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弘晨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高血压合并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15例高血压合并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患者,给予患者头颅核磁共振成像检查,分析本组患者临床与影像学表现。结果:本组患者在发病前1周接受核磁共振检查,有10例患者病灶位于双侧枕叶、有5例患者位于双侧顶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有2例患者合并脑梗死,其中1例患者病灶位于胼胝体体部,1例位于胼胝体压部和左侧放射冠,加权成像呈现高信号。结论:妊娠高血压和原发性高血压所导致的高血压合并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发病机制、影像学改变及转归均不相同,在治疗时必须按照患者临床特点,给予针对性治疗干预。
【关键词】高血压合并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临床;影像学表现
【中图分类号】
R765.04【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2095-6851(2020)05-160-02
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症是由于多种因素所引發的疾病,患者出现恶心呕吐、意识障碍以及视物不清等症状,临床与神经影像学改变存在可逆性[1]。高血压合并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好发于高血压,急性肾功能衰竭以及肾脏疾病患者中,高血压为常见病变。尽早诊断和治疗高血压合并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患者,能够避免出现永久性神经功能损伤症状[2]。此次研究主要是探讨分析高血压合并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现将此次研究报告作如下汇报: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15例高血压合并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患者,其中男性患者5例,女性患者10例,最小年龄为26岁,最大年龄为40岁,平均年龄为(31.20±3.41)岁。有8例患者合并高血压、有3例患者合并肾功能不全;有2例患者合并肾病综合征。有4例妊娠高血压患者,产前无高血压疾病史。
1.2 方法
给予本组患者头颅核磁共振成像检查,分析本组患者临床与影像学表现。
2 结果
2.1 临床表现
有10例患者急性起病,有5例患者亚急性起病。首发症状:有10例患者为头痛,有3例患者为头晕,有1例患者为癫痫,有2例患者为视物不清。病程中,有13例患者出现恶性呕吐和头痛症状,有9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意识障碍症状,有11例患者视物不清,有7例患者偏瘫,有5例患者癫痫发作,有1例患者精神行为异常,有1例患者共济失调。本组15例患者中,均出现血压升高征象,且发病3d内,血压波动在150mmHg-255mmHg/100mmHg-155mmHg。
2.2 实验室检查结果
有11例患者肌酐正常,有4患者肌酐异常;有12例患者尿素正常,有3例患者尿素异常;有9例患者白蛋白正常,有6例患者白蛋白异常,有9例患者出现蛋白尿。1例妊娠高血压患者合并血小板减少、肝脏转氨酶升高、溶血症状。
2.3 影像学检查结果
本组患者在发病前1周接受核磁共振检查,有10例患者病灶位于双侧枕叶、有5例患者位于双侧顶叶。病灶T1WI为等信号,T2WI与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为高信号,弥散加权成像为等信号,表观弥散系数为高信号。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有2例患者合并脑梗死,其中1例患者病灶位于胼胝体体部,1例位于胼胝体压部和左侧放射冠,加权成像呈现高信号。
给予15例患者颅脑多普勒超声检测、颈部血管超声检测,结果显示,6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出现颅内血管狭窄,其中有4例患者前、后循环血管狭窄。1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出现脑动脉粥样硬化改变,1例患者超声检查没有观察到异常。
2.4 治疗
给予患者尼卡地平、乌拉地尔控制血压;甘油果糖、甘露醇脱水降颅内压,改善脑代谢、抗癫痫、营养支持以及改善循环。
2.5 预后
在给予本组患者治疗1个月后,患者临床症状好转。妊娠高血压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消失,无明显后遗症。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有3例患者合并脑梗死症状,再次治疗后,病情好转。一个月后,给予患者头部核磁共振检查,结果显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原有症状改善,但是出现新的脑梗死症状。妊娠高血压患者病灶消失或显著减少。
3 讨论
高血压合并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诊断依据如下:存在明显高血压或其他典型诱因[3];出现意识障碍,视物模糊以及癫痫等神经系统疾病;影像学改变为可自动调节功能,脑细小动脉收缩后扩张,血管内皮细胞紧密连接打开,血脑屏障遭受破坏,血管通透性增加。在此次研究中,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合并是功能不全症状,存在两个诱病因素。导致患者出现高血压合并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症状的因素不仅包括血压突然升高,还包含妊娠因素。在本组妊娠高血压患者中,给予其TCD检查没有观察到血管痉挛,可能与患者检查时间有关。其次,血管壁对血管紧张素的敏感性比较高,胎盘释放血浆细胞毒素,从而损伤血管内皮和血脑屏障。患者产后性激素快速升高,极易出现一氧化氮相关性脑血管张力波动,破坏血脑屏障。通过研究报道显示,子痫和先兆性子痫患者的一氧化氮水平低下,患者疾病越严重,一氧化碳下降水平越明显,会引发血管张力调解失衡问题。
后循环供血区交感神经分布稀疏,急性血压升高时,极易导致患者出现血管源性水肿症状,这属于高血压合并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的病变所致,病灶多集中于枕叶和顶叶部位。在妊娠高血压患者中,影像学改变多为后循环供血区,给予患者核磁共振检查后,病灶T1WI为等信号,T2WI与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为高信号,弥散加权成像为等信号,表观弥散系数为高信号。针对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患者,病变会累及前循环供血区,并且存在双侧脑白质脑灶。多是因为长期高血压患者颅内血管狭窄,前循环和后循环供血区会受累,从而出现小血管闭塞或者形成血栓。
综上所述,妊娠高血压和原发性高血压所导致的高血压合并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发病机制、影像学改变及转归均不相同,在治疗时必须按照患者临床特点,给予针对性治疗干预。
参考文献:
[1] 张艳,郭泽春,宿英英, 等.高血压合并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分析[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5,29(1):44-46.
[2] 吴瑕,张碧丽,王文红, 等.儿童肾脏疾病伴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的临床表现、病因及治疗分析[J].天津医药,2019,47(1):51-54.
[3] 韩子明,韩玫瑰,赵德安, 等.儿童肾病综合征合并大脑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临床分析[C].//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十九次全国儿科中西医结合学术会议论文集.2015:176-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