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内自同城化发展在国家及区域战略层面都有明确表达,它是川南经济区实现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一环。将通道经济作为内自同城化战略的突破口,遵循“设施先行、沿线布局、对向辐射、多元融合”的原则,以自贡为地理中心点,向内江、宜宾和泸州进行三向拓展,构建“3+1”通道经济模式,将是川南经济区一体化实践的有效助力。
关鍵词:内自同城化;通道经济;“3+1”模式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0)10-0057-03
一、内自同城化的战略背景
在我国经济布局“带”转“块”的过程中,城市群建设成为关键形式和重要外显标志[1]。代表性城市群建设更营造着积极的示范效应,发挥着激励效果,引领着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2016年,成渝城市群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重庆和成都先后被确定为国家中心城市。在两大核心城市的引领下,响应西部大开发中期加速发展、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协同发展、“一带一路”纵深发展的战略诉求,成渝城市群迎来重大发展机遇,在谋求区域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同时,致力于建成优化全国经济发展布局的战略高地。
2018年,四川省委第十一届三次会议在成都通过了“一干多支,五区协同”的战略部署,形成了立体全面开放的新战略态势,构建了包括成都平原经济区、川南经济区、川东北经济区、攀西经济区和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在内的区域性战略新格局,以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为战略指导思想,谋求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基于城市群发展的水平、经济地理区位的比较优势、历史文化渊源与一体化因素积累等条件,川南经济区在“一干多支,五区协同”战略中定位于建成“四川省经济副中心”“四川省第二经济增长极”“四川省南向开放的重要门户”。川南经济区以城市群建设为基础,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战略步入快车道,内自同城化的战略思想应运而生。
二、内自同城化战略的历史演进
(一)区域背景的历史演进过程
历史的政策规划与理论研究对目标区域有过不同的“表达”或“界定”,譬如“川南行署”(1950)、“川南经济区”(2006)、“川南城市群”(2014)、“川南城镇密集区”(2016)和“川南经济区”(2016)等。
1.川南行署又称川南人民行政公署,是1950—1952年存在于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省级行政区,行署政府驻地为泸州市,隶属于中共中央西南局。川南行署区下辖1个地级市(自贡市)、4个专区(泸州专区、宜宾专区、乐山专区、内江专区),共5个地级行政单位和5市辖区、4个县级市、33个县,共42个县级行政单位。1952年,川南行署区撤销,与川北行署区、川东行署区、川西行署区合并为四川省。
2.川南经济区(2006)。2006年1月,《四川省“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出台,提出“五大经济区+四大主体功能区”的区域发展新格局。本着加快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绝不走工业遍地开花、城镇盲目布局、土地无限开发、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则,《纲要(草案)》提出了构建成都、川南、攀西、川东北和川西北五大区,以及按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构建四川省未来区域发展新格局的设想。规划中的川南经济区包括内江、自贡、宜宾、泸州和乐山(犍为县、井研县、沐川县、峨边彝族自治县、马边彝族自治县),以其机械、化工等制造类产业优势突出,逐步建成一个“引擎”型区域经济中心。2011年《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提出,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基础,统筹区域发展空间布局,依托中心城市和长江黄金水道、主要陆路交通干线,形成以重庆、成都为核心,沿江、沿线为发展带的“双核五带”空间格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并将川南四地市主要纳入了“沿长江发展带”和“成内渝发展带”,大力促进包括宜宾、泸州、自贡、内江、乐山的经济区南部城市群发展。
3.川南城市群。2014年,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成都城市群发展规划和南部城市群发展规划的复函》(发改办地区[2014]1036号)要求,四川省政府同意印发《成渝经济区南部城市群发展规划(2014—2020年)》。成渝经济区南部城市群的规划范围包括川南自贡、泸州、内江、宜宾四市全域以及乐山市犍为、沐川、井研、峨边、马边五县,国土面积4.36万平方公里,2013年末常住人口1 642.5万人,地区生产总值4 845亿元,分别占四川省的20.3%和17.6%,占成渝经济区的17.7%和13.6%。
4.川南城镇密集区暨川南经济区(2016)。2016年,《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提出“川南城镇密集区”,该规划在涵盖的地理区域上与川南经济区有所不同,但却为川南经济区建设提供了国家战略背景。在此战略基础上,四川省于2016年在《川南经济区“十三五”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中,明确了包括四地市28县(区)的川南经济区格局。2018年,又进一步将其纳入了四川省“一干多支,五区协同”的战略框架。2019年,修订后的《川南经济区“十三五”发展规划(2018年修订)》发布,制定了川南经济区“十三五”发展的新蓝图。
内自同城化区域背景的历史演进呈现出几大趋势:一是更加关照区域一体化的地缘基础,区域范围更加精炼,更易于识别。二是发展内涵大于地域内涵,不再从单纯以地理空间视角进行命名,命名中直接表达了区域的经济功能。三是承载的战略层次更加丰富,既有国家战略背景,又有区域性一体化发展的战略诉求。
(二)川南经济区一体化实践中的内自同城化经验
2011年3月,川南经济区商务合作与发展研讨会在自贡召开。川南5市商务部门签署《川南经济区商务发展与合作框架协议》,提出以开放合作、商贸流动、服务业合作为切入点,推进川南经济区5市开展同城化发展。根据框架协议,5市将优势互补,抱团发展,打造成渝经济区的重点示范区,建设四川南部独具特色的商务与现代服务业新高地。
2012年,宜宾晚报、泸州晚报、自贡晚报、内江晚报推出了《川南城市群》特刊,定期在泸州、自贡、内江、宜宾等地晚报上同步推出,呈现给1 700万人群。
2018年8月,川南经济区联席会议第一次会议在自贡召开。2018年12月,内江市、自贡市、泸州市、川南城际铁路公司、参建施工单位共同建立“一路五方”协调推进联席会制度,川南城际铁路内自泸段第一次“一路五方”协调推进会召开。
2019年初,内江与自贡两地形成了建设内自两地市快速通道的提案。2019年2月,内江和自贡两地市在内江共商内自同城化发展大计,确定了2019年内自同城化重点任务,以五个“一”为抓手,务实推进内自同城化发展。2019年2月,第二次“一路五方”协调推进联席会在自贡召开。通报内自泸段建设情况,截至2019年1月底,内自泸全线开工点233个,占总量的86.9%,累计完成投资79.1亿元。2019年3月,川南城际铁路自宜段建设也进入工程施工总价承包中标候选人公示阶段。
川南经济区一体化实践中呈现几大特征:一是一体化实践的体制机制基础不断完善;二是一体化实践不断提速、深入、增容;三是突出重点,阶段布局,设施先行,进展有效。
(三)内自同城化战略的正式提出
2018年,新修订的《川南经济区区域发展规划》明确了内自同城化发展战略,为川南经济区一体化发展的务实推进提供了政策导向。2019年3月,自贡和内江两市有关部门在自贡就推动公积金主动融入川南区域协同发展中心大局进行论证,内自公积金贷款同城化正在积极对接和制定相关政策等。自贡灯会率先实现同城化市民待遇,内自公交一卡通已于3月正式发售。2019年4月,内自同城化发展规划调研座谈会在自贡召开,标志着内江自贡同城化发展规划前期工作正式启动,预计年内完成规划。内江、自贡已签署《推动内江自贡同城化发展合作协议》《共建川南现代产业集中发展区(内自片区)合作协议》等,确定在规划、基础设施、产业、生态环保等重点领域推动同城化发展,共同规划论证两市主城区之间的快速通道、自贡至隆昌高速连接线、沱江沿江快速通道等同城化交通项目,并以公共服务为突破口,推动市民同城化待遇。
三、内自同城化通道经济模式的选择
(一)选择的必要性
经济发展与技术进步使多元化、便捷高效的交通网络布局成为可能、成为必要,高质量的现代化交通网络既是区域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标志,又是支持区域发展选择的重要条件。
自贡与内江在现代交通网络布局方面相对滞后,内自同城化发展受到较大限制。在高等级交通建设方面,高铁、航空和内河航运基本处于空白状态,高速公路仅有G85(渝昆高速)内自段。封闭性的高速公路限制了内江与自贡经济联系紧密度和分布密度的提升,通道经济效应不明显,易于掉入过路经济陷阱。自贡与内江之间亟须建立开放包容的快速通道,打造通道经济,带动两地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方面的深度融合,促进内自同城化发展。
(二)内自通道经济的构造
1.通道建设。一是基于内自同城化发展的前期论证,平行于G85(渝昆高速)建设包括大山铺镇、三多寨镇、凌家镇、永安镇、白马镇在内的复合型快速通道。二是沿干线通道向两侧乡镇进行交通延伸,做好接口规划,提升连接线建设等级,形成脉状布局。三是在村村通基础上进一步推进道路交通“最后一公里”建设,实现交通到门到户。
2.经济布局。做到点、线、面结合。第一,依点布局上:围绕重要节点城镇建设,协同推进功能性经济园区建设,承担中心城市的战略功能分配。第二,沿线布局上:刺激生产要素自由双向流动,在双城之间打造包括商业中心、文化中心、娱乐中心、高端精密制造在内的“复合长廊”。第三,域面布局上:由快速通道向两侧作支线延伸,以城乡融合和乡村振兴为导向,推进双城互通、互动,建设共同市场,实现两地多元化的深度交融。
(三)内自通道经济模式的拓展
基于川南经济区空间地理特征、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区域一体化发展诉求,应以自贡为地理中心向南北两个方向实施战略延伸,构建“3+1”通道拓展模式。
1.确定自贡在四地市中的地理中心位置,自贡应保持积极主动的进取姿态,在争取省委省府支持、跨区磋商、战略协同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向区域战略中心升级,打造区域政治、商业、文化中心,优化“三二一”产业结构。
2.以区域一体化为导向,以新型城镇化为主线,以区域经济充分平衡发展为目标,向内江、宜宾和泸州三个方向布局快速通道,建立“3+1”通道经济模式。比照内自同城化通道经济建设思路,在通往宜宾方向,建设经由兴隆镇、联络镇、板桥镇、李桥镇、高店镇、李庄古镇的快速通道,打造包容特色小镇、特色宜养高档小区、旅游农业、生态公园的“魅力走廊”。在通往泸州方向,与蓉遵高速并行沿沱江经由王井镇、邓关镇、黄葛镇、起凤乡、安溪镇、万寿镇、怀德镇、海潮镇、胡市镇,打造包容特色小镇、特色农业、特色旅游和康养业的“沿江走廊”。
四、建设内自同城化通道经济的基本原则
(一)设施先行为前提
应将跨区域的交通网络建设、节点城镇建设、园区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结合起来。应以自贡为地理中心中心实施三向拓展,建设自贡—内江、自贡—泸州、自贡—宜宾三大快速通道干线。同时,结合村镇布局抓好支线网络建设,解决交通方面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做到“快得起来、慢得下来、住得進来”,实现交通网络建设与区域内多元主体的多层次诉求高度契合,避免过路经济陷阱。同时,应做好信息高速公路和网络配套。
(二)沿线布局为关键
继渝昆高速、自泸高速之后,川南城际高铁将进一步强化川南中心城市之间的联系;但川南经济区的总体平衡发展,需要在中心城市间推进经济带建设。应依托开放的快速通道,围绕中心城市战略功能分配、乡村振兴、城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强化中心城市沿快速通道的双向辐射,打造经济大动脉。同时,推动通道两侧经济布局,带动城乡之间、产业之间的融合发展。
(三)双向辐射为推力
区域内核心城市应打造利益共同体,建立内生动力机制[2]。为此,首先应通过中心城市协同规划、对向发力提供推助力,围绕打造产业园区、特色小镇、现代农庄、生态园林、绿色走廊等主题,在战略规划、政策定制和资源投放上,突出中心城市向结合部重点乡镇的辐射,推动结合部经济建设,缩小经济区内部发展梯度落差,提升一体化发展水平。
(四)多元融合为目标
同城化的实质在于融合发展,实现设施连通、政策沟通、产业相长、文化交融和市场统一。设施连通以城际快速通道和信息高速公路为核心,是贯通同城化发展的桥梁;政策沟通以顶层开放性、包容性互动为条件,拓展同城化发展的智库资源,优化同城化发展的制度环境;产业相长以协同布局、错位发展、取长补短为原则,构建彰显特色、开放包容、创新型的产业体系;文化交融以项目支撑、民间交流和政策引导为指导思想,营造和谐共生、积极生动的文化氛围,弘扬风土人情;市场统一以打破分割、规范运行、竞争有效、设施完备为内涵,建设开放、有序、高效的市场。
五、建设内自同城化通道经济及其拓展模式的对策
(一)合理定位,确立双层大区制指导思想[3]
1.四地市要积极响应省委省府“一干多支,五区协同”的战略部署,突出自身在高层次战略布局中的板块功能,认清自己所在川南经济区的战略角色,合理定位、科学规划、全域开放、協同发展,切实推进一体化建设进程,打造四川省经济副中心和第二增长极。
2.立足于川南经济区一体化高度,四地市应积极主动地淡化多行政中心格局下的行政色彩,打破行政区边界约束,弘扬契约精神,扩大、深化在政治、经济、文化、民生等方面的交流、互动,推进共建共享,促进融合发展。
(二)统筹发展,建立川南经济区战略中心
川南经济区的区域一体化发展需要一个四地市共同组建、共同参与、共同授权、履约服从的战略中心。中心建立在共同授权、承诺约束和利益驱动基础上。中心的核心功能定位是组织运营中心、智慧治理中心和预算投放中心。作为组织运营中心,它发挥高层磋商平台、组织活动筹办、共同制度规建、战略实施监督等职能。作为智慧治理中心,它发挥技术平台建管、智力资源开发、智力成果转化、管理决策支持等职能。作为预算投放中心,它负责推进川南经济区共同发展基金建立、运营,发挥针对川南经济区建设的造血、输血功能。
(三)多层复合,打造便捷高效交通网络
建设双重结合特征的复合交通网络,即道路交通与信息交通相结合,干线交通与基础性交通相结合。
1.道路交通与信息交通相结合。一方面,以川南城际高铁建设为引领,在改造提升渝昆高速、蓉遵高速管理效能和吞吐能力的基础上,以自贡为地理中心打造三条高等级复合绿道,建立高等级路网架构。另一方面,全面推进“三网融合”,构建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促进云计算与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融合发展,推进经济区政府信息资源深度开发利用,推动信息资源共享,加快推进宽带网络进村入户,建设“宽带乡村”。
2.干线交通与基础性交通相结合。完善市区高速公路出入口互通工程,建立快速通道与各节点乡镇交通的有效衔接,切实推进乡村道路交通的“最后一公里”建设。
(四)内外结合,合理规划区域经济布局
依据四川省政府办公厅《关于优化区域产业布局的指导意见》,川南经济区的战略定位于“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4],加快一体化发展,打造全省第二经济增长极”,四地市产业布局以装备制造、先进材料、电子信息、能源化工和食品饮料为主。为此,在川南经济区依托通道经济推动的同城化建设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高层战略部署的导向功能,立足于工业园区建设实施战略协同[5]。
内部以共同市场开发带动同城化建设,主打复合长廊、商业中心、精致小镇、全域旅游和休闲农业,优化供给侧结构,提升供给侧质量,使同城化与区域民生质量紧密结合起来。
(五)强化体验,优化同城化发展氛围
首先,积极开展全民性的主题活动,提升居民对于同城化发展的认识,促进形成共识。其次,推进跨区域的公共资源共建共享,增加居民在同城化建设中的获得感。最后,打造复合长廊,增强快速通道在文化与风情方面的呈现力,推进城市间对开快速通道“慢优观光旅程”,增强居民对同城化深化发展的向往。
参考文献:
[1] 魏后凯.区域开发理论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1988,(1):16-19.
[2] 覃成林.区域协调发展机制体系研究[J].经济学家,2011,(4):63-70.
[3] 川南经济区“十三五”发展规划(川办发[2016]62号)[Z].2016.
[4] 杨继瑞.川渝地区:“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战略支点[J].经济体制改革,2015,(4):58-64.
[5] 关于优化区域产业布局的指导意见(川办发[2018]92号)[Z].2018.
收稿日期:2019-10-08
基金项目:四川省科技厅项目“川南城镇密集区建成成渝城市群新增长极战略”(2017ZR0125);自贡市科技局项目“自贡市盐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研究”(2018RKX03)
作者简介:苏奎(1974-),男,四川简阳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区域经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