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亚丹 张玉丽 朱海华
心脏瓣膜病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单个或多个瓣膜结构及功能异常,导致心脏瓣膜狭窄或关闭不全所致的心脏瓣膜病病变[1]。心脏瓣膜置换术是治疗严重心脏瓣膜病的常用手段,能有效改善血流动力学,提高心脏瓣膜患者的生活质量。但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可能发生各类的并发症[2-3]。出院后患者需要长期的遵医嘱用药﹑健康生活﹑自我监测及规律复查,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维持良好的治疗效果[4]。因此该类患者的居家自我管理行为至关重要。目前,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患者自我管理的研究较少,且多使用慢性病自我管理问卷或自行编制的问卷进行调查,调查工具缺乏瓣膜置换术后管理的特殊性。故本研究采用《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患者自我管理行为问卷》对患者进行调查,了解其出院后自我管理行为情况,以便后期开展针对性的延续性服务提供参考和借鉴,现报道如下。
采取便利抽样法,选取厦门某三级甲等医院行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的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患者;(2)意识清楚;(3)愿意参加本次研究。排除标准:严重的术后并发症,如不可逆的脑梗﹑瓣周漏等。
1.2.1 一般资料问卷 由研究者自行编制,包含患者的性别﹑年龄﹑术后时间﹑居住地﹑经济状况﹑医疗费用支付方式﹑主要照顾者﹑出院后的并发症等。
1.2.2 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患者自我管理行为问卷 该问卷由牟绍兰等[5]编制而成。问卷包含20个条目,症状管理﹑治疗依从性﹑情绪管理﹑日常生活管理﹑信息管理等5个维度。每个条目赋予1~5分。依从性总分为各条目之和/条目数,得分越高代表依从性越好,按三等分的原则,得分在3分以上者为自我管理行为高水平,3分为中等水平;3分以下为自我管理行为低水平;各维度的依从性为该维度所有条目依从性之和/条目数。问卷的信度为0.93,结构效度分析显示问卷五个因子共解释变量的75.87%,问卷结构效度良好。
1.2.3 开放性问题 询问患者出院后最希望得到的帮助是什么?
采用SPSS 20.0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使用(n,%)进行描述,计量资料使用()进行描述。
本研究共纳入106例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患者,平均年龄为(52.35±11.31)岁,出院在半年以内的42例(39.62%),半年以上的64例(60.38%),平均出院时间为(19.11±28.54)个月。调查的对象中,男性37例(34.91%),女性69例(65.09%),大部分患者来自于厦门郊区(38例,占35.85%)及周边地区(42例,占39.62%),来自厦门地区的有26例,占24.53%。家庭经济条件一般者有80例,占75.47%,贫困者有18例,占16.98%,小康者有7例,占6.60%,富裕者仅1例,占0.94%。在这些患者中,有82例(77.36%)有医保,24例无医保(22.64%)。大部分患者接受初中及以下的学历教育(85例,80.19%),其次为本科及以上者(5例,4.72%)和大专(3例,2.83%)。出院后的照顾者中,配偶为45例,占42.45%,子女为42例,占39.62%,父母为11例,占10.38%,保姆1例,占0.94%,另外有7人(6.60%)独居。这106例患者中,有18例(16.98%)出现并发症,其中出血6例,心衰5例,伤口感染4例,药物不良反应2例,感染性心内膜炎1例。
表1 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各维度得分(分, )
表1 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各维度得分(分, )
自我管理行为得分 分数治疗依从性得分 4.77±0.71症状管理得分 4.59±0.76日常生活管理得分 4.58±0.65信息管理得分 4.19±0.97情绪管理得分 3.85±1.16机械瓣膜置换术后自我管理行为总分 4.45±0.60
表2 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得分最高的五个条目(分,)
表2 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得分最高的五个条目(分,)
维度 条目 得分治疗依从性 我定期抽血监测凝血功能(INR 值﹑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活动度),并及时与专科医生联系4.78±0.72并遵医嘱调整抗凝药物剂量症状管理 当伤口周围有红肿热痛﹑流液等伤口愈合不良症状,我会及时就医 4.78±0.70治疗依从性 我遵医嘱按时按量服药,不会擅自更改 4.77±0.88治疗依从性 我按要求定期复查﹑随访 4.76±0.74日常生活管理 天气变化时我会及时增减衣服,调节室温,减少出入公共场所机会,以免感冒 4.75±0.70
表3 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得分最低的五个条目(分, )
表3 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得分最低的五个条目(分, )
维度 条目 得分信息管理 坚持记录每日抗凝药剂量﹑尿量及脉搏 3.84±1.37情绪管理 主动参加自己喜欢的休闲娱乐活动,如跳舞﹑打太极﹑听音乐﹑散步等 3.91±1.23情绪管理 向亲朋好友倾诉或向医务人员咨询﹑转移注意力等方式来调节不良情绪 4.02±1.22信息管理 主动向医护人员咨询该疾病对生活的影响等问题 4.13±1.19信息管理 使用其他药物前,主动向专科医生咨询该药物对抗凝剂的影响 4.30±1.14
机械瓣膜置换术患者出院后自我管理行为得分情况见表1~3。由表1可以看出,本次调查的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处于高水平,在各维度得分中,治疗依从性得分最高,情绪管理得分最低。
在问卷最后一个开放性题目,106例患者中有52例患者做出了回应,其中,有25例患者希望得到更多的咨询服务,有12例患者希望得到更为便捷的复查方式;有6例患者表示希望得到饮食上的指导; 3例患者希望得到保健及康复指导;另外4例患者咨询病情及伤口情况,还有3例患者咨询用药相关问题。
从表1可以看出,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总分为(4.45±0.60)分,处于较高水平,这一结果优于王婉玲等[6]研究。可能原因为王婉玲等[6]研究选择的人群为瓣膜置换术后一个月的患者,而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中,出院时间平均为(19.11±28.54)个月。Cameron等[7]指出,术后时间大于两个月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会高于术后两个月内的患者。这与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患者积累的自我管理的经验越丰富有关。
表2显示,这些患者在治疗依从性及症状管理方面的自我管理行为较好。表3也可看出,患者对于治疗及随访﹑预防感冒等条目上的依从性较高。漆红梅等[8]指出,医院重视患者的治疗及随访,而患者主观上也认为按时吃药和定期复查对疾病的康复有着重要的作用,加强了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另外,患者在症状管理方面依从性较好,患者对于伤口的异常情况关注度高。马蕙等[9]研究指出,患者对症状的感知会使患者感知到疾病的威胁,提高治疗的依从性和日常生活管理,从而使自我管理行为提高。
虽然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患者总体的自我管理行为得分较高,但是其信息管理及情绪管理行为得分较低,患者在信息管理及情绪管理方面等条目的得分也排在了各条目得分的最低分,在开放性问题中,有近50%的患者表示他们需要更多的咨询和指导。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患者在信息及情绪管理方面的自我管理行为有待提高。这与国内其他学者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10-11]。黄英苗等[12]指出受到医疗资源的限制及患者避讳就医的观念,大多数患者在治疗方面被动地执行医嘱,缺乏与医生和他人之间的必要沟通,在信息管理和情绪管理方面的自我管理行为较低。不良的心理状态会影响患者疾病管理的自主性,降低患者对疾病管理的关注度[13]。而患者在信息管理方面的自我管理行为较差,也反映了患者对自身健康的关注度和责任感不够。这也正好解释了本次调查中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水平较高,但是仍有16.98%的患者合并有术后的并发症。这一结果提示我们在对患者的延续护理中,要提供更多的信息沟通途径,方便患者获得相关信息。同时,应注重指导调整情绪的技能,加强对患者的授能,使患者在疾病管理的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增强疾病管理的主动性[10-11]。
本研究结果表明,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总体处于高水平,但是其疾病管理的自主性仍需进一步的加强,在情绪管理和信息管理方面的自我管理行为有待提高。在针对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患者延续性护理中,要注重信息的给予,并调动患者的自主性。但是本研究的样本较少,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厦门及周边地区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患者术后居家自我管理行为的情况。在今后的研究中,也可以进一步扩大样本,并分析出院后不同时期患者自我管理行为情况,为设计更为有效的延续护理方案提供有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