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针灸法”对乡村旅游灰空间的更新与活化应用研究

2020-05-18 08:41陈怡君辜英雪霞黄琳洁许欣悦
山东林业科技 2020年1期
关键词:旅游区活化针灸

陈怡君,辜英雪霞,黄琳洁,赖 敬,许欣悦,杨 勉

(四川旅游学院艺术学院,四川 成都 610100)

1 研究背景

1.1 相关政策

党的十九大以来,政府大力发展乡村振兴战略,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乡村旅游已经成为复兴乡村的重要动力。乡村旅游的开发和建设,离不开国家、政府政策的支持和引导。乡村振兴受到国家及政府重点关注,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乡村旅游建设需因地制宜、特色发展。乡村旅游大众化的同时也大量出现乡村文化流逝、千村一面等问题,凸显乡村特色、培育旅游品牌,推动乡村旅游发展提质升级成为乡村旅游建设的重点难点。四川省紧跟中央步伐,发布《四川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要统筹城乡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优化村庄功能布局,突出实用性,符合农村实际、满足村民需要。激活农村资源要素,留住当地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基因”。

各种政策的合力支持有助于推动乡村旅游的规模化发展,是促进乡村旅游健康、快速和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同时,众多相关政策的颁布,侧面反映出国家对乡村振兴的关注,亦是对乡村旅游的重视。但乡村旅游处于初步阶段,有待解决的问题,对问题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1.2 现状分析

基于众多政策支持,各大城市都积极投身于美丽乡村的建设中,乡村旅游业也因此发展的如火如荼。但是绝大多数的乡村旅游业仍处在发展阶段,存在着不足和漏洞。研究通过实地调查和文献收集,发现乡村灰空间的产生是乡村旅游地建设与发展滞后的一个重要因素。针对乡村旅游地灰空间调研发现,导致灰空间产生的主要原因包括了布局不合理、主次空间衔接不上和盲目模仿等。虽然对于一个旅游景区来讲,灰空间的面积只占很少比重,但它的存在却能大大影响旅游区的整体美观性和统一性。活化灰空间不仅能对灰空间进行重新利用,还会使整个旅游区有一个质的提升。乡村旅游必须不断寻求合适的方式来满足长久发展的需求,因此本文抓住重点,研究灰空间的活化方法,对于乡村旅游乃至乡村振兴都显得尤为重要。

2 概念阐述

2.1 乡村旅游灰空间

“灰空间”这一概念是由日本建筑师黑川纪章提出的,其传统释义是两种不同空间之间的过渡空间[1]。这类空间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积极作用影响下的空间有休闲空间、娱乐空间、交流空间等[2-3]。消极作用影响下易形成闲置空间、未被合理利用的空间、吸引力不足的空间等。但本文研究的灰空间是指未被合理利用的空间。

乡村旅游灰空间出现的原因,包括空间布置混乱、整体性不足、地域性缺乏和忽略功能等[4]。这类空间的存在不仅会让乡村旅游区空间无序,还会影响外来游客的体验感受,因此活化灰空间对当下乡村旅游区改造显得尤为重要。

2.2 城市针灸法

城市针灸法是一种改造城市的方式,指城市在经济发展陷入困境或出现衰退时,无法对城市进行大规模推倒重建的情况下,采取的以点式切入的方法,旨在对城市进行小规模、渐进式和持续性的改造[5-6]。城市针灸法只针对城市发展中出现问题的小地区和小范围,以点带面,渐渐的激发城市活力。因地制宜,以耗费城市最微小的人力、物力来获得最大面积的城市更新,使城市的整体形象有一个质的提升。简单来说,城市针灸法就是运用针灸的手法,以一个微小的“穴位”切入,对整体做出调整[7-8]。

虽然“城市针灸法”广泛应用于城市且有理论成果,但在乡村改造中并未出现过。目前国家大力推动城乡统筹化发展,乡村发展与时俱进,城市与乡村差距逐渐缩小,出现更多共性。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把握城市与乡村的共性且尊重它们的个性差异,将“城市针灸法”合理的运用在乡村活化中。从另一方面来看,小规模改造资金投入较少,效率高且效果显著,这种方式正适合乡村旅游的建设发展。

3 乡村旅游存在的灰空间问题

3.1 公共空间缺乏互动

当公共空间中的景观设施、服务设施等各种要素与人之间没有互动时,人与空间就缺乏交流(图1)。人在缺乏交流和趣味性的空间中没有参与感,空间只能满足最基本的功能需求,空间对人就没有吸引力,就易成为灰空间。往往面积较小的空间的景观打造上往往会忽视互动性与趣味性。在设计旅游区应重视各个公共空间给人的体验,保证游客的参与性与体验感。

3.2 观赏空间易被替代

一旦空间降低或丧失其功能性、景观性,那么空间也就没有存在的意义。旅游区游客大多走马观花,不做过多停留,缺乏凝聚力。造成空间凝聚力不够的主要原因有:一是空间规划不当,空间划分过于大,缺乏细节刻画(图2)。当空间空旷且无序时,观赏者往往会观察不到重点,或是空间本就没有主要景观焦点;二是空间边界不明确,视线散乱无聚集力,人们很少驻留停留。这两种原因都会导致空间在人们心中毫无存在感。

3.3 转角空间不被重视

转角空间一般依附于建筑存在,多是道路交汇处与建筑间的过渡空间。现在乡村旅游空间与当地村民住宅紧密结合,每户村民拥有独栋或者独立院子,在独栋房子与外部道路相连接的转角处,其面积较小、形状不规则,不易改造,通常会被村民忽视。且转角空间不是旅游区设计重点,设计者也不会过多关注,通常就被建设成空旷的水泥地或泥土地(图3)。因其毫无观赏性和吸引力,从而变为灰空间。

3.4 记忆空间功能流失

旅游区空间在进行改造时会对空间功能进行重新定义,也就是不同功能间的新旧交替。虽然转换空间功能看似是一种激活空间活力的途径,但改造过程中不深入了解空间,单纯通过平面构成来进行设计、改造甚至是定义,不仅会导致空间原有记忆流失甚至消逝(图4),还会逐渐降低村民对空间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以及游客对空间的新奇感。改造空间不能只注重设计构成,还应重视场所精神。

4 “城市针灸法”下的灰空间活化

针对乡村旅游区在建设后空间存在的问题,因不能随意改动整体布局,故只能对灰空间内部进行改造,这种不对整体进行调整,而是改造小部分的方法与“城市针灸法”的理念相似,因此“城市针灸法”同样适用于乡村旅游灰空间的改造。研究力求用最便捷有效且成本较低的方式,对乡村旅游灰空间进行改造,通过实地调研、案例分析等方法总结出基于“城市针灸法”理念下的灰空间活化方式。

4.1 增强整体体验,恢复场所活力

针对整体体验,本文研究方式是从五感元素入手。人的“五感”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五感”形成了人们对事物和环境的立体感知。在有视觉体验的基础上,加入听觉、嗅觉、触觉甚至味觉体验,与视觉景观相辅相成,增加多感官体验,将空间塑造为更丰富多样的景观空间。例如道明村有一处广场,内部较为空旷,但其铺装结合了碎石(图5),人在上面行走时产生沙沙的声音,并有较好的触觉体验,对游客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从听觉入手,可以为空间增加一些人们喜爱自然声音,如风声和水声。在场地中放入风铃,或是种植一片当地树种,让人们能听到悦耳的风铃声或沙沙的树叶声。或是利用水景,在有视觉观赏的同时,能让人听到水滴声或水流声。从嗅觉上,可通过种植植物实现。草地、树木散发出的清香会给人沁人心脾的感受,同时也可加入花香。触觉上,可通过乡土材料制作能与人互动的雕塑,吸引人们进行触碰,增加游客对当地乡土特色的直观印象。增加其他感官体验,能让空间更具魅力,达到活化目的。

4.2 突出景观重点,凝聚视线焦点

在空旷的场地中凸显景观焦点,设置具有特色的、吸引人眼球的装置小品或公共家具。以崇州市道明竹艺村为例,该村就运用了这样的活化手段。道明竹艺村在春天会种植油菜花,对于一般旅游区来说,花田面积较大可作为远景观赏,但因近观无其他参照物,所以略显单调无趣。但道明竹艺村的设计者在花田中分别设置了两个不同的装置小品。其中一个是以竹编为材料,高约5m左右,由竹凳和竹梯组合而成,结构奇特还富有寓意。经过观察与记录,人群在此停留观赏的比例达到了80%。装置小品既符合当地传统文化特色又使游客地视线得到凝聚,该方法确实起到了活化灰空间的作用。

另一个装置是由镜面材质构成,被打造成了一个迷幻的花镜装置。设计师利用镜面反射的原理让装置与油菜花田融为一体(图6),人漫步其间体验迷宫的神奇感觉。装置小品镜面迷幻的光影效果让游客在该空间内停留较长时间,促使空间与人之间产生交流和联系。

4.3 增强空间围合,设立文创售点

增强空间围合旨在让人们感到安全和舒适,促使人们能够主动进入空间。其次在街角空间设立一些活动,如让村民进行文创售卖,展示一些当地手工艺品或特色产品,增强对游客的吸引力,不仅活用了街角空间,还增加了村民的经济收入。以崇州市道明竹艺村为例,村民就利用转角空间售卖当地特色竹编工艺品(图7),传统竹编手工艺品有竹蜻蜓、竹帽、竹拖鞋等,还有现代趣味的竹熊猫、竹手链等。这些都吸引了很多游客前去购买,甚至有的村民为了吸引游客在墙体上挂了小彩灯和旋转小风车,整个氛围瞬间变得温馨、活泼。

无独有偶,成都市青杠树村利用转角空间搭建植物景墙(图8),就是在墙体前放置多层木架,每一层都种植不同的植物,如花卉、草、多肉植物等。因其特殊的景观效果,转角空间成为了一个新的视线焦点。在此基础上,为植物进行挂牌和宣传等活动,使街角空间摇身一变成为科普展示园,让其不仅有可供观赏的景观性还具有教育意义。

4.4 重塑地域文化,唤醒场所记忆

乡村旅游的设计和保护,应基于乡村的历史文化沉淀、村民的习俗流传,共建一个村落的叙事空间。好的空间是每个空间体验者对乡村曾经的人文记忆的一种追思和共鸣,场所精神的营造能够为乡村旧空间改造中提供更多的体验感觉。充分挖掘乡村本身的文化内涵,突出乡村田园的本底特色,以点带面式激活乡村改造中遗留的灰空间,凸显空间功能实用、纯朴绿色的环境氛围,努力展现乡村天然野趣的魅力。

道明村利用巴蜀竹文化,在维持乡村原有肌理的同时对乡村进行改造,竹里家家户户熟知的竹编化为了设计,乡村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使得道明村成为中国乡村旅游的典范之一。道明村用竹编文化串联整个乡村的故事空间(图9),在道明村乡村建设中,原有空间基底发生改变,功能性质也与以往大不相同,如庭前屋后的“自留地”转变为具有新功能性质的“商用”场地,通过赋予其村民日常熟悉文化内涵唤醒该区域的场所记忆。各个公共空间以竹为文化脉络演绎出原汁原味的川西坝子的生活情态,或抒情或叙事,激活了该区域的场所记忆,进而带动了各个空间文化的共生,实现空间的相互渗透融合。更多的游客慢慢走进空间、活化空间,最终促进乡村人居环境的持续健康发展。

5 结语

研究发现乡村旅游区的空间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空间的更新速度难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空间需求,因此出现了灰空间。虽然灰空间的出现带来了文中提及的一系列问题,但不也可看做一个契机吗?在实践上,本文从研究“城市针灸法”的手段出发,以更灵活精准的方式思考乡村旅游区的空间活化与利用模式,旨在通过加入少量设计元素来唤醒灰空间,进而触发其周边环境的变化,从而起到激发乡村旅游区活力、更新乡村旅游区面貌的目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并能体现一定生态价值,为以后相关人员研究乡村旅游区改造提供一些思考和建议。

猜你喜欢
旅游区活化针灸
无Sn-Pd活化法制备PANI/Cu导电织物
针灸在脑梗死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工业遗存的活化——叁伍壹壹的时光与鲜花
朱俊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传承
活化非遗文化 承启设计内核
针灸
黄陵旅游区开发对目的地的综合效应研究
黄陵旅游区开发对目的地的综合效应研究
“兔”与“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