱水三千取一瓢

◎袁庆峰

在这个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似乎一切都是多多益善。于是,在衣服的搭配上,我们有了更多的款式;在吃饭的选择上,我们有了更多的口味;在出行的方式上,我们有了更多的自由;在阅读的问题上,我们有了更多的书目;在电视的观看上,我们有了更多的频道……

现代社会科技飞速发展,物质极大丰富,文化多姿多彩,这无疑带给我们更多的选择,但也带来了选择的困惑:过多的选择可能常常让我们无所适从,过多的物质常常让我们沉醉其中,过多的拥有常常令我们失却本心。这恰如老子《道德经》所言:少则得,多则惑。其实,成功的人生或许就是弱水三千取一瓢。

弱水三千取一瓢是人生的一种智慧。“取一瓢”看似简单,实则不易。“取”怎样的“一瓢”决定了人生前行的方向和境界。所以,“少则得”之“少”的要义就在于“精”。你可曾听说,三十多年来,华为只在通信这一个“城墙口”冲锋,只在信息传送领域上加大投资力度而终成业界领跑者?你可曾看见,年逾九十的袁隆平院士毕生研究的核心都是解决人类的吃饭问题而终成“杂交水稻之父”?你可曾听说,北大才女樊锦诗毕业后以保护敦煌遗产,弘扬敦煌文化为己任,每天“醒来一睁眼是敦煌,睡觉一闭眼还是敦煌”,她扎根漫天黄沙之中,让飞天之美享誉寰宇?这一个又一个的“一瓢”成就他们人生和事业的精彩。

弱水三千取一瓢是人生的专注。怎样“取一瓢”决定了人生前行的结果。所以,“少则得”之“少”的关键就在于“专”。心专才能绣得花,心静方能理得麻。保持思想纯正、信念纯正,才不会被杂念私欲所惑。干好工作、成就事业,关键是要去除浮躁之心,专心致志,静心探索,知行合一,久久为功。这“一瓢”于法布尔而言,就是他一生致力于昆虫的研究;于法国大画家雷杜德而言,是任凭环境如何变化他都心无旁骛只画玫瑰;于陈省身而言,是全副身心投入数学的探索。元代文学家陶宗仪《南村辍耕录》中说:“一事精致,便能动人,亦其专心致志而然。”

诚然,在信息时代,我们需要广泛涉猎,但这不代表可以随心所欲而不加选择,一味贪多。袁隆平曾是游泳健将,拉得一手小提琴,可以和外国朋友用英语交流,多种才艺丰富了他的生活,但是他始终以杂交水稻为事业追求的终极目标。“少则得,多则惑。”可见,那些“多”,也是为“少”而服务的。毋庸置疑的是,弱水三千,可以丰富你的视野,但只有“一瓢”能润泽你的心灵。

是的,“少则得,多则惑”。弱水三千,只取一瓢。

学生点评

老师这篇文章的题目“弱水三千取一瓢”,用“三千”与“一”的对比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少则得。文章先从社会中的一些普通现象写起,引出论述的内容,然后从不同的方面论述了“弱水三千取一瓢”的意义。文章结构清晰严谨,在论述上,举了大量的事例,引用名言,使文章更具说服力,论述更充分,内容更丰富。还使用多组排比句,使语言更有气势,富有感染力。思想上描述了“多”“少”二者的关系,提出“弱水三千取一瓢”才能更好地实现人生目标的观点,内容深刻,极具意义。

少则得,多则惑?

◎孙裕尧

前几年,某大学的一道考试题刷了屏,简单的一道一加一等于几的问题,竟难倒了许多大学生,而这一道题放在小学生中却没有一个不知道的。于是就有人想起了老子的名言“少则得,多则惑”,人们不禁要问:难道知识越多自己反而越迷惑了吗?

“少则得,多则惑”,从表面上看,这句话好像有一定的道理。自己知道了解得少,在对问题做判断时,外界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就会少;而自己掌握了多方面的知识后,诸多知识反而会相互影响,相互制约,阻碍自己做出正确的判断。正如古希腊哲学家芝诺所说:“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好比一个圆圈,圆圈越大,才越发觉自己的无知。”正如那道“1+1”的数学题,许多大学生受自己所学知识的影响,从各个方面计算,想尽办法证明。其实,他们都知道自己的小学老师教过自己,答案是2。而小学生则不一样,他们只学过“1+1等于2”,不知道什么是几何方程,所以很顺利地就完成回答。“少则得,多则惑”好像就体现在了这里面。

这样看来,知识越多反而对自己越不利了。其实不然。如果自己的知识足够充盈,自己的阅历足够丰富,那么即使自己受到许多方面的影响,也足以做出正确的判断。之所以会迷惑,实际上是自己知识不够多,制约了自己的认识与判断。

“少则得”,这里的“得”真的是收获吗?有些时候只不过是由于自己狭隘的认知导致自己认知不清而已,其实自己并不是真正地明白了,并不是真的“得”了,而是因为对事物的认识太浅显,以至于不会产生疑惑。这是一种愚昧的自我满足的表现。

这就像我们对世界的认知过程一样:童年的我们认为世界是美好的;而当我们增长了一些閱历、经历了一些事物之后,却发觉世界其实并不美好;而最后自己的积累再多一些,眼光再远一些,我们最后也许会发现世界依旧是美好的。第一次的“得”源于“少”,而第二次的“得”则源于“多”。前后两次的认识的结果虽然一样,但实质上是截然不同的。

可见,知识越多我们越会产生疑惑,知识越多我们越能解决疑惑,疑惑解决越多,我们的收获也就越多。所以,“少”了不一定“得”,“多”了也不一定“惑”。

【作者系山东省微山县第一中学高二1班学生】

老师点评

本文从辩证思维入手,反弹琵琶,认识问题很深刻。在写作中,先从一道简单的数学题难倒了众多大学生写起,这样也就自然地引出对“少则得”的辩驳。辩驳中,循序渐进,先肯定了这句话的合理之处,并以芝诺的名言作了论证。继而,作者提出“少则得,所得未必是真正的收获;多则惑,则越惑越得”的主张,论述较为深刻。

猜你喜欢
道德经老子敦煌
不贪为赢
为什么要跟《道德经》学领导力?
华子龙先生告诉你:被誉为『万经之王』的《道德经》讲的是什么?
西方人最推崇《道德经》
作品二
敦煌画师,I服了YOU
漫画
敦煌 敦煌
智者老子
敦煌飞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