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载InSAR技术在滑坡地质灾害专业监测预警中的精度分析

2020-05-16 08:04杨文喜
资源导刊(信息化测绘) 2020年4期
关键词:滑坡精度误差

杨文喜

(重庆市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205 地质队,重庆 402160)

1 引言

星载InSAR 技术是一种对地观测技术,在信息技术、摄影测量技术、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等基础上发展而来。近年来,星载InSAR 技术发展迅速,逐渐趋于成熟,实现了区域主动、全天候、大面积、高精度监测,并成为滑坡地质灾害专业监测的新技术、新手段,可提供精确的滑坡信息,成功探测地表微小形变,为滑坡灾害的预防处理提供有价值的数据参考。由此,加强InSAR 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分析具有重要意义。且卫星雷达监测可穿透云层、无昼夜之分,可实现全天候监测。

(2)高精度高分辨率。SAR 卫星传感器空间分辨率高,地表监测精度达厘米甚至毫米级,可连续捕获持续较慢发展的边坡活动。

(3)可监测人员无法进入区域,成本低。星载InSAR 技术使用卫星SAR 数据,无需设置地面基准点;从经济角度来看,每景数据成本高,但由于一次性监测和分析面积大,总体造价较低。

2 星载InSAR 技术原理

星载InSAR 技术,即星载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利用雷达获取同一区域SAR 复图像对,若复图像对之间存在相干条件,SAR 复图像对共轭相乘得到目标区域干涉图,进一步滤波、解缠等处理后,获取两次成像微波路程差,从而明确目标平面位置、地面高程等信息[1]。

星载InSAR 技术在滑坡地质灾害专业监测中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主要分为区域滑坡识别和单体滑坡识别。区域滑坡识别内容包括滑坡位置、规模、数量与背景环境的速度差值、灾害发育程度等,单体滑坡识别监测内容包括滑坡范围、滑坡变形量、滑坡不同部位的变形差异、滑坡变形发展过程和发展趋势、基于变形特征和地质条件分析滑坡成因机制与稳定性。

星载InSAR 技术的主要优势可归纳如下:

(1)大范围全天候。星载InSAR 技术通过卫星雷达获取数据,覆盖范围广,可达几百甚至上千平方公里,

3 星载InSAR 技术在滑坡监测预警中的精度分析

InSAR 变形监测方法众多,包括D-InSAR、PSInSAR、SBAS-InSAR、DS-InSAR、MAI 方法,本文围绕最为成熟的D-InSAR 方法展开具体论述。

3.1 D-InSAR 技术监测精度

D-InSAR 技术引入外部DEM 去除InSAR 获取的干涉图中的地形相位,获得差分干涉图,也称为差分干涉测量技术。按照差分处理所用影像数量的不同,可将D-InSAR 技术分为两轨、三轨和四轨差分,两轨法流程如图1 所示。

D-InSAR 技术是在消除地形相位的前提下,获取大范围面状、二维地表形变信息,精度可达厘米至毫米级。根据实际应用情况来看,此技术利用的是两个时刻累积形变,使用的SAR 数据少,因此对干涉图质量、DEM 精度提出了更高要求,如:干涉图相干性良好、空间与时间基线不能过大等等[2]。因此,控制各种误差,有利于进一步提高D-InSAR 形变监测的精度,获得更加准确的预警信息,保证区域安全。

图1 两轨法测量流程示意图

3.2 D-InSAR 技术监测误差控制

影响D-InSAR 技术监测误差的因素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SAR 参数误差;二是数据处理误差。具体分析如下。

3.2.1 SAR 参数误差

(1)时间去相干。此因素主要与地表地物自身性质相关,如:岩石、干旱土地的散射特性较稳定,其相干性可长久保持;植被覆盖区域,由于植物会随着季节变化发生较大改变,极易出现失相干的情况。由此,不同监测目标、监测目的下,需选择不同波长、不同时间间隔等SAR 干涉,以获得最优监测效果。

(2)基线去相干。这是主动影像传感器对地表目标视角不同所致的一种失相干现象。对此,在进行图像数据选择时,必须综合考虑植被、变形、空间尺度等诸多因素。

3.2.2 数据处理误差

(1)配准误差。地形对相位变化十分敏感,影像配准一旦失去准确性,将导致较大的测量误差。当两幅影像匹配误差超过一个像元,两幅影像完全失相干。根据研究显示,精配准达1/8 像元,可有效遏制相位误差。

(2)干涉图噪声。此因素严重影响图像质量,极易造成相位解缠无法实现,降低获取DEM 的精度。对此,可采取多视、滤波等方法抑制干涉图噪声,具体需根据实际情况选用。

(3)大气效应 。大气效应较难消除,是制约D-InSAR技术监测精度的重要因素,多采用以下两种校正方法:①利用多幅SAR 影像干涉图本身的图像特性,结合统计特性进行大气校正,如干涉图线性叠加法、随机滤波法、永久散射体法;②利用外部独立数据(如GPS、MODIS、MERIS、地面气象数据等)获得大气效应相关数据,从干涉图中减去这部分影响。

(4)外部DEM 误差。根据两轨法分析可知,需要引入外部DEM 模拟地形相位,外部DEM 误差控制十分关键。两轨法处理数据时,有效基线越长,DEM 精度对形变结果的敏感度就越大,对此,需尽量选取较短有效基线[3]。

4 星载InSAR 技术在滑坡监测预警中的应用案例

4.1 项目背景

重庆市武隆区石桥乡场镇滑坡群一级专业监测预警项目包含6 个滑坡、3 个不稳定斜坡和1 个潜在深部顺层滑移区,总体量8600×104m3,滑坡范围达4.5 km2,威胁当地居民1258 人及武务路(省道)约4.8 km。其中潜在深部顺层滑移区滑移体量约1143×104m3,对石桥乡场镇及居民聚居区共1007 人造成极大威胁。目前处于基本稳定~欠稳定状态。

4.2 监测方案

本项目采用自动化监测对各滑坡点进行周期性的地质观察和测量,结合InSAR 新技术建立完善的“空、天、地”一体的多维度监测预警系统,对观测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对灾害点进行更为专业的监测和预警,达到防灾减灾和预警目的。

4.3 星载InSAR 监测设计

由于工作区面积较大,约5 平方公里,本次采用星载InSAR 覆盖滑坡群全域监测,汛前4 月1 次,汛后10 月一次。无需购买、安装星载InSAR 监测所需设备,每轮次购置1 景卫星数据,共购置2 景卫星数据。 为实现面域风险区早期识别和地表变形速率评估两大主要监测目标,考虑到核心监测区属于植被覆盖相对较密的区域,并且季节性降雨时存在潜在的大气干扰可能性,因而选取3 米ALOS-2L 长波卫星获取的SAR 影像作为监测数据源,利用星载InSAR 技术进一步获取多景SAR卫星影像针对的目标区域的形变信息,从而实现对目标区域在指定时域尺度内的形变信息数据获取。

4.4 星载InSAR 监测数据分析

(1)数据分析流程,如图2 所示。

图2 星载InSAR数据处理流程

(2)数据分析处理方法。选取合适的雷达卫星,进而选取监测时间获取相应的雷达数据,项目选取3米分辨率的ALOS-2L长波D-InSAR数据进行精确配准,具体处理方法如图3 所示。

图3 星载InSAR监测数据分析方法流程

(3)数据精度控制。InSAR 数据处理结果采用变形年速率中误差进行监测精度评定 ;将不同SAR 数据、不同处理方法的结果进行交叉检验;根据高精度DEM进行形态分析,叠加显示严重变形区的滑坡部位;采用分辨率优于3 米的遥感影像解译滑坡拉裂缝、后缘陡坎、前缘膨胀等地质特征与变形量的对应关系;野外实地调查坡体变形特征和其上的建(构)筑物变形破坏情况;采用GPS 观测点等高精度地面观测数据验证InSAR 变形监测结果。

4.5 星载InSAR 监测结果综合分析

以变形的空间分布和量值为主要依据,辅助坡体形态、高程、坡度、植被类型、岩土体性质、居民点分布,采用层次分析法综合识别划分变形滑坡。

对于降雨诱发滑坡,根据重点部位变形速率和时程曲线,结合滑坡地质特征,分析变形趋势,判断其危险性;对于受同一因素诱发的滑坡,危险性预测应结合已有滑坡案例和区域统计特征分析其危险性;应根据监测结果与相关地质、地理和地物要素分布进行空间分析,与地质调查、勘察结果对比,验证监测结果的可靠性;应开展T-InSAR 监测的滑坡变形时程曲线中的大变形时间段与雨季、地震、人类工程活动时间相干性的分析。

通过本期监测结果与前期监测结果对比,计算出滑坡累计变形量、平均变形速率和月变形速率等,利用以上分析结果,确定滑坡变形动态。

5 结语

综上所述,滑坡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是一项重要工作,直接关系到区域安全问题,星载InSAR 技术优势在于监测精度高、覆盖范围大、全天时作业。在实际使用中,星载InSAR 技术也会因为时间、基线失相干以及配准误差、干涉图噪声、大气效应等因素,影响监测精度。因此,必须合理选择InSAR 检测设备,规范开展数据分析工作,做好数据处理结果的验证与精度评定,实现对滑坡地质灾害的准确评估。

猜你喜欢
滑坡精度误差
2001~2016年香港滑坡与降雨的时序特征
热连轧机组粗轧机精度控制
滑坡推力隐式解与显式解对比分析——以河北某膨胀土滑坡为例
Beidou, le système de navigation par satellite compatible et interopérable
基于DSPIC33F微处理器的采集精度的提高
隧道横向贯通误差估算与应用
隧道横向贯通误差估算与应用
浅谈公路滑坡治理
精确与误差
以工匠精神凸显“中国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