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霞
(南通市第二人民医院,江苏 南通 226002)
骨科严重创伤的急诊患者病情复杂、患者疼痛程度高,病情的变化往往较为迅速[1-2]。针对严重创伤的患者,通常首先由医院的急诊科进行治疗,偶尔也需要其他科室配合,必要时需对患者进行抢救,需要在院内将患者安全的转送至其他科室开展专科治疗。但是,患者往往伴有严重外伤、不能耐受强烈的移动过程,院内转运的难度较大,存在较高的风险,此时安全有效的转运方式显得十分必要。近年来,根据我国的基本医疗模式和医疗水平,医院在相关指南的指导下,制定了符合标准的院内严重疾病患者的安全转运模型,致力于保障患者安全及提升医疗质量,护理风险管理正是近年来应用较多的一种[3-4]。护理风险管理指的是尽早掌握转运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针对相应风险提前制定有效的干预计划,降低风险。本次研究采用风险管理的护理方式保障了在骨科急诊严重创伤患者院内的安全转运,效果显著,具体报道如下。
选择我院2015年07月~2019年02月收治的骨科急诊严重创伤患者共80例以及与其相应的转运护理人员作为研究的对象,通过随机分组的方式将患者其分为两组,分别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40例。对照组男26例,女14例;年龄19~65岁,平均(39.3 ± 9.4)岁;受伤至治疗时间30分钟~6小时,平均接受治疗时间(2.14±0.32)小时;其中12例为单处骨折,28例为多处创伤骨折;26例为车祸致创伤,9例为摔伤,5例为其他因素致伤。对应的转运护理人员共13例,均为女性,平均年龄(28.4±8.7)岁,学历均为大专以上。研究组男27例,女13例;年龄18~64岁,平均(39.6±8.2)岁;受伤至治疗时间为30分钟~6.5小时,平均接受治疗时间(2.32±0.17)小时;其中11例为单处骨折,29例为多处创伤骨折;25例为车祸致创伤,10例为摔伤,5例为其他因素致伤。对应的转运护理人员共13例,均为女性,平均年龄(27.9±9.4)岁,学历均为大专以上。患者在年龄、身高、体量、受伤程度等方面,护理人员在文化程度、年龄等方面两组情况类似,可进行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患者的纳入标准需要满足如下几点:患者年龄18~65岁;患者骨折损伤严重,需进行急诊治疗并转往其他专科治疗;患者无其他慢性疾病史;患者及其家属同意进行研究,并签订同意书。患者的排除条件只需满足以下任一点:患者从其他医院转入或中途转出我院;患者还参与其他临床研究。
对照组患者的院内转运采用传统的运转方式,主要是护理人员使用平车进行转送,同时手动检测患者血压以及给氧情况,并维持医疗管道畅通。研究组患者采用护理风险管理的主导方案进行转运,具体方法介绍如下。
1.2.1 建立风险管理团队
科室以科主任和护士长为主,成立风险评估专家团队,分析评估患者转运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制定风险管理方案,并在方案的基础上对所有护理人员进行相关培训,让护理人员更好的熟悉转运时存在的风险,培养降低风险的思维。风险管理方案的起草和确定:专家团队通过经验总结、模拟实施以及事后反馈的建议,结合本院实际情况,将院内安全护送的过程流程化、标准化[5-7]。
1.2.2 定期学习培训
定期组织护理人员进行风险管理方案的培训,帮助其理解和掌握安全转运的流程和操作标准,加强每一位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并将风险管理知识掌握情况作为考核指标,定期展开模拟演练、疑问解答、意见汇总,使护理人员熟练掌握严重创伤患者院内转运的危机处理[8]。
1.2.3 转运过程标准化
告知患者家属院内转运期间存在的风险,让其配合处理转运期间可能发生的问题。在转运开始前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详细观察记录患者意识、生命体征,根据需要做好止血、固定、吸氧等准备。提前准备好可能用到的药品和急救工具,如复苏球囊、氧气袋等。及时与患者及家属沟通,稳定患者心理。转运前先向接收科室报告患者病情,使其做好相应治疗准备;提前清理准运通道,尽可能降低转运时间;检查医疗管道是否固定,电量是否充足;转运过程不可剧烈震动;到达目标科室后帮助将患者搬至病床,需要时可使用担架,并做好交接工作。护士长每日严格监督转运过程,确保风险管理方案的落实,高峰时段,各组护理组长严格把关[9-10]。
分别观察两组患者转运出急诊科室后的意外情况发生率、发生医疗纠纷的概率、接收科室满意度,并通过两组护理人员的技能评分比较两组护理人员技能水平。详细记录接收科室不满意的具体原因。采用专业护理人员技能测定表评价两组转运护理质量,主要包括:相关医疗器械操作熟练程度、患者及其家属心理需求、转运期间意外事件的发现和处理、转运流程进行评分,每项25分,得分越高表示护理人员综合技能水平越好;该表的效度和信度分别为0.829,0.807。
数据的处理结果由SPSS 22.0统计软件分析后得出,选择卡方检验对计数资料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者都顺利完成院内安全转运,没有观察到转运中途患者死亡的发生。研究组有3例患者共出现4起意外事件,意外事件发生率:7.5%;对照组患者有9例患者共出现11起意外事件,意外事件发生率:22.5%。研究组患者的安全转运过程中意外事件的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较低,差异显著(χ2=5.106,P = 0.013)。具体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院内转运意外事件及发生率比较[n(%)]
对照组患者的接收科室不满意度较研究组明显较高,差异显著(x2=4.228,P=0.024)。具体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接收科室满意度对比[n(%)]
研究组未观察到医疗纠纷的发生;对照组观察到5起医疗纠纷事件,纠纷发生率:12.5%。对照组医疗纠纷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x2=6.015,P= 0.001)。
在技能总分及各项评分方面,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具体见表3。
表3 两组护理人员技能水平对比(±s)
表3 两组护理人员技能水平对比(±s)
组别 不良事件发现及处理 器械操作 转运流程 患者心理状态评估 总分对照组 21.4±1.8 19.1±2.1 18.4±1.4 20.4±2.8 79.3±2.2研究组 24.5±1.6* 23.7±2.5* 21.1±1.3* 24.8±2.7* 94.1±2.3*
严重创伤的患者在骨科中较为常见,由于疼痛剧烈,患者多伴有较强的心理应激反应,在护理治疗以及院内转运过程中都会产生一定的不良效应。通过风险管理办法的控制,对各类意外事件和风险的发生提前进行干预,对患者的治疗和转运的安全性提升有重要的意义[11-12]。本次研究探讨了在骨科严重创伤患者院内转运中采用风险管理的作用和意义。
护理风险管理以预防为重点,通过分析经验、总结各个环节的特点,将院内转运的风险因素提前进行预防[13-14]。患者疼痛剧烈不能配合治疗、病情复杂进展迅速、缺乏相关转运规范等是造成意外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本次研究中对照组患者有9例患者共出现11起意外事件,意外事件发生率:22.5%;研究组有3例患者共出现4起意外事件,意外事件发生率:7.5%。
进一步分析其意外事件的内容,都可以早期预防。对照组的意外事件主要是“管道堵塞或滑落”,若将“院内转运时持续监测确保患者医疗管道固定”定为风险管理的标准,能有效预防意外的发生。与此类似,不断总结经验,使标准规范法、实用化,形成规范,对不良事件的预防有积极的作用。本研究中,研究组患者的安全转运过程中意外事件的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较低,与冯严敏等[15]研究结果相同,表明护理风险管理是有效的。
急诊患者院内转运需要多科室之间的配合,但往往医院内部人流量大,沟通不能及时完成,导致患者转运过程和转运后治疗不及时。本次研究对照组患者的接受科室不满意原因主要是未及时通知接收科室和护理人员对患者病情了解不够。本次研究中对照组患者的接收科室不满意度较研究组明显升高,这说明开展风险管理对提高接收科室的满意度,加强院内各科室之间配合是必要的。
风险管理模式强调了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定期考核,以保障院内转运的安全性。在技能总分及各项评分方面,研究组高于对照组,这说明开展风险管理加强了护理人员的专业素养,能及时处理各种意外的发生。
综上所述,在骨科急诊严重创伤患者的院内安全转运过程中应用风险管理的护理方式,可有效降低医疗纠纷发生率,减少意外事件的发生,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