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阖
2019年5月16日,第二届中国西部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以下简称“西洽会”)在重庆悦来国际会议中心隆重开幕。
来自95个国家和地区的4000余家企业、7万名境内外嘉宾齐聚山城,共商合作,共谋发展。
“西洽会”的前身是举办了20年的“渝洽会”。一字之变的背后,是重庆服务西部、服务全国,与西部各省区市携手构建新时代新开放格局的决心和使命。
翻开中国区域版图,重庆恰好位于连接东西的中间位置。1997年,重庆直辖市挂牌成立,中央赋予重庆的使命之一,就是要发挥其区位优势和辐射作用,带动西部发展。
二十几年间,这个年轻的直辖市深度融入西部大开发战略,在山水环抱间飞速生长,由直辖之初的“大县城”发展为国家中心城市,由连接东西的“中间位置”变成了“中心地带”,在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中展现了新作为、实现了新突破。
新时代赋予重庆新使命。过去一年,带着習近平总书记对重庆的殷殷嘱托,重庆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努力在推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中发挥支撑作用。
推动大开放
2019年9月29日,渝昆高铁重庆段、四川段同步启动建设,由此拉开了为期6年的建设序幕。
渝昆高铁的开工,对重庆、四川、贵州、云南4省市而言,具有特殊意义。
这条全长699公里的高铁线是国家中长期铁路网“八纵八横”高速铁路主通道京昆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贯穿西南地区的大动脉。它起于重庆西站,最后接入昆明南站,将重庆、四川、贵州、云南4省市串了起来。
对于交通发展较为落后的西南地区来说,渝昆高铁的建设启动,不仅将沿线城市紧密联系起来,还推动了西部高铁网建设的进一步提速。
经过西部大开发20年的发展,西部地区取得了巨大进步,尤其是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作为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在西部大开发的进程中,重庆已是公路成网、铁路密布、高铁飞驰、轻轨穿行、万桥飞架,以前无法跨越的“天堑”,早已变成“通途”。
这一点,重庆工商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李敬感受很深。
在李敬看来,西部大开发的第一个10年,重庆的基础设施加快上马;第二个10年,在前段基础设施改善、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制度建设成就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内陆开放建设,由开放末梢变为开放前沿。
为了实现由开放末梢变为开放前沿的目标,重庆在内陆开放方面积极进行探索,也取得了许多支撑性的成果:铁路、高速公路大规模快速建设,长江上游航运中心日渐成形,国际航空枢纽功能日益增强,交通服务品质大幅提升,对西部大开发的支撑作用显著增强。
而过去一年,重庆更是不断推进国家首批交通强国建设试点,以构建综合交通枢纽为目标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重点构建了“五张网”——
一是“米”字型高铁网。去年高铁运营里程381公里,渝昆高铁实现开工,今年还将开工建设成渝中线、渝万、渝西高铁,加快建设郑万高铁、渝湘高铁;
二是城市轨道交通网。去年运营总里程达到329公里,今年按照“中心加密、两槽加速、两翼联通、外围辐射”的总体思路,提速实施“850+”城市轨道交通成网计划;
三是国际航空枢纽网。去年巫山机场、永川大安通用机场通航,新开通13条国际(地区)航线,累计达95条。今年将开工建设江北机场T3B航站楼和第四跑道,基本建成仙女山机场;
四是“三环十八射”高速公路网。去年高速公路通车里程新增139公里、总里程达到3235公里,省际对外通道达到20个。今年将开工渝武扩能等224公里项目,建成永川至泸州等243公里项目,省际出口通道将增至25个;
五是城市路网。去年龙洲湾隧道等项目建成通车,今年将加快曾家岩等跨江大桥和穿山隧道建设。
着眼高质量
最近两年的重庆,每年夏天都会有一个关键词——智博会。
2019年8月,2019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如期而至。在本届智博会上,5G、集成电路、智能终端、物联网、新能源等领域约600个项目集中签约。
一个个智慧项目接连不断落地重庆,源于重庆不断优化的产业结构体系和开放格局,不仅吸引了全球的要素资源汇聚于此,还辐射西部地区,推动西部地区迈向高质量发展。
拿电子信息产业来说,最初重庆只是代工生产,但随着数百家来自全球各地的相关企业陆续落户重庆,笔记本电脑的42种零部件已基本实现本地配套,也推动着电子信息产业向“芯屏器核”多终端体系方向发展。
在重庆市综合经济研究院院长易小光看来,重庆要实现在推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中发挥支撑作用的历史使命,着力点之一还是应该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在智能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率先突破。
重庆也是这样干的。
过去一年,重庆把产业高质量发展放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深入推进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科技创新,聚力建设“智造重镇”“智慧名城”,着力塑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经济实现了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
产业结构逐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中服务业占比达到53%。高技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1.8%和11.5%,对工业增长贡献率分别达43.5%和30.7%;获批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数字经济增加值增长15%;壮大“芯屏器核网”全产业链,新增大数据智能化企业1200家,智能产业销售收入增长14%;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工业技改投资占工业投资的比重达到40%左右,新能源汽车产量预计增长10%,电子产业增加值增长13.5%,智能手机、汽车产量仍居全国前列。
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服务业增加值增长6.1%左右,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51%左右;金融业增加值增长7.5%左右,江北嘴金融科技港揭牌,跨境电商进出口及结算增长17.8%;巫山县、武隆区成功入选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全市旅游总收入5734亿元、增长32%左右。
区域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加快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两江协同创新区发展,高标准规划建设重庆科学城;科技型企业突破1.6万家、增长45%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超过3100家、增长20%以上;累计引进高端创新资源(研发机构)6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累计达10个;实施重庆英才计划,召开重庆英才大会,引进各类紧缺优秀人才7000余名。
实施大保护
2019年,在萬州长江岸边矗立了18年的三阳化工有限公司拆除完毕,这家年产值超过2亿元的老牌化工企业,退出了历史舞台。
拆除完毕后,工厂所在的300亩土地将实施生态修复,修复后将复绿60亩,另外240亩规划建设物流园区。
在万州,一场清理整顿沿江化工企业的自我革命正在推进。
作为三峡库区中心城市,面对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两大“考题”,万州正在不断“破题”:做“减法”,淘汰、拒绝污染产业;做“加法”,优化产业布局、提升产业层次、扩大对外开放,探索出一条“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绿色发展之路。
万州的“破题”之路,是重庆在西部大开发中实施大保护的一个缩影。
重庆处于中国地理第二阶梯与第三阶梯的过渡地带,又位于长江上游,生态资源既丰富又脆弱,大开发必须立足大保护。
“在大保护方面,重庆位于长江上游,对于生态保护至关重要,所以重庆要有上游意识、上游担当,要从长远利益考虑,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到重要位置,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大保护做好了,对整个西部大开发的后十年,将产生支撑作用。”李敬说。
过去一年,重庆致力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全面推行河长制,长江干流重庆段水质总体为优,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50.1%,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16天,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稳定;在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上先行先试,获批广阳岛片区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国家“无废城市”试点,开展国家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积极探索路径、形成经验,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大局贡献智慧和力量。
随着重庆在绿色发展中的支撑作用逐步加强,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的重大使命,决定了重庆生态文明建设必须走在西部甚至全国前列。
新时代有新的历史使命,也有新的发展机遇。
2020年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强调,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深化川渝合作,唱好“双城记”、建好“经济圈”,对重庆在西部大开发中“支撑作用”的发挥意义重大,也将为全国发展大局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