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尼西亚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反馈研究

2020-05-18 02:43高文宇张天骄
科技视界 2020年7期
关键词:印尼政府印尼倡议

高文宇 张天骄

摘 要

自“一带一路”倡议推广以来,当今中国和印度尼西亚的关系不断变得更加的紧密和亲近。从政府外交政策,媒体宣传报道与社会民众印象三个方面,解读印尼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和反馈。发现除却部分的中立看法之外,印尼对于“一带一路”倡议的整体印象和评价趋向于积极。

关键词

印度尼西亚;一带一路;反馈

中图分类号: D812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20.07.100

0 引言

从2013年的“一带一路”倡议启动以来,国内外已经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其中一部分从不同角度对各类项目的具体实施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也有一部分是对项目本身所涉及的国家和地区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之后,印尼的各类报刊媒体和学术著作不断围绕此话题发出了自己的见解和声音,因此从印尼的国家视角出发进行细致的考察和深入的分析显得很有必要了。一方面,需要回顾有关中国-印尼国家关系的研究、调查报告和政府工作文件,发掘不同之处和相似之处。还需要从国际关系研究的角度,集中讨论对外政策、公众观点和媒体舆论等方面。

1 基于“一带一路”建设的中国-印尼关系

当今中国和印度尼西亚的关系正变得更加的紧密和亲近,印尼政府也对中国的投资敞开了大门。尽管印尼社会对中国公司及其产品尚未完全放开市场,但事实上“一带一路”经济带的建立对中国和印尼都是大好机会。印尼的海洋政策将受益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并与之形成共鸣之势。两国的外交政策都是基于包容性的经济增长,印尼的目标是建设连接各个岛屿的海上高速公路,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将成为连接东南亚国家之间的贸易纽带。显而易见,印尼会从这项创举中得利。

印尼的对华的认知、评价、态度和情绪正逐步成为两国面临的重要关注点。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分歧虽然已经远去,但其在公众舆论方面对塑造印尼人的价值观依然存有重要影响。印尼长期以来收到西方世界的影响,价值观和世界观比较自由散漫,不易于完全契合。同时印尼又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穆斯林群体,而西方媒体总是习惯性地介入世界各国的民族问题,借机挑拨民族关系与民族矛盾。西方媒体一直用充满偏颇的宣传试图影响印尼民众的判断,并发挥了一定作用。不过幸在当前的印尼佐科政府,能搁置意识形态的差异和种族之间的矛盾,积极与世界各国进行密切的接触。不过,很多潜伏的困难宜通过学术层面加以澄清,这将有利于印尼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有一个更加清楚和全面的认识。

本研究旨在从三个角度,即外交政策,媒体宣传与社会认知,解读印尼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与反馈,具体研究目标设定为:从政府,媒体,社会三个层面,展现印尼人民对“一带一路”的认识;对来自印尼不同层次的民众观点进行查找、整合和比较,并分析民众为什么会产生这样情绪;对印尼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给出中肯的参考意见;在梳理媒体宣传资料和各种文献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中国-印尼两国如何创造合作机会,并对如何提高中国在印尼的经济与文化影响力提供有力的建议。

2 研究重心与研究方法

印尼对中国的“一带一路”建设究竟有何看法?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大背景下,研究中国-印尼关系需要考量以下三个问题,这既是对以往研究中缺陷的必要补充,也能使相关研究更具备针对性:印尼政府对于“一带一路”倡议的态度如何;印尼媒体对于“一带一路”倡议的积极性如何;印尼社会公众对于参与由中国主导的“一带一路”建设,主要的意见和感受如何。毫无疑问,当今的社会民众对本国外交政策的反馈和态度变得越来越重要,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能左右政策的制定过程。作为一个新生事物,“一带一路”倡议在推广过程中取得了不小的成效,同时必然会遭遇各种困难和挑战,因此这三个子问题的设计,旨在为了能更好地分析印尼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反应。

首先,本研究进行了访谈设计并设定了若干问题,准备在与采访对象交流中使用。采访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印尼政府方面和具有社会影响的印尼名流对中国“一带一路”建设前景的看法。本研究将相关问题进行罗列,根据不同的视角进行了分组,将不同类型的问题整合为一个完整的框架。问题模块一的设计旨在为了解受访者的背景,问题模块二可以展现出其对中国的总体看法和对中国-印尼关系的评价,问题模块三阐述了印尼高层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

其次,作为访谈的必要补充,面对印尼社会公众的调查也是必不可少的,由此可以揭示普通百姓对“一带一路”倡议的看法。相关的调查问题总计有30余条,以谷歌在线问卷的方式通过网络传播到印尼的所有省份。鉴于参与网上问卷调查的人以年轻者居多,而很多老年人则不经常使用网络,因此针对老年人群体进行直接调查也尤为重要。不过,出于使数据分析更容易的考量,网络在线调查和直接调查的所有结果都将被混合到一起,并以相同的方式进行处理。

最后,本研究还使用到世界事件互动调查的实验方法。该方法最早由美国政治学家和系统分析学家查尔斯·麦克兰于1976年提出,由此开创了国际关系系统性研究的先河。其具體操作为:收集各类文献和媒体宣传材料,包括国内外之间、国家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各国领导人的往来和言行举止、以及当前正在发生的战争与军事威胁等,然后以每日报告的形式记载下来,划分为各个单元并进行宏观的分析。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开展,中国和印尼之间的各种交往日益密切并与日俱增,由此带来的结果是相关数据记载显得数量庞大且纷繁芜杂。总体上看,这些数据可以大致划分为两个类别,其一涉及精确的数据记录,其二是对具体事件的文字描述和简要介绍。针对每一个事件,需要从中析出五个重要的变量:事件发生的时间、事件的发起者、事件的承受者、事件涉及的地理区域以及事件的具体分类,以利此后的整理、归类和分析。

3 研究数据的收集与分析

通过对相关数据的详尽分析和深入解读,我们大致可以得出印尼政府、媒体和社会对于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总体印象。这三者之间的关系非常微妙,在某些方面基本口径一致,而在另一些方面则呈现出一定的分歧,相关的案例在研究材料中不胜枚举。除却部分的中立看法之外,印尼全国上下对于“一带一路”倡议的整体印象和评价趋向于积极。首先,在政府层面的认知上,焦点主要是中国-印尼两国在历史上中断外交长达30年时间,由此导致印尼社会各阶层对华的了解程度偏低。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和90年代末,即使是印尼华人都鲜有机会参与两国间的经济和文化往来。不过几乎所有接受采访的政府官员也都认为,应该将国内问题和双边问题区分开来,印尼国内的政治虽然有些不稳定,但并不意味着印尼和其他国家之间的关系会逐步恶化,也不意味着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排斥。

其次,通过对多家印尼媒体报道的分析,我们发现诸多迹象显示印尼政府的对外官宣与真实发生的事件存在说辞的不一致。在“一带一路”倡议刚推出的时候,恰逢印尼的总统换届选举,其国内局势一度趋于复杂和紧张,有媒体宣称印尼卷入了东南亚地区矛盾和冲突。事实上,印尼政府早已有言在先,声明不作任何主张。然而,出于维持雅加达地区的和平稳定及平息国内的零星抗议,印尼政府不得不宣称控制了争议岛屿并将其与周边岛礁作了重新命名。印尼总统佐科还作势签署总统令,组织在该地区进行军事演习。然后几个主流媒体趁机对印尼国内民众报道了一番后糊弄了账,其实这才是所谓地区冲突的真相。事实上,涉及对外关系和外交政策的实施,印尼政府采取这种心口不一的策略已不鲜见,主要都为印尼政坛的不稳定性所导致,如政府机构混乱、官僚主义盛行、反对党在政策实施中的掣肘等。在东南亚地区问题上,印尼政府其实并未真正介入争端,更未实施侵占。其具体行为无非是号称占有、修改国家地图并为岛屿更名,通过堵住反对党的嘴、迎合民意以期保持内部的稳定而已。

此外,印尼社会民众对“一带一路”倡议的看法并非如媒体曝光的那样片面。大多数人仍然支持中国“一带一路”的倡议和理念,认为该倡议会使印尼在多个领域受益,比如基础设施和市场贸易等。民众普遍认为印尼当前正处在和平稳定时期,没有任何大型的政治运动,经济自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已经呈现很大改观,整个国家的运行均属良好。因此,没有理由拒绝基于“一带一路”倡议的各种建设,更没有理由与中国制造摩擦,而是应该抓住机遇,祈通南北,力求发展。尽管印尼民众对“一带一路”的看法大多趋向乐观,但也不排除有部分人的观点偏向保守,因此中国和印尼两国都有必要制定相應策略以消除偏见,以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到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各个层面的交往中去。在“经济搭桥,文化唱戏”的指导思想下,进一步扩大“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南亚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米拉,施雪琴.印尼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和反应述评[J].南洋问题研究,2016(04):79-91.

[2]侯利民.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的背景、定位和实现路径[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13(06):14-16.

[3]潘玥.“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印尼合作:成果、问题与对策[J].战略决策研究,2018,9(01):60-77+107.

[4]周玉渊.佐科时期“一带一路”在印尼推进面临的挑战与对策分析[J].太平洋学报,2016,24(10):18-29.

[5]韩敏.“一带一路”报道的框架对比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7.

猜你喜欢
印尼政府印尼倡议
印尼出手
浙江向全行业发起廉洁自律倡议
印尼政府:2020年国防开支增加16%
印尼举行反恐演习等四则
保护一半倡议: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愿景和实践
印尼的承诺
A Dialogue about Innovation in Global Economy Governance in Chongqing
一个人在印尼走山看海
发起携手共赢合作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