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敏 张建华
摘 要: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物质生活,而且也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当前,建设新农村理念的提出为农业经济的发展与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其中,农业经济管理涉及内容较广,管理过程中逐渐暴露出管理体制落后、创新程度不足等问题。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相关部门需不断优化农业经济管理措施,分析影响农业经济管理的多方因素及其优化措施,从而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效借鉴。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农业经济 管理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20)05(a)--0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产量明显提升,农业经济逐渐受到人们广泛关注。其中涉及的农业经济管理问题是新农村建设发展中的一项重要因素,其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农业经济的发展程度。但现如今,部分农业经济管理人员受传统农耕思想观念影响较深,还未意识到新农村建设的发展需与农业经济管理并行的重要性,给农业经济管理造成了阻碍。此外,当前大多农村实行小规模的家庭生产模式,不利于农业经济的有效发展。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我国致力于解决当前制约农村发展的现实问题,不断完善农业经济管理办法,用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
1 新农村建设下实行农业经济管理的意义
农业是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发展为我国社会经济总体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当前,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新农村建设步伐逐渐加快,农业经济管理更需发挥重要作用。在农业生产中,相关部门需不断完善关于生产、交换、分配及消费等环节的管理制度与方式,以促进农业经济发展达到预期目标。同时,农业经济管理模式的创新还需脱离旧模式的限制,充分发挥其在农村农业领域的积极作用,尤其是在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管理优势,为农业经济发展献策献力[1]。
1.1 有利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在农业经济管理过程中,相关部门充分考虑市场发展走向,引导农业经济走向发展正轨。农业经济相关管理部门分析市场需求之后,对农户采取更为宽松自由的农产品种植政策,从而调动农户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产品向商品化发展,提升农产品经济效益。另外,国家相关减税降费政策的提出,使得农业经济管理模式在农业经济发展中逐步显现其重要地位。农业经济要想取得稳步发展,首先需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为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保驾护航。在农业发展中,该项管理制度必须遵循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且应符合当地农业发展规律,确保农业经济管理的科学合理,进而促进农业经济发展[2]。
1.2 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
近几年,我国致力于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提出大力发展农业经济,强调各种要素在农业经济中自由发展,吸引外来企业投资及青壮年返乡创业。我国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这项政策是农村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因此,农村城镇化建设需依靠多方力量,其中农业经济管理是农业城镇化建设的重要環节之一。经济管理是城镇化建设的前提和基础,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没有完善的管理措施,一切都无从谈起。从发达地区实际情况来看,凡是二、三产业发达的乡村,其相应的农业管理水平都较为完善,从资源、市场、劳动力及政策等方面都作出了系统规划。比如,天津的大邱庄,解放前是名副其实的“大穷庄”,然而自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该村将重点聚焦到大邱庄的农业发展上,实施先进的农业生产管理办法,引进先进管理技术,使得全村生产总值十年内翻了两倍,成为农业经济管理带动城镇化建设的典型案例[3]。
1.3 促进新农村实现信息化发展
当今互联网技术已渗透社会各个领域,对于当前新农村建设的现实要求,需借助互联网力量促进农村农业经济管理与发展。同时,互联网中有许多关于农作物种植及管理相关的知识,能够帮助农户更加深入研究土壤、水质成分及适宜种植的农作物品种,改善农户种植方式与种植习惯,促进农作物健康成长。在农作物种植过程中,相关部门还能借助互联网技术对农作物的生长环境、生长过程进行实时监测,发现问题并及时为农户提供预警信息,保证农作物免受病虫害及自然因素侵扰。此外,在传统农产品生产管理过程中,农户信息来源渠道狭窄,往往都是自己寻找客源进行销售,而互联网的出现为农产品的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均提供了高效便捷的绿色通道。
2 新农村建设下农业经济管理现状
我国农业生产占据了经济生产的重要部分,农业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国家繁荣与稳定。其中,农业经济管理关系到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农业经济管理将为农业发展提供动力支撑。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业人口涌入城市,使得农村劳动力短缺,出现无人管理现象,相关部门需深入分析其成因,进而探索解决策略。
2.1 农业经营模式有待完善
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城镇与农村之间显现出较大差距。部分农村仍采用传统的粗放型经济模式,创造的经济效益十分有限,甚至部分地区由于受到自然环境、地理位置等因素影响,导致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农产品质量难以保证。同时,部分地区还停留在以家庭为单位的小规模经营层面,一方面限制了大规模经营的农业生产,另一方面限制了农户生产劳动意识与劳作认知。即使开展大规模农业生产活动,也缺乏较为规范的管理体系,导致农户没有确切规划,只能凭借自身种植经验进行农产品生产,最终使农产品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4]。
2.2 农户对于农业经济管理理念认识不足
现今,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失,留下的主力军大多是老人,这类群体习惯于传统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对于现代经营方式认识不足,这一现象导致农户无法高效配合实施农业相关政策,从而影响农业管理政策的实施。另外,部分地区由于交通不便、信息渠道闭塞,导致农户思想观念发展受阻,没有意识到农业经济管理理念与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部分地区政府工作人员也未及时与农户在农业管理方面进行详细沟通,种种原因导致农户管理理念严重不足。
2.3 农产品创新程度不足
当前,部分地区仍以人力劳动为主要生产主体,传统方式作为主要生产方式进行生产活动,直接造成农产品技术缺乏新意,农业经济管理水平落后。同时,人力资源的缺乏也是影响农业经济管理水平的关键因素。农户大多数文化程度较低,在农产品种植与生产过程中对于新技术的使用往往较为抵触,不接受新技术、新理念的引入,导致农产品创新程度不足[5]。此外,先进设备的缺乏使得农业生产需花费大量劳动力,机械化水平低下从根本上延缓了农业经济发展速度。
3 新农村建设下优化农业经济管理的有效措施
农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必须对其进行有效管理,确保其稳定发展,才能进一步促进社会繁荣。当今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现代农业在发展中逐渐呈现出有利态势,使得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发生较大变化。但基于上述问题,还需政府及各部门密切配合,多角度分析解决策略,采用科学合理的管理办法,完善农业经济管理措施,从而促进农业经济发展[6]。
3.1 加快完善新农村建设下的农业经营模式
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相关部门需根据当地农业生产状况,制定详细科学规划,完善农业经济管理体系,根据国家对农业经济管理的相关指导意见,重点发掘特色地区的地理、人文条件,发展切实可行的农业经济管理制度。比如农村发展旅游业,南方农村地区可发展水产旅游业带动农业经济发展,具体开展游泳项目、水上娱乐活动等方式;北方地区则能以农家乐、田园生活等方式吸引游客注意力,带动农业经济发展。不仅限于旅游形式,农村可根据自身地区特色,完善相应管理体制,以多种形式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3.2 提升农户及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综合素质
首先,农村相关管理单位可主动聘请专业管理人员,吸引高校大学生、社会专业人才及海外专业研究人员,为农户及农村管理人员提供理论知识的讲解与实践经验的指导,开设农业实践交流活动,通过双方互动形式提升农户综合素质[7]。同时,政府需为农村现有农业管理人员提供外出学习机会,组建专业农业经济管理团队到其他先进农村,与农户深入交流农业生产经营现状,总结管理措施,为当地农业经济管理储备人才力量。
3.3 加大农业经济管理创新力度
在我國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相关部门需明确当前形势、市场需求及农业经济发展现状,整合农业经济管理资源,创新管理办法。首先,需在管理方法上进行创新。管理人员可在农村建立电商平台,邀请专业人员开设电商操作培训班,帮助农户掌握运营流程,开发新型营销方式。其次,需在监管体系上进行创新。建设与农业经济相匹配的监管体系,可借助互联网技术搭建网络智慧平台,定期开展群众监督交流会,群众在平台上可自由发表对现行农村管理体制的意见和建议,相关管理部门按照民意调整管理措施[8]。
4 结语
当前,我国农业经济管理正处于发展初期,而且建设新农村的道路上仍面临多重现实问题,需各地政府及各部门管理人员积极提升自身素质,采用合理思维与方式,多角度探索农业经济管理的新模式,促进农业经济稳步向前发展。只有如此,才能在保证人们物质生活的基础上,推动国家现代化建设,进而促进整个社会平稳发展。
参考文献
唐行.基于新农村建设的农业经济管理创新路径研究[J].城乡建设,2019(1).
陈宜品.基于新农村建设环境下的农业经济管理优化策略[J].商务必读,2019(11).
夏红.新农村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的策略探讨[J].产业经济,2019(32).
葛玉梅.探讨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J].农经管理,2019(21).
姚振芳.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对策探析[J].经济纵横,2019.
武桂梅.浅谈新农村建设环境下的农业经济管理优化策略[J].产经视点,2019(10).
陶庭梅.农业经济管理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优化策略分析[J].城乡建设与发展,2019(16).
管丽.农村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作用分析[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9(11).
作者简介:仇敏(1977-),女,汉族,山东邹城人,本科,农业经济师,主要从事农业经济管理方面的研究;
张建华(1964-),男,汉族,山东滕州人,本科,教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