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价值的历史地段价值阐释方法
——“徐家汇源”案例的启示

2020-05-19 10:33沈平冰清
东南文化 2020年6期
关键词:遗产价值建筑

侯 实 尧 云 沈平冰清

(1.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国土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 上海 200433;2.上海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开发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 200126)

内容提要:上海“徐家汇源”都市文化旅游景区的成功实践,对基于核心价值的历史地段价值阐释方法的探索具有前瞻性和现实指导意义。徐家汇历史地段的核心价值在于这里是海派艺术发源地,近代科学、文化、教育传播地,近代建筑艺术的典范。徐家汇的价值阐释与呈现主要体现为:“点”状展示不同主题的历史建筑,开辟“文化长廊”游览线路,建立“徐家汇源”都市文化旅游景区,形成“点—线—面”结合的展示系统,初步建立文化遗产价值阐释体系。“徐家汇源”为历史地段的保护与开发提供了经验:历史地段的阐释要以挖掘史料为基础,重视核心价值研究并加以阐释,将分散的历史遗存点串联成文化线路,有助于传承、弘扬城市文化精神。

本文所讨论的“徐家汇”是指以上海徐家汇天主教堂为中心、历史建筑群相对集中的地段,这里现在已是上海的城市副中心之一,商业繁华。而其最早发源可追溯到明末,因著名的政治家、科学家徐光启而兴起。“徐家汇”并非法定的“历史文化街区”,它与“衡山路—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一街之隔,从历史上看,这里最初的建筑主要由法国天主教耶稣会建立,始终处于法租界的管辖地界之外,是一个相对独立自治的城区,因此其核心价值与隔街相望的法租界差异较大。

“徐家汇源”是上海市徐汇区政府近年来围绕徐家汇历史地段开辟的都市文化旅游景区。在建设之初,即以整体性视角、历时性眼光,对历史建筑群的核心价值进行了深入研究、评估,在修复的历史建筑中布置了系列博物馆、陈列馆,建设线性“文化长廊”,进行系统的价值阐释、呈现与传播。“徐家汇源”既是历史地段价值阐释的示范,也是文旅融合的典范,对同类型城市遗产、乡村遗产的价值阐释均具有借鉴意义。

一、价值阐释理论与历史地段

1.遗产阐释理论的发展

1957年佛里曼·提尔顿(Freeman Tilden)在《阐释我们的遗产》(Interpreting Our Heritage)一书中提出文化遗产需要通过阐释让大众了解,他提出的六个原则对遗产阐释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1]。但这些阐释原则与呈现方式主要被应用于博物馆、纪念地等独立或静态遗产之中。此后,《考古遗产保护与管理宪章》(Charter for the Protection and Management of the Archaeological Heritage)、《巴拉宪章》(The Burra Charter)、《国际文化旅游宪章》(International Cultural Tourism Charter)、《文化线路宪章》(Charter on Cultural Routes)等都提出了遗产阐释的要求。

2008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通过了《文化遗产阐释与展示宪章》(Charter for the Interpretation and Presenta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Sites),对“阐释”概念进行了总结:阐释(Interpre⁃tation)指一切可能的、旨在提高公众意识、增进公众对文化遗产地理解的活动。这些可包含印刷品和电子出版物、公共讲座、现场及场外设施、教育项目、社区活动,以及对阐释过程本身的持续研究、培训和评估[2]。

在国内,丛桂芹、秦红岭、陈曦、孙燕、张成渝等分别对遗产阐释理论的发展作了研究[3]。周婧景、严建强提出博物馆展览传播“阐释系统”的概念,“把与展览传播相关的各种重要元素——人、物和媒介,构成互相关联的整体”[4]。杜晓帆提出“文化遗产核心价值系统性阐释与呈现”的理念,认为遗产价值应被看作是动态的变化过程[5]。

2.价值阐释理论的应用

价值阐释理论常常被用于文化遗产地的展示中,目前来看较为成功的只有为数不多的考古遗址、线性文化遗产和城市历史地段。

英国哈德良长城(Hadrian’s Wall)是古罗马帝国修筑于英格兰北部的边境防御体系,1987年即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后经过两次扩展。在2006年的哈德良长城管理规划中,拟定一个全新的阐释框架用于指导世界遗产地的发展,提出两点阐释主题:(1)古罗马帝国的西北边境;(2)自然和文化景观。这两点用以指导包括遗址现场展示、博物馆展示和环境展示在内的后续工作,形成了“将展示遗产的历史信息和现实的功能需求有效结合、基于遗产价值特征建立阐释框架、整体策划游览方式和路线实现对参观者的有效引导”三方面的经验[6]。

波士顿(Boston)是美国东海岸近代文化发源地之一,拥有大量北美独立战争时期留下的遗产与遗迹。1951年,记者威廉·斯科菲尔德(William Schofield)提议用一条步行道来连接这些地标,全面保护与美国革命时代事件相关的重要历史地点,市长采纳了他的建议,正式将此线路命名为“自由之路”(the Freedom Trail),共筛选出17个重要遗产与遗址地,沿一条约4公里的城市步道展开。步道以红砖或红线标记,有特别设计的圆形标牌,串联起了波士顿市区内的公园、州政府、议事厅、教堂、纪念碑、墓地等[7],现已成为一条世界著名的文化游览路线。

国内一些遗产地也在积极探索价值阐释理论的应用,但价值阐释的对象和视角大多仍是孤立的建筑物、建筑群或纪念地。此外,“文化遗产的各类展示或利用规划中,很少有规划师基于遗产价值去设定展示内容和规划空间,因此在遗产展示的具体做法上会出现很多奇异的想法,展示内容与遗产价值脱节的现象十分普遍”[8]。

因此,当前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在旅游热对遗产的冲击以及各地以营利为先而不是以保护和教育为主要目的的遗产项目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引入文化遗产诠释与展示的国际理念,结合中国的实情,有选择地加以吸收并用于中国的实践,将会对中国的文化遗产保护和管理产生积极的影响”[9]。“徐家汇源”都市文化旅游景区的成功实践,对基于核心价值的历史地段价值阐释方法的探索,具有前瞻性和现实指导意义。

二、徐家汇的历史沿革与建筑分布

1.徐家汇历史地段的沿革

徐光启于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出生在上海县城,后官至明崇祯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内阁次辅,毕生致力于数学、天文、历法、水利等方面的研究;他还是明末著名的天主教徒,与利玛窦等传教士结为至交,为17世纪的中西方文化交流作出过重要贡献。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天主教即已进入上海,崇祯六年(1633年)徐光启去世,后安葬在今光启公园,其后裔在此繁衍生息,教徒日益增多,渐成集镇,清康熙年间因此而得名“徐家汇”。

经历禁教风波后,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法国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复来上海,初在青浦传教,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因“青浦教案”而迁入有天主教信仰社会基础的徐家汇,陆续建立了一系列宗教机构。“以文传道、以学证道”的耶稣会士,还在徐家汇传播西方科学、文化知识,推广“西式”教育。至20世纪30年代,此地已发展成具有宗教、科学、文化、教育特色的街区,并成为近代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前沿和海派艺术发源地之一。

2.徐家汇历史建筑的分布

20世纪30年代,徐家汇地区的宗教机构有耶稣会总院、天主堂、大修院、小修院、神学院、圣心女修院;慈善机构有土山湾育婴院、孤儿院;科学文化机构有藏书楼、博物馆、气象台、天文台、圣教杂志社、圣心报社、土山湾印书馆;教育机构有徐汇公学、启明女校、崇德女中、徐汇师范、圣诞女中、类思小学、震旦学院,加上国人创办的交通大学、复旦公学等。但在20世纪90年代的城市快速发展进程中一部分老建筑被拆除,保留下来的历史建筑仅有十余处,约二十栋(表一)。

表一// 徐家汇地区历史建筑保存概况[10]

1988年开始制订的徐家汇地区规划以徐家汇广场为中心分三期建设了百余幢高层和超高层建筑。徐家汇地区保留下来的历史建筑,除上海交通大学和复旦中学校园内历史环境保存较好外,其他历史建筑均已被高楼大厦所包围。为了发掘并传播徐家汇历史地段和历史建筑群的价值,2010年世博会前,地方政府开始规划文化旅游景区的整体建设。

三、徐家汇历史地段的核心价值

1.海派艺术发源地

在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的百年间,徐家汇是中国沿海城市独具特色的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窗口,也是海派艺术的发源地之一。徐家汇作为江南地区天主教传播的中心,以耶稣会为首的西方传教士在徐家汇地区系统建造了天主教堂[11]、修院、孤儿院、藏书楼、学校、天文台、博物苑等机构,构建起以法国天主教文化为基底的特色街区。

在传播西方科学、文化的同时,此地也注重吸收和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徐家汇藏书楼外观为西式,内部格局中西结合。上层为西文书库,模仿梵蒂冈带夹层的西式木结构书架;下层为中文书库,模仿宁波天一阁中式高敞的木书柜,收藏有中国古代典籍。今天的藏书楼上下层均保持了原有格局。南洋公学、震旦学院、徐汇公学等教育机构在传播近代科学的同时,均重视国文教育;土山湾画院、工艺院在传授油画、水彩画、雕塑、木雕等西式技艺时,有意识地融入中国传统技法,从而形成了以土山湾为代表的海派艺术的起源[12],奠定了海派文化的基础。

2.近代科学、文化、教育传播地

徐家汇是中国近代科学、文化、教育最早兴起和传播的地区之一,有多项科学、文教事业开中国近代之先河。在“以文传道、以学证道”的理念下,创办了大量科学、文教机构,包括中国最早的近代图书馆——徐家汇藏书楼,收藏了16世纪以来代表中西方科学文化交流的近20个语种的珍稀西文图书[13];中国乃至亚洲最早投入公共服务的天文台和气象台——徐家汇观象台,创造了中国气象和天文科学的多个第一,研究水平长期居世界领先地位[14];亚洲最大的慈善机构——土山湾孤儿院,该孤儿院还是中国最早的职业学校之一,科研和技术实力长时间在全国乃至亚洲处于领先水平[15];中国内地最早开办的西式学堂——徐汇公学[16]。此外,近代中国人最早创办的大学之一的南洋公学选址于此[17],毕业于徐汇公学的马相伯创办的震旦学院和复旦公学也萌生于此[18]。

3.近代建筑艺术的典范

徐家汇历史建筑群是中国近代建筑的典型代表,见证了上海近代建造技术与建筑风格演变的过程。徐光启墓是中国明清士大夫传统墓葬形制的典型代表,天主教会为其增建的十字架则为中国传统墓葬中不多见的实例(图一);建于1851年的天主教老堂“外观中式,室内西式”,是采用传统材料和技术,由本土工匠建造的中西合璧风格建筑。

图一// 徐光启墓

随着上海近代营造业的兴起,徐家汇地区的建筑开始转型,建筑风格也随时代潮流而变化。耶稣会总院延续了开埠早期的外廊式建筑风格;被誉为“远东第一大教堂”的天主教新堂是典型的哥特式教堂,清水红砖外墙,拉丁十字形平面,正立面双塔高耸,有玫瑰花窗、透视门等哥特式教堂的典型特征(图二),室内则用木骨泥墙模仿出四分肋骨拱顶;19世纪末至20世纪20年代,徐家汇地区又建造了一批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包括交通大学中院、图书馆、崇思楼、启明楼、大修院、圣母院等,大多采用“工字形”或“王字形”平面布局,立面强调“横三(五)段、竖三段”构图,既使建筑立面更富层次,又增加了结构的整体稳定性;20世纪30年代建造的装饰艺术派(Art Deco)风格的交通大学工程馆,由沪上著名匈牙利籍建筑师邬达克设计。

图二// 徐家汇天主教堂

4.徐家汇历史地段的核心价值凝练

徐家汇历史地段的核心价值在于它是全球化早期阶段人类价值观在中国开埠城市上海的交流、互鉴、融合的集中体现,是海派艺术的萌生地之一,其遗产对近现代上海地区乃至中国的宗教、艺术、科技、文化、教育、建筑等多个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此形成了上海徐家汇地区的历史文化基底。

在价值阐释与展示时,要将核心价值转化成更易理解和记忆的价值主题。基于徐家汇历史地段的价值研究,可以将其价值阐释主题定为:(1)海派艺术发源地;(2)近代科学、文化、教育传播地;(3)近代建筑艺术的典范。

四、徐家汇历史地段的价值阐释与呈现方法

1.“点”:历史建筑的修复与展示

徐家汇地区历史建筑群历经百年沧桑,建筑多有损坏,功能多次改变,经过陆续修复后,开辟出多处不同主题的博物馆、校史馆或展厅,展示内容除了建筑自身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外,均围绕上述三个价值主题展开,属于“点”状展示。

20世纪80年代修复了天主教堂,恢复教堂功能,定期对外开放;之后在拓宽漕溪北路时对藏书楼进行了修缮,耶稣会总院改作藏书楼的一部分。2010年至今完成修缮并使用的历史建筑包括:崇思楼,一层辟为以“汇学”为主题的校史陈列室,展现近代上海“西学东渐”的历史;土山湾孤儿院从董恒甫高级中学老教学楼中腾出一层建立土山湾博物馆,以“海派艺术”为主题,展示土山湾绘画、木工、印刷等工场的场景和工艺品,其中一些作品被认为是海派艺术的早期代表;修复后的观象台整体被辟作上海气象博物馆,展示近代“气象学”的缘起、发展与取得的成就,有大量近代气象观测仪器等实物;位于区政府院内的大修院,一层辟作“徐家汇展示厅”,展示徐家汇地区近代以来科学、文化、教育、宗教等发展,以及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就。

2.“线”:文化长廊与文化路径

2010年上海世博会前,区政府开始筹划在徐家汇地区建立景区,并且修建了一条从崇思楼出发,途经藏书楼、天主教堂,直达观象台的“文化长廊”,统一采用清水红砖墙和玻璃屋顶,结合地面铺装来作为“长廊”的标识,从而将这些散落在高楼大厦之间的历史建筑串联起来,形成游览线路(图三)。这时期的展示仍是以历史建筑本身作为重点。

图三// 徐家汇历史地段地图

2010年后,徐家汇地区陆续开辟了上海气象博物馆、徐家汇展示厅、电影博物馆、藏书楼临时陈列,结合已有的徐汇中学校史馆、土山湾博物馆、上海交通大学校史馆、董浩云航海博物馆等,共同构成了一条完整的“文化路径”,不断丰富“徐家汇源”景区的展示主题和内容。

3.“面”:都市文化旅游景区

2012年,“徐家汇源”都市文化旅游景区正式设立,目前已被评为国家AAAA级景区,实现了由商圈到景区的转变。为了维持景区的运营管理,徐家汇街道成立了管理公司,编制了旅游专项发展规划,拨付专项资金支持[20]。景区依托“文化长廊”建立了旅游步道,设置了全景图、导览图、指示牌、景点介绍牌、安全警示牌等六类标志牌,增设了三处旅游自行车租赁点,每天有免费讲解服务[21]。在此基础上,又开通了“徐家汇源”官方网站、官方微博和微信公众号,定期组织线下的讲座和参观活动。

通过对核心价值的提炼以及对历史建筑的深入研究、系统展示,“徐家汇源”景区依托徐家汇地区的历史建筑群、博物馆、陈列馆等,形成了“点—线—面”结合的展示系统,初步建立起文化遗产价值阐释体系,将“徐家汇源”景区建成一座“没有围墙的博物馆”。

五、对历史地段价值阐释的启示

1.历史地段的价值阐释要重视核心价值研究

位于同一历史地段内的历史建筑往往不是孤立建造或使用的,徐家汇的历史建筑之间关联度很高,在分别评估每栋建筑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的基础上,还要从整体上凝练其核心价值。整体核心价值的内涵往往会比单体建筑价值之和更丰富,只有把握住历史地段的核心价值,才能提炼出价值阐释的主题。

2.史料的挖掘是价值研究和阐释的重要基础

藏书楼收录了徐家汇地区近代以来大量中英文图书、档案、出版物、纪念册,以及开埠以来的中英文报刊、杂志等;观象台由气象局继承,百余年来无一日中断气象数据记录,因而保存有大量档案和实物。正是因为这些史料的存在,才使得后人能深入研究每一栋建筑的建造和演变过程及其背后的历史故事。比如从藏书楼查阅的徐汇公学档案,结合城建档案馆保存的原始图纸,可供精确地分析出崇思楼外观及每个房间格局和功能的变化过程,还原民国时期的学科设置、教材等历史信息,复原教学场景,为价值研究和阐释提供了最好的基础史料。

3.“点—线”结合的文化路径是价值阐释的重要方法

徐家汇文化长廊建立之初,借鉴了波士顿“自由之路”的展示方法。从实施效果来看,让历史建筑群在高楼林立的现代都市中产生一定的关联,证明“通过恰当的场所叙事策略来整合离散的历史遗存点继而提升与营造城市街区的文化特色是具有可操作性的”[22]。但徐家汇的文化长廊尚未贯通,要穿越徐家汇繁华的商业中心,还需要进一步优化路线。

4.不同历史建筑可以灵活设置展示区域与开放时间

由于时代的变迁,历史建筑往往会挪作他用,距历史上主要功能可能已偏离较远,要在一个历史地段内对历史建筑群进行集中开放展示,因产权而产生的操作难度可想而知。“徐家汇源”景区根据建筑实际产权情况加以区别对待的方式有以下借鉴意义:从展示区域看,或整栋置换后改作专题博物馆(观象台、交大新中院),或只腾出极少空间用作展示(崇思楼、土山湾孤儿院、藏书楼、大修院、交通大学老图书馆);从开放时间看,或分时段开放(天主教堂、崇思楼),或预约制参观(气象博物馆)。灵活设置展示区域与开放时间可以解决部分历史建筑展示与使用之间的矛盾。

5.价值阐释是以旅游促文化传承与传播的重要途径

对于“文旅融合”的时代意义,很多地方将其理解成“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片面强调经济效益。但从国家层面来看,文化软实力是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是建立文化自信的源泉,“文旅融合”的目标应该是“以旅游来促进文化的传承与传播”,而不能只讲究旅游的短期经济收益。

从“徐家汇源”都市文化旅游景区的实践来看,短时间内看不到旅游带来的经济回报,但从地区文化品牌提升、文化价值传播等社会效益来看,其成效又是显著的。而将“文化”与“旅游”结合最重要的途径就是“价值阐释”,包含了遗产价值的系统研究、评估、呈现、教育等,价值阐释和展示的过程也是价值传播的过程。价值阐释可以作为文化与旅游融合的桥梁和纽带,也是以旅游促进文化传承与传播的重要途径。

六、余论

自2019年暑假以来,笔者与上海某书店合作,选择上海历史地段,面向中小学生和家长,开发了名为“看不见的城市”系列行走课程,即城市游学课程。已完成“松江:上海之根”“徐家汇:海派文化源起”“苏州河东段:上海母亲河”三次课程,行走线路与徐家汇源的“文化路径”相似,从实践效果来看,的确能更加系统而丰富地传播历史地段的价值,收到了良好的反馈。

推而广之,上海还有很多各具特色的历史地段,如衡山路—复兴路花园洋房、江湾“大上海计划”建筑群、提篮桥犹太人聚居区、徐汇滨江工业遗产、上海革命旧址等,这些历史地段的历史建筑目前大多是“点”状的保护和展示。参考徐家汇源的模式,从遗产价值阐释的角度,进行系统的价值研究、评估、阐释、呈现、教育,可以助力讲好上海城市历史文化故事,传播城市文化遗产价值,传承城市文化精神,弘扬江南文化、海派文化和红色文化。

猜你喜欢
遗产价值建筑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遗产怎么分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千万遗产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遗产之谜
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