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外部辐射能力

2020-05-19 15:19姜松
当代党员 2020年9期
关键词:双城经济圈成渝

姜松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有利于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打造内陆开放战略高地,对于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横向来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等城市群在战略定位、空间互动、区域协调上形成事实性并列。然而,从历史演进和现实运行来看,作为“极核”的成都和重庆,竞争特征突出、“一枝独秀”“双核独大”的问题十分明显。发展模式趋同性、产业结构同质性、外部辐射弱质性等问题,使得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同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等城市群相比,在平衡区域发展、重构空间布局、连接国内国外、利用“两种资源”“两种市场”等方面存在巨大差距,在要素聚合、产业带动、引领发展等方面的外部辐射能力,显然无法适应新战略下的新定位、新要求、新期许。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迈入“国家战略”新阶段后,要扭转战略定位与现实偏差。唱好“双城记”,必须在中央顶层设计、宏观战略布局与谋划下,通过抱团发展、互利共生,全面增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外部辐射能力和带动效应。

注重互利共生,创新对外辐射新理念。竞争和共生是引领物种进化、社会演变和生态包容的主要动力。从系统整体来看,有序竞争有利于维持生态稳健运行和总体平衡。同其他省市或城市群不同,成渝地区语言相通、文化相似、习俗相近,在经济实力、要素结构、资源禀赋等诸多方面都存在相似性,這也铸就了中国西部“双子星”亦步亦趋、相互竞争的既往发展格局。从金融中心打造、中心城市地位确立,到新近争夺的数字经济新战场,二者始终你追我赶、不相上下。竞争一直都是二者发展、进步的常态,这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二者携手、同步迈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新时期。随着我国宏观战略整体由总量增长向结构优化、质量提升转变,制度建设向均衡变革,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也应逐步实现由竞争向共生转变。事实上,由于语言、文化、习俗等“软实力”的相似性,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完全具备构建一体化市场、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前置性条件。因此,在新阶段,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应秉承“一家亲”“一盘棋”意识,以“软实力”为共生发展、合作共赢的基础性条件,重构经济发展、产业转型“硬实力”,逐步破除地方保护主义与行政壁垒、区域内市场分割、制度分割现象,增强外部辐射、全局示范的内生性动力,实现新发展。

整合产业资源,激发外部辐射新动能。产业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地基”。若地基不牢,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楼层”肯定不高,甚至还会“地动山摇”。虽然,历经时间积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已经具备一定的产业根基、比较优势和产业竞争力,然而,解剖产业结构发现,目前重庆和成都两大“极核”,在产业布局上却存在一定的同质性问题。比较发现,两地支柱产业属性均隶属于工业大范畴,存在大幅重叠、交叉问题。当然,除“极核”城市外,圈内的其他城市也存在类似的问题。这不但会分散产业资源的配置效率,而且也使得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的可持续性、对外辐射能力下降。立足这样的现实困境,新时期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应强化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强化产业资源整合,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做精做细特色产业,通过强强联合、优势互补、集聚发展,全面筑牢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的产业根基。此外,未来产业竞争一定是产业链、供应链的整体性、系统性竞争,产业融合发展是必然趋势。因此,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产业空间布局,应充分融合现有产业基础,从产业分工、市场分工和区域分工的角度,进行供应链整合、产业链重构,提升产业融合度。同时,充分利用出海出境大通道,以及融入“一带一路”发展的新契机,主动融入全球高端价值链,分享价值链收益、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全面激发外部辐射新动能。

完善保障体系,构建外部辐射新机制。放置于区域发展理论框架下,增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对外辐射能力,就是要如何提高扩散效应强度的问题。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是增长极辐射的不同机制。极化效应会加速周边资金、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涌向“极核”,使“极核”本身不断壮大。扩散效应则体现的是“极核”对“周边”发展的带动作用。当然,这两种辐射机制也存在一定关联性。唯有在“极核”本身成长壮大的前提下,它对周边、外部的扩散效应才会产生。若这一基础性条件缺失,“极核”只会摧毁周边城市生产要素和产业基础。作用机制不同,政府和市场边界、政策侧重点也就不同。极化效应机制是市场的主战场,依托市场自组织实现要素聚合;扩散效应机制是政府施政发力的主阵地,需要政府调控才能实现预期目标。因此,增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对外辐射力,政府必须占据主导、有所作为,构建完备政策保障体系。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部层面,要建立战略统筹机制以及成本补偿机制,坚持“输血”和“造血”相结合的原则,平衡域内城乡关系、区域关系、贫富关系,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和乡村振兴、区域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有机统一,避免出现域内城市争人才、争投资、争项目的恶性竞争现象,确保域内协调发展、步调一致。在对外层面,应进一步完善和建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推动对外合作、开放发展的工作机制,深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与西部省市之间的总体规划、专项规划间的有机衔接,跨空间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要优化环保联防联控、产业空间布局,促进人才要素跨区域整合、交易平台和制度建设、基本公共服务衔接等诸多方面的深度合作、全面融合,切实发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对西部各省区、其他经济区的示范带动作用,成为在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经济高地、产业高地、创新高地、智力高地,为打赢脱贫攻坚战、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西部智慧。

(作者系重庆理工大学经济金融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双城经济圈成渝
“双城剧汇”共促戏剧发展
青年共建“双城圈” 摄影同话“巴蜀情”
中国双城发展模式
首都经济圈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成渝双城到同城
基于Shift-share的成渝产业结构效益与竞争力研究
双城和一周
论兰州经济圈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立的必要性
首都经济圈京津冀分产业区位优势研究
成渝复线璧山段全线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