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帆
摘 要:地理信息开发类课程是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学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事地理信息行业所需的专业知识及应用类型逐渐明确,校企合作模式应用于地理信息开发类课程中,其目的在于结合有效资源,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在优秀师生的背景资源下为地理信息企业提供良好的创新能力,为地理信息行业的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
关键词:地理信息开发类课程;校企合作模式;地理信息产业
1 研究背景
地理信息开发类课程是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学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地理信息科学知识的不断发展和迭代,从事地理信息行业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及应用类型逐渐明确,对具备开发能力的地理信息从业人员需求量不断提升。
校企合作即各高校与对应的地理信息行业之间构建联系,是一种新型的合作模式,在促进企业产能不断发展的同时,提升学校内具备的地理信息相关的研究效率。面临教育不断改革以及地理信息行业需求的不断提升,构建系统的地理信息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开发能力。
近年来,国内重多高校在教学实践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对校企合作模式产生了大量贡献,但校企合作模式在地理信息类开发类课程中的应用较少,对学生开发技术进行训练和工程思维培养,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为目标,是现阶段教学改革研究的重要内容。
2 校企合作模式与课程教学结合的探索与实践
校企合作模式的展开,其目的在于结合有效资源,通过构建专业性实践教育环境,让学生将知识与产业结合,获悉地理信息行业内的最新咨询、产业技术及未来方向,培养开发技术卓越的领军人才,是在传统地理教育模式无法满足实际需求的情况下,高校和授课教师需要针对市场需求,对教学方案进行挖掘探索。满足学生对行业产品设计和创新过程的理解和思考,同时发掘学生的优良品质。在进行校企合作模式的工作区间内,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品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得到锻炼。
2.1 校企合作模式下的教学体系设计
地理信息开发类课程具有良好的开发环境,包括web端、桌面端开发等,包括大量可实践的开发语言及示例项目供学生学习,具备多年的实践教学工作基础。在此基础上,进行校企合作模式探索具有可实现性,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不断提升教学质量,与已有校企合作模式的研究院及大学院校进行探讨。不同地区的学校的具有不同的教学实践理念及教学模式,针对地理信息企业的地区分布,制定不同的合作模式,包括但不限于资金扶持及技术支持,对于开发类技术的特定属性,拥有企业的支持,将极大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动手能力。对不同支持手段的学校制定特定的教学评价指标,对双方进行监管,保证校企合作模式具备良好的态势。经过研讨后,教学组应当从课程目标、管理模式、课程模式为教学体系,不同地区院校依据自身特性,制定不同的实践方法。
2.2 校企合作模式下的教学具体实践
2.2.1 课程题目与技术路线设计
在制定校企合作模式后,依据企业工作人员及教师商讨对应的课程题目,对应的难度及工作时间符合实际情况,即将实际生产开发内容分成不同模块后,培养学生养成自己动手能力,并具备依据问题制定对应解决方案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阶段性成果验收和汇报,保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达到既定目标,逐渐提升自己的能力和信心。
2.2.2 课题分配与过程培养
教师负责对阶段性实习内容进行验收,在实习过程中,教师主动与学生互动交流,在实践过程中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最终目标为实现课程目标,各阶段性汇总实践内,要求学生团队进行PPT汇报,由企业工作人员进行点评,能够促进师生间的互动,阶段性的总结,也能够保证良好的锻炼效果。
2.3 校企合作模式下的教学实践效果
新型的教学模式,不仅能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在短时间内得到锻炼,同时在与企业工作人员的交流过程中了解實际的市场需求,明确自己的知识短板,在之后的学习过程中,有针对性的提升自己,打磨自己的开发能力,将自己学习到的知识适当的应用于其他课程中。解决学生本科毕业设计中存在的若干问题,校企合作模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题思路,并具有充分的实验时间,探索并研发更多地理学内并未实现的算法问题,提升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创新意识。
3 结语
校企合作模式下的地理信息开发类课程教学探索,实现学校与企业资源的整合,充分发挥两者的优势,促进学生的成长,并为对应的地理信息企业输送具备专业素养的新型人才。校企合作是加强开发技术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为培养目标人才,双方共同制定课程目标、管理模式、课程模式等内容。
当前众多学校依据国家号召,实现校企合作模式,实现教学模式的不断转变,学生通过典型案例,将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应用于实际项目中,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发技术,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黄海燕,续智丹,杨福源,袁泉,边明远.基于校企深度合作的学生工程实践教育模式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9,36(04):188-192+199.
[2]柳锦宝,王增武,喻亮,陈军,褚永彬.“案例—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GIS开发类课程中的应用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7(05):140-141.
项目:本项目由教育部2018第一批协同育人项目武汉睿数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资助(项目编号:20180131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