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课标对文学作品的考查更加注重“审美鉴赏与创造”,同时注重学习任务群的设计。拟结合教学实践,从优化群文阅读的教学目标、文本组合、课堂教学等方面探讨学习任务群对高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的优化作用。
关键词:任务群;高中语文;群文阅读
所谓“群文阅读”是指围绕一个或多个议题选择一组文章,然后教师和学生围绕一定的议题展开阅读和集体构建,最终达成一种共识的阅读教学。群文阅读运用到高中语文教学中可以凸显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打破传统的单篇阅读模式,发挥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能力,让学生的阅读视野更加开阔。
群文阅读并不是漫无边际、毫无目的的一种阅读方式,它需要在一定的任务群的基础上设立。这样可以让阅读更加具有方向性和可操作性。在任务群的背景下进行群文阅读不局限于教材的篇目,可以把高考考查的知识点变成从阅读体会中顺理成章形成的知识体系,让学生走进语文的世界,形成大语文的格局。笔者拟从以下三方面谈一谈学习任务群在高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利用学习任务群优化群文阅读的教学目标
群文阅读跟传统的单篇阅读一样,需要有一定的学习目标,否则学生在阅读的时候会感到不知所措。学习任务群的设立可以让群文阅读的学习目标更加明确。群文阅读的教学目标必须符合学习任务群的设计。教师需要根据整体目标处理好学习任务群中的具体设计,也需要把握好每一个议题中的学习重点。总之,需要形成“学习任务群——专题——议题——文本”这种结构。拟以苏教版“活生生的这一个”专题为例,我们可以选取《诉肺腑心迷活宝玉(节选)》(曹雪芹),《祝福》(鲁迅),《项链》(莫泊桑),《雷雨(节选)》(曹禺)四篇文章形成群文阅读。依据这四篇小说的特点,设置了以下群文阅读学习目标。
1.从作品主题、表现形式、文化内涵、艺术风格等多个层面感受、理解、阐释经典文学形象。
2.通过比较理解不同经典文学形象,辨析不同文体、文本中经典文学形象的异同,体会不同经典文学形象的独特价值,提升文学欣赏能力。
3.围绕鉴赏文学形象这一主题,撰写人物形象分析,养成写作鉴赏随笔的习惯,提升学生文学鉴赏的经验。
从以上群文阅读的学习目标中,我们可以看出小说和戏剧都是以鲜明的人物形象塑造作为标志,能够把握人物形象成为了学生学习的重心。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作品进行阅读鉴赏,对作品进行建构,形成个性化的阅读体验,最终通过个性化的语言表达出来。
其次,学生通过群文阅读会发现这四篇文本的文体存在差异,有三篇是小说,一篇是剧本,学习时需注意剧本与小说阅读方式的差异性。需要注意《诉肺腑心迷活宝玉》《雷雨》两篇是节选,文本都较长。鲁迅的《祝福》、莫泊桑的《项链》讲解时需要注意背景资料、拓展材料的补充。
总之,群文阅读需要在处理好不同任务群之间关系的同时,也要关注不同文本的差异性,进而开展有针对性地阅读教学。
二、利用学习任务群优化群文阅读的文本组合
群文阅读是师生围绕一个主题进行跨文本、跨媒介地阅读,需要学生能够在阅读感知的基础上对多个文本进行比较分析,进而进行整合归纳,最终形成个性化的阅读反思。所以,群文阅读有效进行的关键点是选对文、选好文,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激活学生的多向思维。选好文本进行合理地组合,需要充分考虑学习的文本内容和任务群的总体特征,以及各个不同任务群之间的联系。
首先,我们可以以“主题”为线索,组合不同的文本,挖掘文本深层的内涵。在苏教版教材中,必修课本大都是以单元主题的形式呈现的,教师可以以单元为主题开展群文阅读。比如,以“底层的光芒”这一单元为例,本单元主要学习高尔斯华绥的《品质》和杨绛的《老王》,通过学习这两篇文章使学生体会底层人民身上的光芒。教师可以适当补充同类的作品,如鲁迅的《一件小事》、师陀的《说书人》等。学生体会不同时期、不同作家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从而感悟人物命运的悲剧以及发掘人物悲剧命运的原因所在。同时教师还可以从文体特征出发,区别散文和小说的不同。在这四篇作品中,《老王》是一篇散文,教师在讲解的时候更多应该考虑作者作为知识分子对于老王的那种愧疚之情,文本的解读不仅仅放在人物的塑造上,重点把握“这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于一个不幸的人的愧怍”。而其他三篇小说可以从叙述视角的角度展开分析,比如《品质》中以“我”视角展开叙述,对小说主题的凸显有没有一定的作用?《一件小事》中的“我”有怎样的作用?这三篇小说在人物塑造上有无相同之处,其最大的差别在哪里?在学习任务群的背景下进行文本閱读会使得这些问题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利用学习任务群优化群文阅读的课堂教学
新课标提出:“围绕学习任务群引导学生广泛而又深度地参与到学习的情境中。”而群文阅读相对于传统的阅读模式,既有聚合思维的一面,又有发散思维的一面,需要求同存异。教师可以利用学习任务群来优化群文阅读的课堂教学,激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从而有效地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比如,教师可以基于任务群对相同题材或者相同艺术手法的作品进行组合,从而优化课堂教学。比如,在高中语文课本中有许多写女性悲剧的作品,教师可以对这些作品进行整合归类,然后引导学生思考造成女性悲剧命运的原因,在此基础上进行读写结合对文学作品的内涵进行深入的探讨。笔者曾经设计以“‘女性作品中团圆式结尾是否消解了作品的悲剧性”为议题进行群文阅读教学,旨在引导学生鉴赏悲剧结尾的艺术,体会作者对悲剧性的不同表现。具体的教学设计如下:
活动一:
教师导入:中外文艺作品往往在至美爱情行将终结时增添一抹暖色,呈现出“团圆式”的结局,请同学们以《红楼梦》《边城》《长生殿》《梁山伯与祝英台》 《孔雀东南飞》 五篇作品为例,探讨“团圆式结尾”会消解作品的悲剧性吗? 学生阅读文本,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品主要情节。
活动二:
学生阅读作品,从三个方面填写表格,分别是“男女主人公是谁?”“阻挠者或受阻原因是什么?”“苦难经历与悲惨结局怎样?”
活动三:
合作探究,总结悲剧性爱情作品的叙事模式,找出其共性特征。对作品的结尾方式进行分类,并写一写这样分类的理由。着重鉴赏《边城》《红楼梦》“非团圆式结尾” 的表达效果。
活动四:
对这选文作品观点进行整合,整合观点,完善议题。
通过上述教学设计可以看出,在阅读任务群的背景下多角度深入文本,解读文本内涵和蕴含的文学思想,使学生形成个性化的阅读体验和阅读感受。
生1:从刘兰芝和焦仲卿、梁山伯和祝英台、唐明皇和杨贵妃生不能相守,死却能合葬,这种死后的“团圆”更加显示了悲凉的情感。
生2:梁祝化蝶等“团圆”只是起形式上的渲染作用,冲突并没有得到真正意义上的解决,非但不是对悲剧性的削弱,反而还起到了强化的作用。
生3:这几篇作品都以一种幻想的方式对悲剧做了补偿式的“团圆”处理,富有浪漫色彩,寄托了人们追求恋爱自由和婚姻幸福的美好愿望。
生4:这几种结尾虽是“团圆式”,表面“团圆”实则内里悲痛,根源在于都没有触动悲剧性爱情的矛盾根基。
生5:这几篇作品以喜衬悲,借乐写哀的艺术手法,作品的悲剧性在“团圆”中并未消解,而是得到了强化。
由此可知,学生在相似的文本中能够分析出作品的共同特征,这有助于学生深入体会作品的悲剧性。
总之,精选文本,组合成“群”,开展群文阅读有助于学生的文化内涵得到更加持久的彰显,同时“学习任务群”可以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学习品质,让群文阅读更加具有实效性。
参考文獻:
[1]倪文锦.语文核心素养视野中的群文阅读[J].课程·教材·教法,2017(6).
[2]任培江,许佳妮,王雁玲.群文阅读课型及通用教学模块探索 [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5(10).
[3]耿翠霞.群文阅读:一种有效的阅读教学方式[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5(12).
作者简介:许红英(1975—),女,甘肃省高台县第一中学一级教师,主研方向为高中语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