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书娜
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河南 郑州 450016
心肌梗死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心血管疾病,由冠状动脉缺血缺氧造成机体心肌坏死所致,多发于中老年人群[1]。心肌梗死具有发病急、发展快、病情危重等特点,有研究报道,治疗时机对心肌梗死患者较为重要,护理行为对心肌梗死的急救及后期治疗具有关键性的作用[2]。基于此,本研究以常规护理为对照,分析基于时机理论的家庭护理对心肌梗死患者的影响。具体报告如下。
选取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2018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100例心肌梗死患者,将其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各50 例。本研究已通过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患者及其家属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观察组男36例,女14 例;年龄33~84 岁,平均年龄(57.82±6.37)岁;疾病类型:广泛前壁心肌梗死2 例,高侧壁心肌梗死3例,下壁心肌梗死4 例,前壁合并下壁心肌梗死7 例,前间壁心肌梗死11 例,前壁心肌梗死23 例;发病至入院时间1~6 h,平均(3.70±0.15)h。对照组男37 例,女13 例;年龄37~79 岁,平均年龄(56.07±6.18)岁;疾病类型:广泛前壁心肌梗死2 例,高侧壁心肌梗死4 例,下壁心肌梗死4 例,前壁合并下壁心肌梗死6 例,前间壁心肌梗死10例,前壁心肌梗死24 例;发病至入院时间1~6 h,平均(3.69±0.17)h。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经生物标志物、心电图检查确诊为心肌梗死者;年龄>18 岁;心功能分级Ⅰ~Ⅱ级;病情处于稳定期。排除标准:合并严重内科疾病;合并恶性肿瘤者;合并严重肝、肾功能障碍者;合并凝血功能严重异常者;存在精神、语言沟通障碍者。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包括入院指导、健康教育、用药指导、出院指导等,针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术后低血压护理、尿激酶溶栓后不稳定状态护理及急性血管闭塞等并发症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基于时机理论的家庭护理,建立由心内科主治医师、心内科护士、社区护理人员组成的家庭护理小组,将时机理论作为基础,循证文献并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护理方案。方案内容包括:(1)诊断期,对二次心肌梗死发货所能患者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进行疏导,指导患者合理宣泄负性情绪,发放健康手册,指导患者及其家属学习心肌梗死相关知识;(2)稳定期,遵医嘱予使用药物,根据患者病情及药物性质调节药物使用,用药过程中加强巡视。指导患者了解治疗方法,锻炼家属病情观察、床旁基本护理等护理能力,指导患者积极进行肢体运动等,引导家属鼓励患者治疗积极性。制定合理的饮食方案改善胃肠道黏膜状态,促进肠胃蠕动。(3)出院准备期(4)给予患者出院指导,告知患者识别心肌梗死先兆症状的方法及处理措施,提醒并督促患者按规定时间内进行复诊,指导患者养成戒烟、戒酒的健康生活习惯。
(1)分别于护理前和护理1 个月后采用Morisky 用药依从性评分量表[3]评估的患者的用药依从性,量表满分为8分,得分8 分为依从性好,得分6~8 分为依从性中等,得分<6分为依从性差。(2)分别于护理前及护理1个月后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4]、焦虑自评量表(SAS)[5]对患者心理状态进行评估,分界值分别为53 分、50 分,得分越低表示抑郁、焦虑程度越轻。(3)统计不良心脏事件:心源性死亡、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后心绞痛、再发心肌梗死,比较预后情况。
采用SPSS 24.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护理后,观察组服药依从性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服药依从性比较() 例(%)
表1 两组服药依从性比较() 例(%)
组别观察组(n=50)对照组(n=50)好中差35(87.50)15(30.00)11(22.00)19(38.00)4(8.00)16(32.00)Z P 4.137 0.000
护理后,观察组SDS、SAS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SDS、SAS评分对比() 分
表2 两组SDS、SAS评分对比() 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对比,a表示P<0.05
组别观察组(n=50)对照组(n=50)t P SDS评分护理前58.52±5.49 58.38±5.51 0.127 0.899护理后41.18±3.98a 46.33±4.01a 6.446 0.000 SAS评分护理前63.09±5.22 62.76±5.19 0.317 0.752护理后43.12±3.89a 49.54±4.73a 7.413 0.000
观察组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基于时机理论的家庭护理是一种从患者立场出发,力求提供最佳护理服务的护理模式,针对心肌梗死疾病特点和患者情况制定综合护理计划,从而针对性提高治疗效果,促进患者恢复[6]。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后,观察组SDS、SAS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更低。结果提示,基于时机理论的家庭护理可改善心肌梗死患者心理状态,降低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心肌梗死可促使患者交感神经进入高度兴奋状态,导致甲类肾上腺素过量分泌,可诱发机体挠动脉、冠状动脉等发生痉挛, 使患者感受到强烈的心绞痛,加重患者心理负担,不利于患者病情恢复[7-8]。基于时机理论的家庭护理通过心理护理,加强与患者沟通交流,有利于改善患者负性情绪,提高患者治疗信心与治疗依从性,从而促进患者恢复。基于时机理论的家庭护理通过饮食干预,保持患者饮食低热量、低脂食物,多食富含维生素的食物,有利于改善患者营养状态,促进患者恢复。给予患者出院指导,告知患者识别心肌梗死先兆症状的方法及处理措施,提醒并督促患者按规定时间内进行复诊,有利于降低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表3 两组预后情况比较 例(%)
综上所述,基于时机理论的家庭护理减轻心肌梗死患者负性情绪,从而提高其服药依从性,有利于降低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促使患者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