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淮北市烈山区烈山镇邓山东汉早期画像石祠堂

2020-05-19 10:33淮北市文物局
东南文化 2020年6期
关键词:洪山画像石祠堂

淮北市文物局

内容提要:2020年,淮北市文物部门在安徽省淮北市烈山镇邓山发现一处画像石祠堂残留构件。经复原,这座祠堂应为单开间,前室后龛,前室有抱鼓石形构件,与附近发现的洪山画像石祠堂形制基本相同,时代应为东汉早期。此次发现为进一步研究这种独特建造风格的汉代祠堂提供了新的素材。

2020年3月11日,淮北市文物部门接到市民举报,安徽省淮北市烈山区港利教育小镇项目在平整土地的过程中发现汉代画像石。文物部门闻讯即刻赶到现场勘察。发现时,祠堂已遭破坏,石构件散乱弃置于一座刚被迁走的现代坟墓墓坑的周边,推断这座祠堂的原址应在这个现代墓坑附近,前期在村民挖掘墓坑的过程中被发现,并被当作修建坟墓的材料二次利用。

这些祠堂构件发现于烈山区烈山镇邓山。邓山为低矮丘陵,山前有一小河蜿蜒流过,石构件即发现于邓山的半山坡处(图一)。这座祠堂发现于邓山,因而命名为“邓山画像石祠堂”,编号2020HDC1(下文简称为C1)。现场勘察,共发现6块汉代画像石祠堂构件,分别为前室左侧壁石,后龛左右侧壁石、后壁石、盖顶石,前室地基石。依据这些祠堂构件判断,基本与2019年发现的洪山汉代画像石祠堂[1]构造、形制相同。邓山画像石祠堂距离洪山汉代画像石祠堂发现地点直线距离约十余公里,东汉时皆属于沛国相县所辖行政区域。

图一// 邓山画像石祠堂位置示意图

将残留的邓山石祠堂构件与洪山汉代画像石祠堂进行对比,可以推断邓山石祠堂缺失构件3块,应是前室盖顶石、前室右侧壁石、后龛地基石各1块。复原后的祠堂应为单开间,形制为前室后龛,与洪山画像石祠堂基本一致;面阔约148、进深约 100、高110厘米,略小于洪山画像石祠堂。

现将发现的6块祠堂构件介绍如下。

前室左侧壁石,C1︰1。抱鼓石形。高90、宽70、厚27厘米(图二︰1、2;彩插一︰1)。该石下宽上窄,下部略呈弧形,向上逐步收窄为矩形的柱子。正立面加工稍粗糙,内侧面打磨较为平整,分别刻有画像;正立面上侧矩形柱子位置浮雕出一袒胸露腹力士作蹲踞状,双手上举作承托状,其下浅浮雕技法刻划带状菱形纹。内侧面则以阴线刻技法刻划,下侧为两棵常青树,两只鸠鸟停于枝头;上侧刻划一扶桑树,树上有鸟儿栖于枝头,树下一人张弓欲射,一只鸟儿似中箭掉落身下。

图二// 前室左侧壁石(C1︰1)

1.前室左侧壁石(C1︰1)正立面、内侧面

后龛盖顶石,C1︰2。长方形,已残断为两截。长156、宽61、厚25厘米(图三)。正面打磨平整,中间阴线刻划带状菱形纹,菱形纹图案两端刻划圆圈,右端刻划9个圆圈,左端刻划12个圆圈,圆圈刻划技法为凹面刻;该石内侧面加工较为平整,阴线刻划两个圆圈,左侧圆圈内刻划玉兔、蟾蜍,右侧圆圈内刻划金乌。

图三// 后龛盖顶石(C1︰2)

后龛左侧壁石,C1︰3。正方形,边缘处有缺损。长55、宽 54、厚18.5厘米(图四)。外立正面打磨平整,刻划带状菱形纹。内壁打磨较平整,以阴线刻划,上格刻划“建鼓舞”,二人双手执桴击建鼓,建鼓上有二层幢,饰羽葆和华盖,其上两只鸟儿相对飞翔;下格刻划四个乐人作舞蹈状,执桴击奏铙、磬,姿态舒展优美;画面饰有边框,为阴线刻划带状菱形纹。

图四// 后龛左侧壁石(C1︰3)

后龛右侧壁石,C1︰4。正方形。长55、宽55、厚18.5厘米(图五)。外立正面打磨平整,刻划带状菱形纹;内壁打磨较平整,以阴线刻划,画面为两层楼阁,下层中间两人在下六博棋,两侧各有一人似在观看,阁楼上站立六人,持戟而立,似在守卫。画面饰有边框,为阴线刻划带状菱形纹。

图五// 后龛右侧壁石(C1︰4)

后龛后壁石,C1︰5。长方形。长 80、高61、厚16厘米(图六)。已残断,其中一块已缺失,余两块。刻有画面的一面打磨平整,刻划内容为厅堂乐舞,厅堂正中位置两人较为突出,应为祠主夫妇,他们凭案跽坐,正在欣赏乐舞;室外左侧一仆人持物侍立,右侧一仆人垂手站立;厅堂前为两人长袖作舞,舞者两边一人在鼓瑟、一人在吹竽;厅堂两侧刻划两座阙楼,阙楼为两层,下层站立两人,似为守卫,左侧阙楼上似有一人作蹲状。

图六// 后龛后壁石(C1︰5)内侧面

前室地基石,C1︰6。长方形,已残缺。长148、宽45、厚18厘米(彩插一︰2)。临近后龛位置雕凿出两只耳杯,石面加工稍粗糙。

2.前室地基石(C1︰6)

邓山画像石祠堂刻划风格基本以阴线刻技法为主,同时伴之以半浮雕、浅浮雕和凹面雕等技法。其主要雕刻方法依然是在剔平的石面阴线刻划,且线条简练拙朴,画面舒朗;主要刻划题材为乐舞、射猎、六博、建鼓舞。因此,在邓山画像石祠堂时代认定上,笔者认为其风格和题材与徐州“永平四年”画像石[2]有相同之处;与此类似的还有山东长清孝堂山石祠和泰安肥城栾城镇村建初八年的祠堂画像石[3],这些祠堂的画像石均为磨平石面上阴线刻与凹面线刻,时间认定在章帝前后;著名汉画学者武利华认为“属于西汉晚期、东汉早期的祠堂画像……一般是祠主生前的画像或活动内容摆放在中间位置,成为祭祀的主体。祠主单人或夫妇两人端坐在高堂上,观看乐舞表演,一旁有侍者……两边山墙上常刻划的内容有建鼓舞、六博……”[4]。综上,笔者判断邓山画像石祠堂建造时代为明帝或章帝时期,属于东汉早期的画像石祠堂。

邓山画像石祠堂与洪山画像石祠堂相比较,除刻划技法、刻划题材有些许差异,两座祠堂建造形制基本一致(图七),说明东汉早期这种抱鼓石形建筑风格的祠堂在这一地区已经成熟并流行。邓山画像石祠堂出现半浮雕、浅浮雕和凹面雕,表明东汉早期民间匠师们已经掌握这些雕刻技法,或许限制于成本或制作时间的原因,阴线刻在这一时期更能得到营建者的青睐。在刻划题材上,乐舞、射猎、六博、建鼓舞在早期邓山画像石祠堂和中期的洪山画像石祠堂没有显著变化,然而邓山画像石祠堂抱鼓石正立面上的力士、后龛盖顶石正立面上雕刻的21个圆圈,与中后期这类祠堂相同位置上的刻划题材则显著不同。总之,邓山画像石祠堂是继洪山画像石祠堂之后,再次发现的一座比较完整的抱鼓石形建筑风格的祠堂,且时代较早,刻划技法、刻划题材较有特色,为进一步研究这种独特建造风格的汉代祠堂提供了新的素材。

图七// 邓山画像石祠堂复原

(参与清理人员朱永德、解华顶、李玲、马胜利、马广锋、顾芳;拍摄朱永德、马广锋;拓片马广锋、顾芳。)

猜你喜欢
洪山画像石祠堂
《汉代画像石题榜隶书艺术研究》评介
论汉画像石中吉祥纹饰的意象之美
梁家祠堂史话
百年洪山香 幽幽复异彩
一缕青烟 一味馨香
野鸡岭
汉画像石造型特质在三维动画IP角色塑造中的应用研究
洪山桥右幅桥2018年12月1日夜间通车 新旧桥将完成“接棒”
汉风新韵
祠堂,华夏山水间的独特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