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国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我认为,祖国之所以有今日,与党培养出的一大批优秀干部的努力是分不开的。这一真实感受来自于上世纪90年代,笔者作为刚走出中学校门的农村青年,曾先后上书《人民日报》和国务院总理李鹏……
初试牛刀
我自幼喜欢读书,尤其喜欢战斗故事书。考入定陶第十一中学后,我头脑中逐渐产生了“先烈打下的江山,我们这一代人应该将它变得更好”这一朴素意识,从那时起,我有了对社会上不平事和不良现象要“管一管”的大胆想法。
当时,定陶一些地方流行定“娃娃亲”,不少十几岁的孩子懵懵懂懂之中就被家长给说上了对象,其中不乏正读中学的学生,十分不利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成长。针对这一现象,我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周围的同学为实例,于1988年10月写了一篇名为《娃娃亲有百害而无一益》的调查报告。
我之前从未投过稿,文章写好后,不知投到哪里好。一个偶然的会,我在学校办公室看到一份《人民日报》。心想,老师曾说过《人民日报》是黨中央机关报,最具权威性,影响力也最大,就投给它吧。
一个多月后,我陆续收到全国各地100多封读者来信。这才知道,《人民日报》1988年11月26日第六版上刊登了这篇文章,我所在学校名称也一并登在了上面。给我写信的大都是与我“同病相怜”的中学生,他们说将我的文章拿给父母看后,家长大都表示了悔意。第一次投稿就见了报,并且还是《人民日报》,这不仅坚定了我用笔“干预社会”的信心,还见证了党中央机关报的“威力”。
上书中央
定陶十一中学位于我的户籍所在地邓集乡,属于农村中学,位置较为偏僻。当时,附近村庄一些无所事事的社会青年,经常到学校滋扰闹事,他们不仅辱骂、殴打学生,甚至连老师都不放在眼里。特别是晚自习时,我们班里的同学被吓得大气都不敢出,不停往黑洞洞的窗外张望,生怕冷不丁飞来一块砖头,或者闯进几个“不速之客”。
1989年7月,我虽然中学毕业了,但学校恶劣的治安环境,在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我想,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如果学校的安全得不到保障,学生们无法安心学习,国家的希望又在哪里?不行,这个事我得管一管。
1990年春节过后,我踏上了调查之路。两个多月的时间里,我先后走访了定陶四中、五中、八中、九中、十一中、十二中和邓集乡联中等十多所中学。调查发现,全县大部分中学都存在类似现象,甚至比十一中更严重。
调查中,我把各校近期遭受的滋扰事件都一一记下,时间、地点和受害人姓名都一清二楚。望着一条条触目惊心的事例,我激愤的心情再也平静不下来,挥笔写下三千多字的《定陶学校安全无保障,师生热切盼望平安校园》的调查报告。稿子写好后,我决定再次投书《人民日报》。这一次,我预感到这篇稿子的分量,请求编辑发稿时用我的化名“郑伟”,并隐去详细地址。
5月初,稿子发去了北京,能不能见报,我当时并没有把握。一周后,我天天去县图书馆翻阅《人民日报》,但二十多天过去了没有消息。我沉不住气了:万一《人民日报》刊登不了怎么办?
一天晚上,为纾解焦躁的心情,我在家中看电视,一个节目中讲了周恩来总理处理人民来信的故事,我心中怦然一动:如果《人民日报》上不了,不是还有国务院和李鹏总理吗?第二天,我赶到县城邮局,在信封上写下“北京 国务院 李鹏总理 收”几个字,然后把材料投进了信筒。
党媒关注
进入6月,一天上午,我正在地里收麦子,突然县政法委的同志找到我,说领导有事情要问我。我一路忐忑不安来到政法委,一个姓李的副书记接待了我。他拿出一份《人民日报》,指着上面一篇文章问是不是我写的。
我一看报纸日期是6月9日,第六版“读者来信”发了一篇标题为“学校经常遭到滋扰,师生简直无法上课”的文章:
“今年初以来,常有一些社会青年在我县20多所中学滋扰闹事。例如,今年2月,几个校外青年窜进定陶县第十一中学闹事,副校长苗继先前去劝阻,被他们打伤。今年1至4月,我县中学师生在校内被校外青年打伤四十多人。有些校外青年窜进学校后,乱打铃,大喊大叫,往教室里扔砖头,还有的闯进正在上课的教室,把教师拉下讲台等。
这些滋扰学校的事件为何不断发生呢?一是有关部门对滋扰学校的事件查处不力;二是一些学校的保卫工作薄弱。建议有关部门采取措施,依法制裁滋扰学校的不法分子。山东定陶县 郑伟 ”
不用说,这就是我写的,因为版面所限,编辑压缩了不少文字。因为在我到处调查时,许多学校和教育局都知道此事,看来不承认不行了,我就如实“招了供”,并做好被痛骂的心理准备。
见我承认了,李副书记心平气和地对我说:“县领导看到后非常重视,决定先调查,如果属实,县里一定会处理的。这次找你来,主要想充分了解情况。”随后,我将有关情况做了详细汇报。李副书记边听边记录,脸色越来越凝重。最后,他对我说:“如果属实,我们一定会处理好,请你相信县委、县政府!”
我后来听说,那天县委书记文廷良等领导正在开会,是秘书将报纸送到会议室,文书记当即中断原来的议题,研究出三条初步应对措施:一是由政法委尽快找到文章作者了解情况;二是从政法委、公安局、教育局等部门抽调工作人员组成多个调查组,分赴全县二十多所中学调查核实相关情况;三是从今天起要加强学校安保工作,县公安局要严厉打击进校滋扰者。
县调查组进入十一中后,大家都替我捏了一把汗,有个校友还跑到我家,建议我“赶快去外面躲一躲”。
总理批示
时隔不久,听说调查刚结束,还没等县委研究处理意见,一个更重大的消息突然传来——国务院总理李鹏对我那封信亲自做出批示,要求有关部门务必做好学校的安全保卫工作,山东省委和菏泽地委主要领导在转发时也相继做出严肃指示和要求。
为尽快落实总理的批示和省、地领导的指示,定陶县委、县政府处理这一问题的规格陡然升级。县委常委连夜开会研究;县里重新组织多个更高规格的调查组,重点就我写给总理信中所涉及的事例和数字赴各中学进行第二轮调查核实(因为《人民日报》压缩了不少相关内容,首轮调查没有涉及更多);县委书记文廷良在乡镇党委书记会议上亲自部署学校安保工作;县领导还多次召集教育、公安等相关部门专题研究……一乡镇领导后来开玩笑地对我说:“你写给中央的两封信,把定陶搅翻了天!”
在事情的调查和处理过程中,我还先后两次见到文廷良书记,他自始至终十分和气,对我没有流露出一点不满,记得他说得最多一句话是:“咱们县既然有这种情况,好好解决就是了。工作不可能没有不足,甚至也可能存在失误,但只要发现一定会马上改进和纠正的。”
前后兩轮调查组的意见都是:我向中央反映的情况基本属实。接下来,县委、县政府研究制定了一系列加强学校安全保卫工作的意见和措施,全县很快打响了一场加强学校安保工作的战役,并很快初见成效。这可以从1990年11月3日,我和时任县委宣传部新闻科科长张卫东,写给《人民日报》的《定陶县惩处进校滋扰者》后续报道上可以管窥一二:
当年12月,我再次走访了几所中学,发现安保工作都大有好转,校外青年到校内滋事的现象基本没有了。知晓内情的师生纷纷赞扬我为教育工作做了件大好事,不过也有人对我今后的处境表示了忧虑。
助我成长
这一事件落幕后,有的领导见我文笔还算可以,就鼓励我今后多写稿子。县委常委、宣传部长陈宝亭建议邓集乡党委书记盛选印让我参加乡里的新闻报道工作。盛书记欣然应允,不仅为我采访、写作创造了便利条件,还制定了优厚的稿酬奖励机制。
1992年底,县委宣传部公开招考21名乡镇新闻干事,全县一百多名写作爱好者踊跃报名。我想去试试,但一想到曾上书中央的事情有些踌躇。邓集乡党政办主任孔祥华的一句话鼓起了我的勇气:“请相信大多数党员干部的素质。”事实正如孔主任说的,县委宣传部确实没有“另眼看我”,我最终顺利被录取,成为保宁乡政府的新闻干事。
踏上工作岗位后,我被干群一心共谋发展的热情所感染,在新闻媒体上发表了大量新闻作品,仅在《菏泽日报》每年就发稿五六十篇,并有多篇再次登上《人民日报》,我采写的反映基层党支部为群众服务的消息《庄户人家的“报纸摘要”》和人物特写《刘恩秀转弯记》,竟然刊登在同一天的《人民日报》上,当时在县里引起轰动。1996年初,我被县委宣传部评为全县新闻宣传拔尖人才,奖励农转非指标一个,招录为机关事业单位全额财拨工作人员。
获悉这一喜讯后,我心里还有点惴惴不安,因为当时的县委书记还是文廷良,其他几位县主要领导也可能知晓我的“底细”,万一哪个领导说句“要慎重”之类的话,这事恐怕要“拜拜”。直到办完一切手续,我才将一颗心放到肚里。一个偶然机会,时任县委宣传部新闻科科长的牛涛告诉我,他曾亲耳听到文廷良书记说过:“宣传部将王贞勤评为拔尖人才是对的,他这几年确实发表了许多稿件。”原来,文书记一直在背后默默关注着我,支持着我……
跳出农门后,我始终没有忘记用笔“干预社会”的初心,用手中的笔继续为弱势群体鼓与呼,对社会上的不良现象和干部中的不良风气继续给予批评,先后发表在《大众日报》《菏泽日报》上的评论和调查报告《不要挣了票子舍了孩子》《强化岂能成“墙”化》《领导常下访群众不上访》等文章,就受到编辑和不少干部群众的好评;当然,为弘扬正能量,引领社会新风尚,我挖掘和采写了很多红色革命人物和当代“草根”英雄文章,如《荣立抗战特等功的“乞讨大婶”朱文起》《一个残疾老兵33年的民间义务调解员之旅》《传奇卖油郎情定孤老节》等,就在当地引起巨大反响。我最先报道的“民间和事佬”、伤残退役军人李洪华,后来还被评为全国重大宣传典型和全国司法行政系统劳动模范。
二十多年来,我先后在地市级以上媒体发表消息、通讯、评论等文章2200多篇,纪实文学作品360多篇,总计500余万字;有作品获评中国年度最佳纪实文学、第七届全国妇女报刊好作品一等奖、第十八届中国新闻奖报纸副刊作品金奖等;先后60余次被省、市、县(区)表彰为优秀通讯员,并被中国纪实文学研究会吸纳为会员。
一个刚走出校门的农村中学毕业生,在投书中央领导和《人民日报》后,县委、县政府不诿过、不护短,不仅采取果断措施解决了笔者反映的问题,而且县乡干部不仅没有为难笔者,还尽心尽力助笔者成才……这一切都说明大多数党员干部是实事求是、可以信赖的,对此,笔者对党的事业和祖国的未来充满了信心……