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慧勋
摘 要: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化不断深化,中国经济经历了持续的增长,取得了世界瞩目的经济发展成就。市场化改革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着极为深远的影响。市场化不仅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也对收入分配有着重大的作用。以技术进步偏向角度为视角,分析市场化对劳动收入占比的影响,认为现阶段我国劳动收入占比下降的主要原因在于市场竞争滞后效应具有主导作用,我国未来应不断推进市场化改革,完善市场运行机制。
关键词:市场化;技术进步偏向;劳动收入;要素替代弹性
中图分类号:F12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0)09-0001-02
引言
“劳动收入占比”是国民经济中重要研究议题也是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对象,然而,随着“卡尔多事实”(劳动收入占比是一个常数)的提出,相关研究进入了长时间沉寂。20世纪80年代之后,西方发达国家劳动收入占比有上升转为下降,这种情况与以往研究不符合,劳动收入占比再次成为学术界热门议题。在同时期的国内,劳动收入占比也经历了类似情形,在改革开放前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劳动收入占比保持稳定,但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经历了持续性下降,到2007年下降到最低点。1978—2012 年中国的省级数据显示,劳动收入占比在此时段内整体呈下降趋势,尤其是20 世纪 90 年代后劳动收入份额下降最为明显。劳动收入占比下降,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经济体的共性问题。
一、研究意义与现状
劳动收入份额的下降会引发一系列严重后果,例如降低社会消费需求能力,不能为经济持续发展提供有效动力,有效需求的不足往往会引发系统性经济危机,对社会经济造成巨大打击;贫富差距扩大影响社会安定,同时也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理念相背离。由此可见,在当前继续研究劳动收入份额下降的影响因素以及决定机制,具有以下几方面现实意义。首先,有助于缓解收入不平等。这一点对于发展中国家尤其重要,虽然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经历着劳动收入份额占比下降,但在发达国家劳动收入占比依然高于发展中国家。其次,有助于防范经济危机的出现。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和帕累托效率无视个人能力差异带来的收入差距和收入不平等问题,现有收入分配下总需求无法全部吸收总供给,容易造成经济非均衡而引起地区性或全球性经济危机。
随着要素收入份额差距的不断扩大,国内学术界出现了大量探究分析这种现象的文献,这些研究多从产业结构变迁、经济发展阶段、市场垄断程度、税收制度、最终需求结构和经济全球化等视角展开,这些理论虽然具有较高的解释力,但并不能掩盖它们的缺陷,产业结构理论可以解释部分经济转型国家劳动收入占比下降的现象,但对于欧洲发达国家劳动收入占比下降的现象缺少解释力。此外,我国劳动收入占比从2013年以后出现了缓慢回升,产业结构变迁理论并不能解释种种逆转。对于经济发展阶段理论也存在着类似的缺陷,欧美等发达国家很早就完成了工业化,与中国处于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发展阶段理论并不能很好地解释这种现象,因此,现阶段研究劳动收入占比下降仍然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现有阶段研究偏向于单因素研究,多因素研究不多,且现有文献偏向于经验性研究,理论机制性研究较少。本文从市场化、技术进步偏向两方面入手,研究市场因素、技术因素对劳动收入占比的影响运行机制。
二、技术进步偏向视角下市场化对中国工业行业要素报酬占比的影响机制分析
(一)技术进步偏向的定义
技术进步偏向的概念最早由希克斯1932年在《工资理论》提出,他认为技术进步的主要目的在于节约昂贵的生产要素。技术进步大致分为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资本节约型技术进步、中性技术进步三类。与要素偏向型技术进步类似的概念是要素增强型技术进步,二者虽然有一定的联系,但是仍然具有明显的区别,以下通过公式和定义对二者进行区分。通过CES生产函数:
(二)影響机制分析
市场化转型是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的显著特征,从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2017年中共十九大提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经济经历了快速增长。市场化对于技术进步和收入分配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市场化对技术进步的影响主要通过市场竞争滞后效应和制度质量效应两个途径实现。
1.市场竞争滞后效应。市场化改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要素市场市场化进程滞后于产品市场是我国市场化改革的突出问题。要素市场定价机制不完善使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在要素价格和要素密集度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在要素市场中,户籍制度限制了劳动力的自由流动,金融约束和金融抑制限制了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在土地市场和能源市场中,政府过度干预造成不同用途用地差价过大,能源价格未包含环境成本。此外,要素市场的定价扭曲也会对不同性质的企业要素密集度差异产生影响。由于有着政府的背书,国有企业可以以较低的贷款利率融资。据统计,银行业70%的贷款最终流向了国有企业。此外,现存的国有企业存在于能源、通信、电力、金融、交通等垄断行业,依旧按照旧体制运行。企业员工的高工资、高福利对于国有企业来说是巨大的劳动力成本。民营企业情况与此相反,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为各行业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同时,民营企业以盈利为主要目标,不需要国有企业那样巨大的用人成本,因此,民营企业的劳动力成本较小。与之相对应的是,在资本市场上,民营企业投资风险较大,缺乏政府的扶持,贷款利率较高。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国有企业资本成本较小,而劳动力成本较高,倾向于用资本代替劳动,资本密集度大。民营企业劳动力价格小,而资本成本较高,倾向于用劳动代替资本,形成劳动密集型产业。因此,在市场化过程中,随着资本深化,要素密集度的差异进一步扩大会导致要素替代弹性扩大,进而影响技术进步偏向,最终导致劳动收入占比下降。
2.制度质量效应。市场化改革的制度质量效应通过垄断定价和谈判能力两个渠道对劳动收入份额产生影响。渠道之一是垄断定价,是指具有更强议价能力的企业相比于其他企业更能够获得超额利润,其企业的职工的劳动报酬份额越低。制度不完善或行政命令造成的自然垄断企业具有较强的垄断定价能力,随着市场化程度的加深,这种垄断定价能力逐渐下降,有助于劳动收入份额的回升。渠道之二是劳动谈判能力。在中国工业化过程中,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向了城市,从事工业和服务业。然而,现阶段我国劳动力素质普遍较低,缺乏必要技能,替代性较高。一直以来,我国劳动力市场供给数量庞大且文化程度低,缺乏必要的劳动技能导致劳动者的劳资谈判能力较弱。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出于政绩考虑,不注重对劳动者收入的保护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劳动者的劳动谈判能力。随着市场化的不断推进,劳动者受教育程度的普遍提升以及法律法规的完善,劳动者的劳动谈判能力会逐渐提高,有助于提高劳动者劳动收入份额。
综上所述,从技术进步偏向的角度来看,市场化主要通过市场竞争效应和制度质量效应影响劳动收入占比,其中制度质量效应对劳动收入占比具有提高作用,市场化竞争效应对劳动收入占比具有抑制作用,现阶段市场化竞争效应占据主导地位。因此,市场化劳动收入占比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削弱方面。
三、对策及建议
要素价格的扭曲和要素密集度差异变大会使要素替代弹性逐渐扩大,出现生产过程中资本替代劳动進而降低劳动收入占比。因此,我国未来持续推进市场化改革,首先,解决户籍制度、资本市场、汇率市场等制度问题并完善价格机制。其次,对垄断性企业进行管制,削弱其垄断定价能力,同时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减轻国有企业背负的医疗、教育等非企业功能。再次,提高劳动者劳动谈判能力,建立健全工会制度和完善相关法律制度,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收入。
参考文献:
[1] 王林辉,袁礼.有偏型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变迁和中国要素收入分配格局[J].经济研究,2018,(11):115-131.
[2] 文雁兵,陆雪琴.中国劳动收入份额变动的决定机制分析——市场竞争和制度质量的双重视角[J].经济研究,2018,(9):83-98.
[3] 徐圣,黄先海.中国背离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的解释——基于要素偏向型技术进步的视角[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7,(11):39-49.
[4] 钟世川,雷钦礼.技术进步偏向对要素收入份额的影响——基于中国工业行业数据的研究[J].产经评论,2013,(5):16-27.
[5] 董直庆,安佰珊,张朝辉.劳动收入占比下降源于技术进步偏向性吗?[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4):65-74.
[6] 王林辉,韩丽娜.技术进步偏向性及其要素收入分配效应[J].求是学刊,2012,(1):56-62.
[责任编辑 刘娇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