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雾霾认知视角的大学生环境教育研究

2020-05-17 13:42刘兰芳罗冬梅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防霾雾霾环境

刘兰芳,罗冬梅

(衡阳师范学院 城市与旅游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2)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及快速的城市化,越来越多的城市环境问题显现出来,雾霾就是一种典型的城市大气环境污染事件[1]。雾霾不仅对人们身心健康危害极大,同时还降低能见度影响交通安全,直接威胁城市可持续发展[2]。近年来,中国雾霾频发且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危害性明显,已经严重影响到美丽中国建设。由于雾霾相关知识的普及不到位,致使公民对雾霾的认知不够,公民参与防霾治霾的积极性不高[3-4],环保意识淡薄,从而严重制约 “蓝天保卫战” 的实施。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建设者与环境保护的主力军,其雾霾的认知水平与环保意识对美丽中国建设更加重要,因此在研究大学生雾霾认知的基础上,探究大学生环境教育对策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1 大学生雾霾认知调查方法

1.1 调查问卷设计

查找雾霾认知与环境教育研究的相关文献[5-7],通过理论集成与创新设计大学生雾霾认知及其获取途径的调查问卷。问卷以选择题为主,涉及的内容包括:(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以性别、年级、学院、教育环境为影响因子作为调查者的基本信息,对比分析大学生对雾霾的认识及环境教育背景。(2)雾霾认知基本情况调查。从雾霾概念、雾霾成因、雾霾危害等方面调查分析大学生对雾霾的认知情况,相关问题包括 “大学生对空气污染状况关注度、雾霾的主要组成成分有哪些、雾霾天气产生的主要原因、雾霾天气造成的危害有哪些等。(3)防霾治霾措施调查。从大学生个体防护雾霾措施与对政府治理雾霾措施的认同度两个方面设计问卷,如设计的问题有 “雾霾天气会采取什么样的个人措施” 、 “当地政府采取了哪些雾霾治理措施” 、 “学校采取了哪些防霾治霾对策” 等。(4)雾霾背景下学校环境教育实施情况调查。主要调查分析学校是否从雾霾治理角度设计相关的环境教育课程及活动等。

1.2 调查对象选取

本研究调查对象是衡阳师范学院西校区的大学生。西校区包括了南岳学院、初等教育学院、生物与环境学院以及化学材料与科学学院。在受调查的对象中,男生人数为47 人,占比17.5 %,女生人数为222 人,占比82.5 %。这体现出衡阳师范学院西校区作为师范类院校,女生人数比例远远比男生人数多。就读学院分布较均匀,各占25 %左右。在进行问卷分析过程中,将四个学院分文史类与理工类两大类。文史类主要包括初等教育学院及南岳学院文史类专业,占比42 %,理工类主要包括生物与环境学院、化学材料与科学学院以及南岳学院理工类专业,占比为58 %。就读年级分布情况大学一年级人数为60 人,占比22.3 %,大二人数为73 人,占比为27.2 %,大三人数为59 人,占比21.9 %,大四人数为77 人,占比28.6 %。在受教育环境过程中,主要在市区接受教育的有95 人,占比35.3 %,主要在县城接受教育为94 人,占比34.9 %,主要在乡镇接受教育为80 人,占比29.8 %。

2 结果分析

2.1 大学生雾霾基本认知情况

雾霾基本认知情况从大学生对雾霾物质组成、形成原因以及雾霾危害3 个方面设计问卷,反映了大学生对雾霾天气的了解情况以及雾霾背景下环境教育的需求性。由表1 可知,多数大学生对雾霾物质组成认识基本清楚,即有73.23 %的大学生认识到雾霾最主要的物质成分是PM2.5,有一半的大学生知道雾霾中包含有毒气体,这与众多学者们的观点一致。因为众多学者认为雾霾主要是由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及可吸入颗粒物等等组成的气溶胶系统[8-10]。大学生对于雾霾形成原因的认识存在误区,大部分学生认为雾霾的形成与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关系不大,实际上人们的生活方式尤其是出行方式在雾霾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绝大多数的大学生对雾霾造成的影响与危害认知清楚,明白雾霾对人们的身体健康构成危害。从调查问卷来看,来自城区、县城的学生,其雾霾基本认知水平高于乡村地区。

表1 大学生对雾霾组成成分的认知情况

图1 大学生个体雾霾防护情况

2.2 大学生个体雾霾防护措施

调查得知大学生对雾霾防护不太重视,防护措施不到位(图1)。由图1 看出一半以上的大学生没有采取任何措施防护雾霾的影响。 在有利于减小雾霾对人体健康影响的各种防护方式中,也只有少数大学生正确使用。雾霾天气下仅有19.38 %的人在外出时会佩戴专业防霾口罩。从个案分析发现来自乡村中学的大学生,其个人雾霾防护措施更差。由此可见,大学生对雾霾防护不到位,表明关于雾霾天气的环境教育已经迫在眉睫。

2.3 大学生对学校、政府雾霾治理对策的认同度

大学生在对雾霾环境教育中谁是主导者的问题上,得到选择三者的数据较为接近,即个人、学校、政府依次占比31 %、32 %、37 %。笔者认为政府在三者中起到了调控与指挥的作用,无论是个人行为还是学校行为均能受到政府提出的治理对策的影响。在学校中,大学生更能接受雾霾环境教育的方式主要是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其次是学校选修课程。校园活动的趣味性更高,活动方式多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受到环境教育,而选修课程是适应学生的兴趣、爱好,贴近学生自己的选择需求。对于政府雾霾治理措施的认同度调查,本文设计的问题是 “根据雾霾现状,你认为政府应该做些什么呢?” ,该题为多选题并需排序。案例共有7 个选项,最多选择4 项。对已有答卷进行统计时,计分系统为:选项排序第一计4 分,排序第二计3 分,排序第三计2 分,排序第四计1 分,未选中选项则选项得分为0。利用SPSS 统计软件在 “多重响应” 的 “定义变量集” 的基础上进行 “频数分析” ,得出大学生对政府措施意见排序第一的数据(表2)。39.4 %的大学生将政府对 “加大环保宣传力度,提高公众环保意识” 这一措施排在第一位,受调查者普遍认为大学生应该自身形成良好的的环境观念,提高公众环境保护意识。接近20 %的大学生同样也认为 “强化环境监督管理,严控重污染企业” 这一措施需要尽快执行。

表2 大学生对政府防治雾霾措施建议排序第一频数情况

2.4 大学生雾霾认知现状的原因

调查得知造成大学生雾霾认知水平不高且差异明显的主要原因是中小学环境教育与大学期间的环境教育的严重不足。针对中小学是否开展过与雾霾相关的环境教育活动的调查结果如图2 。由图2 看出中小学传授雾霾知识存在城乡差异。2003年教育部正式颁布了《中小学生环境教育专题教育大纲》和《中小学环境教育指南》,大纲中明确提出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二年级每一学年均需完成课时要求[6]。这说明大多数人在中小学接受过环境教育,但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别较大,各个地方的教育实施方案以及在教学重点上存在差别。通过交叉分析得到,从农村到县城再到市区,接受过雾霾环境教育活动的人数比例明显增加。雾霾知识的相关教育不仅受到地区经济、教师资源、课程资源以及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尤其在雾霾天气频发的地区才能引起重视,也体现出目前我国对雾霾知识传播的敏感度与紧迫感并不高。图3 反映大学生在校期间接受雾霾知识的教育情况,可见大学期间,针对雾霾相关的环境教育也非常薄弱。

图2 中小学开展与雾霾相关的环境教育活动情况

图3 高校开展与雾霾相关的环境教育情况

政府对雾霾问题的知识普及教育不完善、宣传不到位也是大学生雾霾认知水平低的另一原因。调查发现仅有15 %的大学生反映居委会经常举办雾霾知识的宣讲,而85 %的城市大学生反映自己生活小区很少甚至从未举办过雾霾知识的普及活动,乡镇地区 “从未开展过普及活动” 的比例达到85 %,这也表明了大部分地区基本没有开展雾霾相关的环境教育,尤其是经济发展较落后的地区。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主要通过电视网络媒体获取雾霾相关知识(表3),这一结果也反映了学校针对雾霾相关的环境教育非常缺乏。

表3 大学生获取雾霾相关知识的途径

3 环境教育对策建议

调查得出当代大学生有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以及环境教育经历,但因没有受到过系统的雾霾知识的环境教育,所以对雾霾概念、成因及危害认知等存在误区,个人雾霾防护措施采取不到位或不恰当。因此加强雾霾知识的宣讲,强化大学生在防霾治霾中的主体作用显得十分重要。

3.1 利用网络媒体进行雾霾知识宣讲,提高大学生雾霾认知水平

随着网络时代的不断发展,人们传播与获取信息的速度越来越快。据2019 年8 月30 日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统计显示,截至2019 年6 月,中国的网民数已达到8.54 亿人,约占全国总人口数的61 %。调查得知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获取雾霾环境教育知识最主要的途径为电视网络媒体。因此,学校应充分利用网络媒体宣讲雾霾相关知识,提高大学生雾霾认知水平,增强其防霾治霾的主动性。电视网络媒体主要包括新闻报道、公益广告、纪录片、小视频制作及直播平台、自媒体等多种类型,宣讲的主要内容可以雾霾天气状况及造成的危害后果为主要素材。比如:雾霾天气的增多,对人体健康危害极大,呼吸道感染、心血管疾病增多,生殖泌尿系统受到影响、致癌等对人体较为严重的危害,同时导致能见度降低,易造成交通事故,对航运、交通、农作物的生长均带来较大的影响与危害。报道雾霾相关事件时也应该解释清楚造成雾霾天气的成因,让大学生明白雾霾受到天气与地形因素影响,但污染物排放是其根本原因,并让学生深深理解污染物的来源,从而强化学生在生活中主动节能减排的意识。

3.2 关注学生日常生活,培养大学生防霾治霾能力

人们自身的环保意识薄弱,其重要原因是人们相信雾霾治理主要依靠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没有必要在自身行为和价值观上做出过多改变。因此防霾治霾要落实到学生的一言一行等具体的生活实践之中,引导学生从自身出发,认真学习雾霾天气的相关知识,及时反思日常生活与雾霾的相关性。辅导员老师要帮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获取雾霾相关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防霾治霾的能力;其次,学校应通过课外的模拟、实训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掌握应对雾霾的措施。如通过一些课外活动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健康与雾霾天气的相关性, 让学生养成每天观看空气质量状况的良好习惯;在雾霾天气较频繁的区域范围以及时段内,告知学生准备空气净化器,注意合理开窗,减少不必要的外出活动,对于必要的外出活动,应该绿色出行,选择公共汽车或自行车,正确佩戴相应规格的防护口罩等;最后,号召大学生积极参与有关政府、企业或学校组织的雾霾治理的各项公益活动,将自己所学的环境教育知识付诸于实际行动。雾霾治理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程,必须政府、企业、个人协同联合治理。只有每个人积极主动参与到防霾治霾的行动中[11-12],人人在防霾治霾过程中贡献自己的力量,才能真正打赢蓝天保卫战。

3.3 将防霾治霾纳入环境教育课程体系

大学生雾霾认知水平与防霾治霾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工程,需要从中小学到大学整个学习时段不断造就。因此应将防霾治霾纳入到整个教育过程。在中小学阶段各个地方可以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实行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相关专家进行雾霾知识专业教材的编写。学校聘请有环境教育基础或者有学习雾霾知识的专业教师进行教学,严格执行环境教育课程教学,在期末作为考核科目进行成绩评判,如选择 “深思雾霾天气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影响” 这类问题作为选题文章进行分析写作或选择某个课题进行期末讨论,让学生在搜取资料的过程中不断扩大及充实对雾霾天气的认识。这种开放式的教学方式更能开拓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课堂中潜移默化掌握雾霾相关的环境知识,有利学生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提高学生的防霾能力。

在经过中小学阶段的雾霾基础知识学习之后,在大学阶段中应进一步强化雾霾环境教育的专业知识以及加强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雾霾污染的预防及治理措施等观念。首先,无论文科理科专业都需要开设涵盖雾霾知识的环境教育类课程,利用特定的选修课程让大学生详细了解雾霾概念、成因、危害以及防护与治理的科学知识。通过课程学习,不断提高大学生雾霾认知水平与防霾治霾能力,课程考核形式可用主题论文等,这样激发大学生对雾霾进行科学研究,从而为科学防控雾霾污染奠定强大的理论基础,为他们今后走上社会参与雾霾治理的实际行动打好基础。第二,在大学校园中,利用丰富的校园活动、兴趣社团以及趣味辩论多种形式的手段进行雾霾环境教育的推广与宣传,提倡将环境教育融入到学习环境、校园活动中去。第三,如今网络课程的发展日新月异,在网络授课的讲解过程中穿插问答题、填空题、判断题等基础知识题型,在课程视频学完之后再设计有巩固雾霾基本知识的题目,加深学生的认知。

3.4 加强校校、校政合作,多方位培养大学生的环保意识

走进走出校园,加强高校之间的合作宣传,对培养大学生的环保意识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目前,大部分工科院校均开设了环境保护类相关专业,有专门的环境科学、环境工程以及资源环境科学等专业,而师范类的专业环境类的课程较小,因此,师范类的专业应与环境类的专业加强合作,共同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也有如地理科学专业的这类边缘学科的课程中也会学习雾霾环境教育相关知识。对于已开设的环境教育类的专业学科学校应该全力支持和鼓励,做好有关毕业后的相关规划,合理利用专业人才,不仅为一些企业培养专门性人才,同时也为中小学一线教育岗位培养专业性雾霾环境教育师资力量。

政府是雾霾治理的重要决策者[13-14],因此高校要积极争取政府在培养学生环保能力的作用。如积极争取政府进校园开展环保宣传活动,提高学生对于雾霾治理法律法规的认识。争取政府委派学生到农村进行环保的志愿活动,这样既加强政府雾霾治理的宣传教育,又让大学生在实践中提升了环保技能。我国农村人口占比较大,农村雾霾环境教育的缺乏,导致部分人对自己破坏环境的行为毫不知情,比如焚烧秸秆、生活垃圾及砍伐树木等破坏环境的行为时有发生,所以加强农村基层工作者的环境教育至关重要。政府还可利用农村干部与农村群众之间的纽带,协助大学生在农村实施雾霾知识宣讲,从而面向农村进行雾霾环境教育的知识普及。

针对雾霾天气严重的城区,雾霾环境教育应该渗透到社区内部,加强对社区雾霾环境教育的管理与合作。社区居民大量的日常生活的能源排放是雾霾天气直接的污染源。所以要动员大学生积极参与社区的环保宣传,使得他们成为环保的践行者,同时在具体的行动中又提高自身的环保能力。

猜你喜欢
防霾雾霾环境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新德里雾霾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环境
有些日子没被某编毒舌插刀了,雾霾都散了!
防霾十招
防霾功能服装的设计研发
儿童雾霾的长期受害者
雾霾的中医认识及其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