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旭
摘要:在新时期的背景下,卫生事业单位的发展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财务管理作为单位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经营发展始终,并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卫生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方面仍然存在短板,对单位经营发展造成不利影响。本文通过对政府会计制度改革创新内容进行研究梳理,分析新会计制度对卫生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影响,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优化措施。
关键词:政府会计制度;卫生事业单位;财务管理
从2019年1月1日起,全国行政事业单位执行《政府会计制度》,以适应当前政治体制改革,更好地提升事业单位的资金使用率,促进会计核算与计量标准更加合理,为事业单位业务活动的进行提供重要的财务支撑。根据目前状况来看,卫生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水平普遍较低,存在很多漏洞和缺陷,具有较大的财务风险隐患。随着政府会计制度改革的推进,在有效解决现有问题的同时,对财务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全面分析新会计制度对卫生事业单位的影响,确保财务管理工作高效实施。
一、政府会计制度改革创新变化
首先,基于政府会计制度的推行促使会计核算模式发生了相应的变动。会计核算模式的变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政府会计制度中结合了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的相应职能,从而凸显双重功能的模式;二是基于政府会计制度执行“双基础”制度,即财务会计按照权责发生制,预算会计按照收付实现制;三是“双报告”机制,即财务报告采取财务会计核算结果,决算报告采取预算会计核算结果。
其次,通过运行政府会计制度对事业单位内部的会计制度进行了全面性的改革,特别是对于不同形式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主要内容进行统一整合,从而进一步强化了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同时为事业单位财务报表和决算报告编制工作提供有力保障。此外,基于政府会计制度逐步扩大资产核算的范围,可以进一步规范、科学的处理事业单位内部各项业务活动和相关事项。
第三,基于政府会计制度改革,引入了权责发生制,并且对事业单位内部的各项长期性的股权投资活动进行相应的核算,同时对事业单位内部各项资产以“折旧”“摊销”等方式进行适当的处理,增加坏账等理念,有利于进一步强化事业单位财务会计的主要功能。
二、政府会计制度改革对卫生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影响分析
(一)增加财务管理工作开展难度
近年来,大多数卫生事业单位内部财务工作人员的工作模式多以会计核算模式为主。继政府会计制度推行及实施后,促使财务工作人员从思想意识层面、工作思维层面都需要进一步的创新改革,但是由于财务工作人员在一定时限内无法及时适应且灵活运用这种全新的工作模式,具有一个相互适应、相互磨合的过程。另外,随着政府会计制度的改革实施,财务工作人员由于缺少相对成熟的经验,对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及效率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二)有利于优化升级资产配置
新的政府会计制度通过明确资产核算方式,确保收入支出的精确性和平衡性,达到提升资产运行效率、推动资产配置优化和升级的作用效果。另外,基于先进的信息技术和处理技术,可以使卫生事业单位更为便捷的应对各项资产变更,提高资源配置的科学性。
(三)健全预算管理制度
卫生事业单位的主要经济来源为财政拨款,预算管理在财务经营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目前卫生事业单位预算编制流于形式,预算执行力度不够的现象普遍存在。多数卫生事业单位在开展财务管理工作过程中大多更注重资金支出和核算,轻视内部财务信息的管理工作,凭经验靠感觉预估未来财务经营活动,缺乏财务管理的可靠依据。通过改革实施政府会计制度,引进权责发生制,可以有效提升卫生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数据信息的质量,解决单纯依靠资金支付作为决策依据的局限性,对物资转移做出更科学和准确的反应,规避出现财务“赤字”的情况,有利于成本结算和财务分析等后续工作的有效开展。
(四)实现卫生事业单位财务工作模式的转换
政府会计制度改革实施后,从而进一步完善会计核算模式,也实现了卫生事业单位财务报告的变革。通过构建“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适度分离并相互衔接”的会计核算模式,运用双功能、双基础、双分录、双报告的形式全面反映政府会计主体的预算执行信息和财务信息。特别是关于财务报告的编制、目标的制定等工作流程都进行了相应的变革,这些形式都进一步促进了卫生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工作模式的成功转换。[1]
三、政府会计制度下卫生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预算管理过于形式化
目前卫生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程度还处于初级阶段,在重视程度、预算编制、执行力度和专业知识方面都存在着一些不足,这使得卫生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效果不显著,过于形式化。
由于卫生事业单位普遍存在预算管理认识不全面,重视程度不高的现状。执行预算管理工作时,常常无法得到单位领导的大力支持,预算管理的作用不能得到有效发挥。业务部门对预算管理存在认识上的偏差,简单的认为预算管理是程序化的任务,年初下达指标、年末进行考核,仅与财务部门有关。这种认知忽视了预算过程中的管理与控制,影响预算管理的最终效果。[2]
预算管理作为一项具有长期性的系统工作,存在很多重点与难点,需要将预算编制和实际工作相结合,制定可行的预算执行目标。但是,单位在接到预算编制任务时,往往时间紧迫,仅能根据单位上年度预算管理情况编制下年度预算。由于时间的不充足,预算编制方式单一,导致预算编制结果和实际之间有所偏差,不能发挥预算管理应有价值。
另外,目前大多数卫生事业单位并未设置专门的预算管理机构或专门的全职预算工作岗位,缺乏对预算中间环节的管控,上级部门仅以时间为测算依据考核项目经费执行情况,与项目工作实际进度及经费需求不匹配,并未真正起到预算管理的全方位控制和全过程监督的职能。对于重点关注的项目经费支出,常常出现在项目资金未下达时,业务部门就已经开展项目工作的情况,或者将已下达的项目经费先用于其他项目工作,最后再自行调整。这种现象导致预算执行情况和实际业务开展脱节,预算執行力度较低。此外,预算管理人才匮乏,财务人员未受过专业预算知识培训,也是造成预算管理作用不强,执行不力的一大因素。
(二)内部控制存在诸多薄弱环节
新政府会计制度的贯彻实施对卫生事业单位内控管理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目前,卫生事业单位内控管理依然存在诸多薄弱环节,有待进一步强化完善。
内部控制作为完善监管、堵塞漏洞、优化流程的有效管理途径,对于事业单位内部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目前许多卫生事业单位仍旧未对内部控制建设工作的给予高度的重视,内控意识相对比较淡薄。内控工作的具体内容和相关要求模糊不清,甚至尚未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机构和制度。在业务层面上,如预算管理、资产管理、合同管理、建设项目管理等方面的内控制度还不够完善。实际工作中受人员编制的制约,存在岗位分工不明确、工作职责交叉的现象,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制约和监督缺乏有效的制衡机制。由于对风险的管理缺乏敏感度,许多单位没有结合自身业务特点设置全面、系统和客观的风险评估机制,也未对可能出现的风险和造成的后果制订风险防范措施,缺乏有效的风险控制。[3]
在收付实现制度下,资金收入支出与实际的业务经济活动并未严格按照合同执行,因此多数卫生事业单位合同管理都比较松散,并未设置专门的管理机构。合同管理仅局限于登记备案,对合同的履行过程也没有有效监督。鉴于卫生医疗的行业特点,合同的专业性较强,大多卫生事业单位合同签订及执行都由相应领域的业务部门各自主管。合同签订主体复杂,缺少专门的管理机构对单位所有合同进行集中归口管理和动态监控。加之,卫生事业单位合同管理方面电子信息化程度低,大多数单位合同管理手段落后,信息沟通不及时。合同的签订情况、履约进度、付款完成率等信息仅限于合同执行部门知晓,直到合同结算付款时,才向财务部门提交合同,根据合同金额申请资金。这种现状影响了财务信息的准确性,严重时还可能造成经济损失。[4]
新政府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核算方式发生了明显改变,对固定资产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暴露出日常管理中存在的一些不足和问题。受原有的核算方式影响,大部分卫生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意识淡薄,管理模式粗放。普遍重视资产的购置,忽视资产的跟踪管理,导致重复采购、随意采购、资产闲置等问题泛滥。固定资产购入后,由于存在“重使用、轻管理”的思想,缺乏对资产后期管护的重视,资产登记信息存在缺失或错误现象,领用和处置缺乏应有的监管,资产盘点只是走形式、走过场,没有发挥其检查、监督的作用。固定资产在几经转手后,下落不明,最终造成固定资产流失。另一方面,由于资产报废手续繁琐,资产保管责任人及时申请报废的意愿低,造成大量无法使用的固定资产堆积在库房,浪费人力物力。
(三)财务人员能力欠缺
政府会计制度改革提出的“双基础,双分录,双报告”模式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对于卫生事业单位财务人员来说必须要掌握专业的财务管理知识,熟悉相关政策制度,灵活运用信息处理技术和手段,才能胜任新政府会计制度下工作量和复杂程度均大幅提升的财务工作。但目前卫生事业单位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技术水平普遍不能满足要求,这是由多个方面因素造成的。
首先,缺乏引进高水平财务人员的机制,没有充分的优惠政策支持和丰厚的工资报酬,卫生事业单位很难吸引到优秀的财务管理人才;其次,对现有人员培训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鼓励员工参加继续教育不断更新专业知识的措施,对上级组织的专项培训和学习也多以完成任务的消极态度应对;第三,员工考核制度不完善,薪资待遇缺乏基于工作质量的差异化体现,造成员工自身工作积极性和提高业务水平的意愿不高。
四、政府会计制度下卫生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优化措施
(一)充分发挥预算管理作用
为确保预算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卫生事业单位应自上而下迅速转变观念、顺应时代的发展和变化,将预算管理提升到战略管理的高度,以确保预算管理的顺利实施。
首先,单位领导和财务负责人应以政府会计制度为依据,严格按照相关内容对预算管理工作的开展做好相应的监管工作,加强预算管理意识,提高重视程度。针对卫生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人才匮乏,业务部门对预算管理工作认识不全面的现状,适时组织相关人员进行预算管理的知识学习。整体提高预算管理的认识水平,树立科学的预算管理理念。有条件的卫生事业单位应设立专门的预算管理机构或设置预算管理专员,并给予预算管理机构充分的权限及重视,确保各业务部门积极配合,提升预算管理效用。
其次,事业单位在进行预算编制时,需要结合实际情况,优化预算编制方式,除了单位领导和科室负责人外,还需要各个项目负责人积极参与预算编制。由于预算编制任务往往完成时限较短,应要求各个项目负责人提前为预算工作做好准备,在日常工作中先预估下一年的业务活动的大概情况,早做计划和安排,细化预算编制。预算编制方法也不应简单的沿用上年度基数,应结合单位年度发展计划和自身业务发展状况,分析近年来预算执行情况和单位财务状况,做好市场调研工作,确保预算目标的真实合理。
最后,针对预算执行中间环节管控不力的问题,目前卫生事业单位普遍按季度经费使用完成率考核预算执行情况。这种方法仅考核了资金是否按时按量支出,并未真正考核项目工作实际进度和预期项目完成结果。各单位应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建立预算项目库,细化项目年度工作计划,根据项目自身特性分解成多个阶段性短期计划,制订与阶段性工作目标相匹配的预算经费执行目标。预算执行情况考核应对阶段性投放资金和预算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加强预算执行的过程控制,更大程度的发挥预算管理的效用。
(二)强化内部控制管理工作
在政府会计制度的落实过程中,若要加强内部控制管理,领导层要率先强化内部控制意识。针对大部分卫生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建设还比较薄弱的现状,建立严格而具体的内部控制制度尤为重要,以此为基础确保各项内部控制措施执行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对于财务人员的职责权限分配应做到有明确的区分认识,不相容职务严格执行分离控制,建立岗位定期轮换制度。此外,卫生事业单位应提高风险控制意识,充分认识提高风险防范意识的重要性。根据自身业务特点,分析业务活动的风险识别点,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采取积极措施避免和降低风险发生。对即将发生或有可能发生的风险要提前制定风险应对預案。有条件的卫生事业单位应在内部成立专职的内审部门,负责本单位财务核算规范性及内控执行有效性的内审工作,降低财务风险。
针对合同管理松散的现状,为使政府会计制度改革能够有效落实,卫生事业单位必须提高对于合同管理的重视程度,避免潜在经济纠纷、维护单位经济利益。卫生事业单位应结合自身实际构建动态合同管理体系,设置专门的合同管理部门或专员,强化合同管理控制,针对合同订立及履行过程中的关键节点,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预防合同风险。此外,单位还应建立健全合理可行的合同管理制度,全面梳理合同流程,建立合同台账,形成定期报送制度,确保合同管理科学有效,财务信息准确可靠。同时,为提高合同管理的效率,卫生事业单位应充分利用信息化的手段,建立合同电子信息管理平台,对合同流程和执行情况进行全面实时监控。满足合同管理的更高要求,促进政府会计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
资产管理控制是内部控制中的重要环节,政府会计制度改革实施以后,卫生事业单位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及管理需求,完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对固定资产的采购、入账、调拨、使用、报废、清查等流程中各个环节进行监控,充分发挥内部控制体系的作用。卫生事业单位申请采购固定资产时,应对拟采购的资产性能进行评测,分析采购必要性,优化资产配置,避免闲置和浪费。同时,对于使用频次很低的固定资产,可以采取租借形式调入固定资产,通过资产共享,在达到使用目的同时节约开支。固定资产购入后,应加强后期管护工作。业务记录应尽可能规范全面,并设专人定期检查核对。固定资产投入使用后,应该有明确的使用人,保管责任落实到个人。同时,每年应进行一次全面的资产清查盘点,准确掌握单位固定资产的规模数量、实际价值、存放地点以及运行状态等。对于无法使用的或长期闲置的固定资产应该及时申请报废或处置。对于固定资产盘盈盘亏的,应该详细查找原因,明确相关责任人,改善管理制度中的缺陷,避免再次出现相同问题。由于固定资产的数量较多、种类繁杂、存放地点分散,固定资产管理难度较大。卫生事业单位应积极运用信息化手段,及时准确的将资产信息录入现有固定资产管理数据库中并定期维护,在固定资产发生置换、报废、使用人变更等信息变动时做到及时更新,确保固定资产管理高效有序开展。
(三)提高财务人员综合素养
政府会计制度改革背景下,卫生事业单位领导必须真正重视财务管理工作,才能切实提高本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满足新制度下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要求。在财务管理工作中,财务人员的综合素养是其核心要素,提升财务人员综合素养不仅需要从思想上认识到其重要性,还需要提出有效措施并切实执行到位。
首先,适当引入高水平财务人才,建立有效的人才引进机制,可以迅速提升卫生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人才引进后,还应注重如何留住人才。单位应提供良好的发展机会和实现个人自我价值的平台,建立公平合理的薪酬激励机制和晋升机制。吸引人才,凝聚人才,切实推动卫生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发展创新。[5]
其次,加强现有财务人员的人才培养建设。卫生事业单位应对财務人员开展定期的专项化培训,培训内容应注重实用和时效,既要涵盖财务、审计等基础的业务知识,还应包括新颁布的财务政策法规等,增强财务人员的工作经验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最后,财务人员应定期开展业务考核,细化财务目标,落实到个人。卫生事业单位应对个人的业绩情况进行阶段性考核,并以考核结果作为岗位晋升和绩效评定的依据。增强财务人员的工作责任心与主动学习的能力,促进人员水平提升。
五、结束语
政府会计制度改革推动了卫生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规范化,在健全预算管理制度,优化资产配置,促进财务会计工作模式转换的同时,也增加了卫生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难度。基于新政府会计制度下工作量和复杂程度均大幅提升的实际情况,卫生事业单位需要在发挥预算管理作用,强化内部控制管理,提高财务人员综合素养等多个方面开展相关工作,解决存在的问题,才能适应政府会计制度的要求,保证财务工作高效顺利执行,实现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唐芙蓉.政府会计制度改革对卫生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影响分析[J].时代经贸,2019 (02):40-41.
[2]王月静.试析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常见问题及改进对策[J].财会学习,2019 (11):111-112.
[3]李杨.论政府会计制度改革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影响[J].财会研究,2019 (09):100+103.
[4]朱立俊.新政府会计制度执行对行政事业单位内控的影响[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9 (12):161+163.
[5]王妍.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面临的问题及应对措施探讨[J].经管空间,2019 (11):11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