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玉琴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外国语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随着中国大学“双一流”建设的正式启动,外语学科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复合型人才成为对接“双一流”建设的热点话题。要真正达到提升学生的外语实际应用能力和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目标,外语教育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专业外语能力和学术外语能力[1]。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学术英语能力是复合型人才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探索适合我国高等教育现状的学术英语教学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2]
《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再一次明确了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ESP)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随着中学英语教学水平提高,大学生选修学术英语课程的会愈来愈多,学术英语最终将会成为大学英语教学的主流[3]。理工科学生作为大学英语学习的一大群体,其ESP能力的匮乏与培养目标的设定严重脱节。鉴于此,本文尝试从学术阅读的角度探索ESP能力的培养模式,以培养其掌握本学科学术阅读和专业动态的能力,同时对大学英语后续课程的开发和利用也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
专门用途英语(ESP)这一术语自20世纪60年代首次出现后,在第二语言或其它语言教学中一直是理论发展和创新实践的前沿问题[4]。《指南》中把个人、社会语域使用的英语称为通用英语,把学术、职业语域使用的英语称为专门用途英语[5]。ESP是专门“为满足学习者的特定需求而设置的”[6]4。ESP强调学生的学习目标和优先能力发展的需求,“他们或许在大学学习或在企业工作,但也可以是中学生”“他们或许要有基本的语言基础,但也可以是初学者。”[6]15-18
ESP教学将被大范围地纳入到各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日程,其目的是“培养围绕学业、学科研究和创新创业进行交流的语言能力。”[7]对逻辑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创新性思维、比较性思维等都较有优势的高校理工科学生而言,ESP教学更是不可或缺和迫在眉睫的。然而,在ESP教学中存在着一个严重问题,特别是在大学,ESP往往被视为一种“服务活动”,被分流到特定的学校部门,作为一种被边缘化的补救练习课程,旨在修补学生的学习问题[4]。
理工科学生是当前大学英语学习的重要群体,专业涉及电子、机械、生命信息仪器等,擅长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通用英语能力较低,但是对学术英语和专业英语的需求很大。一方面,他们对外语的交流媒介和信息表达动机增强,迫切需要利用英语来满足学术和专业交流的需求;另一方面,他们普遍认为其自身的英语能力远不能适应当前目标环境提出的要求,如撰写英语学术论文等。
ESP技能涉及多个方面。不同专业的学生对技能需求的侧重点也会有所不同。笔者通过对所任教的理工科学生进行调查,发现他们对ESP阅读和写作技能的需求最为强烈,其次是翻译。理工科学生入学后对本专业的学科发展和就业趋势有所了解,阅读和写作是他们撰写学术论文的两块技能跳板。同时,读写译一直是理工科学生英语学习中的瓶颈。作为必修的大学英语精读课,阅读是该课程最重要的板块内容,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语言技能,在ESP教学中,“在授课和交流都不是英语但学生必须用英语读懂文献的大学,很有必要开设学术英语(简称EAP)的阅读理解课程。”[8]
Spector-Cohen等人在设计学术英语阅读课程教学时提出了四维法(four-pronged approach),即四个层面的阅读教学任务:语言形式(Linguistic Forms)、阅读策略(Reading Comprehension Strategies)、学术体裁(Typical Academic Genres/Rhetorical Forms)和标准任务(Criterion Tasks)[8]。“语言形式”是指在学习学术阅读课程时强调学生的“认知”而不是“产出”。可以说,语言层只是一种附加工具,主要让学生学会从句子层解构语篇。在当前的大学英语教学环境下,学生很难成为完全独立的学术英语阅读者,因此在ESP教学中加强学生对学术英语的认知很关键。“阅读策略”主要是让学生将学术需求和自身学习关联起来,以此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学术体裁”或“修辞形式”,在Spector-Cohen他们看来,关键是找到学术英语阅读课程所需的具有代表性的真实学术文本,让学生熟悉所学领域的词汇和语篇类型。“标准任务”是指既可以揭示文本内涵又能反映真实生活的学术任务。学习者可以将课堂学习的体验与自己的学术任务结合起来。Spector-Cohen等学者认为设计一系列与阅读主题相关的任务就是一种很好的教学尝试。
Spector-Cohen等人提出的四层面学术英语阅读教学任务体现了设计课程教学大纲时的阶段性教学步骤,同时也是设计学术英语阅读课程的必要元素。然而,在讲授这些要素时,需要设计什么样的教学大纲?Spector-Cohen等人紧接着又提出了CPSD(Complementary Pyramid Syllabus Design)模型,即双金字塔式互补型课程大纲设计模型[8]。该模型根据学生的外语水平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初级水平的学习者以四元素中的“语言形式”为主。同时,适当训练“阅读理解策略”技能,随后自上而下过渡到“语篇”和“标准任务”。
结合Spector-Cohen等人的学术英语阅读课程四维要素分析框架,笔者试图建构了理工科学生ESP阅读能力三层级培养模型。该模型从知识、技能和能力三个层面落实学生的学术英语阅读能力,具体如图1所示。知识层、技能层和能力层并非完全独立,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操作过程中,三个层次又可相对独立。
词汇知识对阅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早在1985年,Perfetti就从心理语言学的研究视角指出娴熟的读者首先会关注80%的内容词汇,其次再会花少量的时间处理这些单词,最后集中精力处理更高级别的信息[9]。Spector-Cohen模式中的“语言形式”层面为ESP阅读技能奠定知识基础,提醒学生在学术阅读过程中应关注常用和核心学术词汇。知识层的另一大学习目的是让学生学会下定义、解释、举例说明、描述、对照等句型结构,为建立一定的篇章结构意识奠定基础。知识层主要结合学术阅读过程中的语言形式来提高ESP认知性阅读能力。可以说,知识层主要解决“What”(读什么)的问题。
“阅读理解策略”重点培养学生的ESP阅读技能。通过课前阅读的形式要求学生完成一定的课外阅读量,同时通过学习猜测词义、做阅读笔记等技能让学生逐渐具备分析、鉴别、评价、批评等阅读综合能力。技能层的“学术体裁/修辞形式”可服务于深度阅读技能。这一阶段涉及对不同阅读策略和技能的归纳和总结,一方面可为学生撰写学术论文打下基础,另一方面有助于他们了解学术英语体裁结构特征。教师可结合时事热点和学生的兴趣点选取合适的文本。可以说,技能层主要解决“HOW”(怎么读)的问题,旨在帮助学生增强学术阅读所需的篇章架构、意义解构等意识。
能力层与“标准任务”有关。“标准任务”是典型的“运用”层,更关注文本的内涵。通过前期的大量阅读,最后形成自主学术阅读能力,特别是能结合自己生活和学习的现实环境进行灵活运用。这一层面要求教师设计不同类型的学术阅读任务,让学生把课堂的ESP知识和技能用于自身的学术体验,如撰写实践报告、聆听学术讲座等。在Spector-Cohen看来,教师设计的任务需要和学生所阅读的材料直接相关。能力层主要解决“Now What”(读完又怎么样)的问题。教师在该阶段可通过设计巧妙的阅读任务,逐渐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自主融入生活、学习的能力,最终形成学术阅读的自主性。
图1 理工科学生ESP阅读能力三层级培养模型
综上,ESP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项复杂、多层次、系统的工程。“由于大学英语是一门公共课,教师很难专门针对某一学科方向制订教学计划,而学术体裁层面和思辨层面的教学活动客观上又要以一定专业深度的内容为依托。”[10]教师在ESP阅读教学中因材施教、因需选材显得尤为重要。Block在1992年就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将学生在阅读理解时遇到的困难归因于阅读素材而并非技能的缺乏[11]。
目前,本科生的学术英语教学非常令人堪忧,“学生在专业课上做四六级的模拟题,过关之后,英文文献读不了,英文论文写得一塌糊涂”[12]“大多数大学毕业生的英语水平只能对付日常生活交际,很少能够读懂自己专业上的文献,更少能够用英语开展自己的研究或工作。”[13]鉴于当前很多理工科院校未给大一新生开设ESP课程,因此教师只能将ESP教学文本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拓展阅读或深层次阅读材料使用。同时,选取的材料必须符合学生学习特点,确保学生确实“愿意学”“有所学”。以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理工科学生为例,要培养这类群体的ESP阅读能力,选取有学术内容的阅读文本至关重要,因为他们“不熟悉学术术语和所在专业领域内的概念性问题”[8]。
英文报道具有时效性、趣味性、准确性、信息海量、语言现代性及词语丰富性等特点,可以将报刊报道作为课程材料。关于新闻报道的价值,Monika Bennarek[14]从三个维度来剖析:一是从报道事件本身来考察新闻的“新”,如新闻中所涉及的人物以及他们对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第二维度是参照新闻工作者对事件所持有的观点,新闻价值被视为某种认知,这种认知可以是新闻工作者的某种态度抑或是他们所执行的某种准则或规范;第三维度是剖析新闻形成过程中所涉及的各种材料,包括输入材料(新闻稿、其它相关网站、文本、图片、视频等)和输出材料(实际的新闻报道等)。总之,英文报刊或传媒英语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各项语言技能和媒介素养[15],同时也是构建语篇意识、提高学术写作很好的教学素材[16]。通过训练理工科学生掌握专业报道所富含的逻辑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创新性思维和比较性思维知识,最终加强其在本专业的学术语言运用能力。
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和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大学英语教学课程设置的现状,选取国内英文杂志《中国日报》(ChinaDaily)为课程材料。ChinaDaily作为国内第一份全国性的英文日报,是中国之窗、世界之窗,是阅读首选的中国英文媒体。此外,该报刊文章覆盖面广,难易度不一,非常适合理工科大学生使用。ChinaDaily在用英语介绍国内外各个领域的发展状况时,有非常可靠、官方的消息源,用词上也有其自身的特色,浅显易懂,也非常适合理工科学生。
以材料与环境工程专业学生为ESP阅读教学对象,选取ChinaDaily的专业性报道(1)http://europe.chinadaily.com.cn/epaper/2016-07/15/content_26097264.htm.为课程材料。该报道的主题是纳米材料的中俄科技合作。参照ESP阅读能力三层级培养模型,结合知识层的“语言形式”、技能层的“阅读理解策略”和“学术体裁/修辞形式”以及能力层的“标准任务”,对所选的报刊材料进行分析,旨在帮助学生在进行学术阅读时能树立更明确的学习目标。具体分析可参见表1。
表1 基于ESP阅读能力层级培养模型的文本分析
由表1可知,首先,ChinaDaily主要关注的是专业领域内的相关事件,理工科学生通过阅读该类素材,可以获取常用的AWL学术术语(如annual, transform, innovate, stress等)来达到语言层的学习目的;其次,该杂志也关注专业学科本身的动态和介绍,文本为材料与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提供了学术语篇框架(主要指“句子结构”层面)。因此从学术体裁这一层面而言,该杂志的报道也可满足技能层的学习需求;第三,国内报刊的英文报道,不管从内容层面还是语言层面,都比国外报刊的难度低。
在信息化时代,外语教育要培养高校学生多语种信息技术能力,让学生能用外语进行阅读和写作,能用外语获取学科的前沿信息,能用外语传递自己的观点和想法[1]。可以说,“一个成功或至少是合格的大学生应当要了解本学科的国际前沿发展情况,并有能力用英语进行国际交流”[17]。对于理工科学生需求较大的ESP读写译技能而言,不管是哪一项技能,都需要学生“在一定的专业学科文化相关的语篇实践中选择恰当语类来做事”[8]。文本选择好后,结合该群体的ESP学习需求,再进行基于文本分析的ESP教学。
有学者指出,“第二语言学习者需要将习得的语言知识和技能及时地与本专业知识相结合才能提高他们的认知学术语言能力,才能在一定的学术环境中有所建树”[18]。ESP阅读能力层级培养模式的构建正是将学生的语言知识与技能相结合,在一定的教学环境中实现学术阅读认知和学术阅读能力的提升。笔者通过构建ESP阅读能力层级培养模式,以期为人才培养总目标服务。当然,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ESP的需求调查仅限于笔者所任教的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理工科大二学生。同时,在ESP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上,可针对ESP学术写作和翻译进行进一步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